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0 道试题
1 . 下表为唐代县等第的划分依据及县等第变化统计。据此推测,唐代中后期(     
开元年间元和年间唐朝末年备注
赤县(次赤)7(0)11(9)8(12)政治地位京都治所(天子流寓之地)
畿县(次畿)55(0)49(35)43(35)京都所统(次赤之旁)
望县121127150户口多寡
资地美恶
户口多资地美,冲繁之地
紧县116136142仅次于望县
上县420446404户口多寡六千户以上,边州五千户以上
中县312233258三千户以上,边州二千户以上
中下县265213207不满三千户,边州一千户以上
下县253190201一千户以下
羁縻县32822民族边疆羁縻州下分置
A.地方行政层级变化较大B.人口数呈整体增长趋势
C.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明显D.边疆控制力度明显加强
2024-03-06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第一中学校2024届高三2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1970年共和党人尼克松总统在国情咨文中宣布要以“伙伴关系”、“实力”、“谈判”三原则作为尼克松主义的“三个支柱”;1980年民主党人卡特总统在国情咨文中称,“外部势力攫取控制波斯湾的任何企图,都将被看作是对美国根本利益的进攻。对于这种进攻,美国将使用包括军事力量在内的任何必要手段,予以击退。”这一变化说明(     
A.政党政治影响外交政策B.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
C.两极格局的根本性变化D.国力消长影响对外政策
2023-03-24更新 | 85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南开中学2023届高三第七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191031日通过的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中再次指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在这里,我想从500年来世界历史发展的宏观视野、国际关系演变的纵向脉络,以及世界与中国关系的互动与变化中谈谈自己的看法。变化,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常态,存在着一个从不断的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而大变化、大变局的发生,则有赖于引起全局变化的大事发生。因此,当我们观察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至少可以从五百多年以来世界历史发展的长镜头回看中,寻找导致或促成历史发展不断量变和质变的一些重要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

     ——徐蓝《500年世界历史变迁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世界史的知识,填写完成下表中“世界大变局”的重大事件及其影响。
世界大变局(国际格局、国际秩序的演变)
时间重大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重大影响
1500—1900A组:①原本在世界上处于相对平衡的亚洲、欧洲、非洲和美洲的多元文明格局逐渐被打破,形成了以英国、法国、俄国、德国、意大利等欧洲大国实力均衡为代表的、以西欧为中心的国际格局。
B组:三十年战争及1648年建立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拿破仑战争及1815年建立的维也纳体系确立的民族国家主权原则,以及与此相伴相生的以欧洲大国任意安排欧洲其他小国和地区的强权政治原则:形成的西方大国的“势力均衡”原则和“欧洲协调”机制,以及进一步强化的欧洲资本主义大国任意安排、征服、占领和殖民世界上其他弱国和地区的强权政治原则。
20世纪C组: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
D组:③
21世纪E组:中国、印度、巴西、俄罗斯、南非、东盟等国家和地区总体实力的增强冷战结束后形成的“一超多强”国际格局正在发生变化,“多强”的力量正在上升,“一超”的力量相对下降,国际格局多极化和均衡化的趋势继续发展。

材料二   20世纪初以来,中国人的世界观日益受到以平等成员身份加入国际社会的愿望的推动,积极寻求“国际化”,辛亥革命的胜利为中国参与国际社会提供了国内政治前提。而第一次世界大战所带来的国际格局的震荡,被中国当局和精英视为一次参与国际社会的良机。1917年正式参战后,中国的知识分子和决策者将战争视为中国结束其传统孤立主义政策,成为国际社会正式成员,以相对平等身份参与国际事务的绝佳机会。其最终目的是为了维护国家主权,争取世界诸大国承认中国的领土完整。此后中国为实现这一目标不断努力。特别要指出的是,20世纪中后期以来中国的发展以及中国与世界关系的重构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通过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东方主战场的中国抗日战争;第二个更为重要的阶段,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及其发展。

   ——根据伍斌《徐国琦教授近代以来中国与世界关系的研究述评》等整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20世纪上半期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怎样的重大变化?从中你能得到什么启发?
4 . 如表是美国媒体对美国人的调查表。调查意见变化趋势能够反映美国(     
调查意见1958年1972年
认为政府为所有人谋利76.3%37.3%
认为政府是为少数大型利益集团服务17.6%53.3%
公众对联邦政府的信任比例41%19%

A.民众深受冷战影响B.跨国公司影响日增
C.政府失去全民信任D.社会多方面的变化
2022-11-30更新 | 325次组卷 | 4卷引用:重庆市沙坪坝区重点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复习题(二)历史试题
5 . 20世纪初,经济学提出了“二八定律”(20%的人占有80%的社会财富,因此应关注前20%人群的消费);21世纪初,又提出了“98法则”,(即听众对98%的非热门音乐有着无限的需求,非热门的音乐集合市场无比巨大)出现这一变化的根源是(     
A.经济全球化日益发展B.文化多样性得到保护
C.互联网技术深入发展D.资本社会化趋势扩大
2023-03-24更新 | 114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第八中学2023届高三月考卷(六)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相关要求。

