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42 道试题
1 . 汉代《公羊传》《毂梁传》《韩诗外传》《春秋繁露》《礼记·王制》《汉书·食货志》等文献对井田制的记载自相矛盾,加之注者的多元阐发,使得有关井田制的论说变得十分混乱。由此可知(     
A.私人修史的主观性太强可信度低B.实物史料相对于文献史料更可信
C.需要多重史料互证丰富历史认知D.后世的历史记载不具备史料价值
7日内更新 | 9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三新”改革联盟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联考(二)历史试卷
2 . 日记,书信具有独特的史料价值。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记、书信的史料价值。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其中所体现的时代精神并谈谈你的认识。
2024-03-27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铜仁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3 . 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竹简1000余支,其中大部分是秦的法律条文和相关解释。下列对睡虎地秦简理解正确的是(     
A.为一手史料,可补充传世文献B.大多为抄录,主观色彩浓厚
C.为二手史料,展现了秦律全貌D.远离秦故地,史料价值有限
4 . 如图所示为隋唐时期敦煌莫高窟的壁画《胡旋舞》,胡旋舞是来自西域游牧民族的一种舞蹈。该作品体现了(  )
A.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融合
B.宗教思想对艺术作品的影响
C.风格多样且壮丽欢腾的特色
D.艺术审美与史料价值的统一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莫高窟中所发现的绘制于北魏的《萨堹那太子本生图》,以连环绘画的方式,将故事发展的顺序表现在画面上。该图叙述了太子从出家到圆寂的故事,主要描绘了太子舍生饲虎等悲剧性场面。在这一作品中,灰冷色调与阴暗的气氛相配合,整个洞窟的气氛凝重,完美地渲染出了主题的气氛。绘制于唐朝时期的《西方净土变》,构图宏伟,气魄庞大,巨大的画面从整体到局部控制得恰当自如,浑然一体,在技法上亦能看出画家的高深修养。围绕着经变(指描绘佛经内容或佛传故事的绘画),还穿插了许多生活的场景,如宴饮、阅兵、行医、行旅、耕作等,简练真实而有生趣。

——摘编自胡光泽《浅谈魏晋南北朝时期与隋唐时期敦煌壁画的比较》

材料二   像早期壁画中富于西域犍陀罗风格的造像,以及隋代洞窟中大量出现的各类具有浓厚波斯萨珊风格的联珠纹样、三兔藻井,隋唐五代洞窟壁画观音经变中的胡商遇盗图,直接反映丝绸之路交通往来的张骞出使西域图,维摩诘经变中大规模出现的各国王子问疾图,五台山图中大量的交通贸易图像,降魔经变中来自世界各地的士兵形象,其他经变中反映丝绸之路风情的大量图像,如各类音乐、舞蹈、交通、军事、服饰、家具、图案、颜料、技术等,都是敦煌壁画留给我们今天认识丝绸之路、理解丝绸之路、发展丝绸之路文化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

——摘编自沙武田《丝路成就敦煌,敦煌提升丝路》


(1)根据材料一,分别概括《萨堹那太子本生图》与《西方净土变》的艺术特征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简述敦煌出土壁画的史料价值。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文学是现实的反映,《活着》是作家余华笔下的一部长篇小说,该小说于1998年荣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最高奖项。2002年,获第二届世界华文“冰心文学奖”。2004年3月,余华凭借该书荣获法兰西文学和艺术骑士勋章。2005年,获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小说讲述了一个关于活着的信念,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乐观的态度。

材料

片段内容
片段一接着老全得意地对我和春生说:“你们瞧,谁都没逃成。”刚开始我们只是被包围住,解放军没有立刻来打我们,我们还不怎么害怕,连长也不怕,他说蒋委员长会派坦克来救我们出去的。
片段二我分到了五亩地,就是原先租龙二的那五亩。龙二是倒大霉了,他做上地主,神气了不到四年,一解放他就完蛋了。共产党没收了他的田产,分给了从前的佃户。他还死不认账,去吓唬那些佃户,也有不买账的,他便动手去打人家。龙二也是自找倒霉,人民政府把他抓了去,说他是恶霸地主。
片段三好端端的一口锅就被砸烂了。家珍站在一旁看着心疼得都掉出了眼泪,家珍对队长说:“这锅砸了往后吃什么?”“吃食堂。”队长挥着手说,“村里办了食堂,砸了锅谁都用不着在家做饭啦,省出力气往共产主义跑,饿了只要抬抬腿往食堂门槛里放,鱼啊肉啊撑死你们。”

材料反映了哪些史实?说明余华《活着》的史料价值。
2022-02-21更新 | 105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铜仁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7 . 唐代和尚口述、辩机编