材料一   它的主流是由许许多多分散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融合,同时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中华民族这个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还有它的特色:在相当早的时期,距今三千年前,在黄河中游出现了一个若干民族集团汇集和逐步融合的核心,被称为华夏,它像滚雪球一般地越滚越大,把周围的异族吸收进了这个核心。它在拥有黄河和长江中下游的东亚平原之后,被其他民族称为汉族。汉族继续不断吸收其他民族的成分日益壮大,构成起着凝聚和联系作用的网络,奠定了这疆域内部多民族联合成的不可分割的统一体的基础,形成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经过民族自觉而成为中华民族。

——据费孝通《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

材料二   1979-2004年深圳市人口变化趋势


注:按照深圳市统计局统计口径,2002年以前以1年为标准,居住1年以上的非户籍人口称为暂住人口,2002年以后把居住半年以上的非户籍人口称为暂住人口。

——摘自陈图深等主编《深圳人口与发展:挑战与对策》


(1)据材料一,归纳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过程的特点。
(2)据材料二,概括1979-2004年深圳市人口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趋势形成的时代背景。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人口迁移对民族发展的积极作用。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五四运动后,朱近之等五名重庆学生曾汇款到上海选购了《新青年》《新潮》《新教育》等十多种进步杂志。一些学生还组织起"新知识读书会"、"青年读书会"等小团体。材料突出表明
A.五四运动的思想启蒙性质B.社会主流思潮的新变化
C.五四运动的反帝爱国性质D.近代民主革命的新趋势
2021-12-02更新 | 454次组卷 | 5卷引用:重庆市南开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洋时期的关税收数,海关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1912年为3997万余两(关平两),1913年为4396万余两;一战期间收数减少,每年只为三千七八百万两(1915年为3674万余两);一战结束后,1919年达到4600万余两;此后逐年递增,1926年达到7812万余两,约比1912年增加1倍。

——摘编自汪敬虞《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27)》

材料二   1912-1936年中国钢铁业人均占有量情况表(单位:公斤)


注:1936年在进口总值中,我国钢铁占9.8%,石油、染料、机器、车辆、船舶等的自给率低,需大量进口。

——摘编自赵德馨《中国近现代经济史(1842-1991)》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民国初期税收变化的基本趋势,并指出变化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如何理解民国前期中国工业的发展。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前316年)。秦国灭巴之后,秦将张仪修筑江州城。江州城空间狭小,随后又在其周边地区开拓出没有城墙的街市。蜀汉时代的建兴四年(公元226年),蜀国江州太守李严搬迁城址并扩建规模。此时江州城规模约为2平方公里。而以李严江州大城为基础,历经南宋末年、明代初期以及清代末年的扩建,重庆城形成了南北两个府城,以及两江三岸多个居民聚居点。1898年,重庆作为通商口岸被迫开放,则使重庆城发展为一个拥有横跨两江的三个城区的港口城市,随着功能的改变,城市形态和空间发生很大转变。而二战期间,由于东部沿海工业和战略物资内迁,重庆得到空前发展,城市形态发生翻天覆地变化,除了渝中半岛、江北和南岸沿江地区,沙坪坝、大坪、九龙坡和北碚地区也得到很好发展。20世纪60年代的三线建设时期,因为工业再次内迁,重庆城市形态再次飞跃发展,九龙坡和大坪地区得到大力发展。自1997年直辖之后,江北渝北以及南岸地区则慢慢发展为可以和整个渝中大半岛并驾齐驱的城市组团。

——摘编自《重庆城的发展趋势》

材料二 地图识语:“重庆市昔为我国西南第一大商埠,今称陪都,屹立于嘉陵江入长江之口,三面环水状若半岛,水陆交通,均称便利,自国府迁都于此,商贾荟萃,人口激增逾百万,市区亦随之扩大,亚定壁山、北码间为迁建区,昔之穷乡僻壤,一变而为机关、学校、工厂等集合地,四郊富名胜古迹,巴山蜀水,早见昔贤吟咏传记中,兹志其较著者如次。诸如:南温泉、北温泉、缙云山、复兴关。”

——《重庆街道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重庆城市变迁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说明近代重庆市城市发展的表现及原因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重庆市街道详图》的史料价值。
2021-09-29更新 | 91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第八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适应性月考(一)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唐代以后,雕版印刷的图书数量逐渐超过手抄、石刻拓印等方法制作的图书,从前分散于民间的只刻印一些日用小品短文的小作坊逐渐发展为集中大规模地印刷成套经典书籍的大工坊。这些变化
A.促进了学术文化的传承B.阻断了儒学世俗化趋势
C.推动了造纸技术的革新D.反映了佛教文化的普及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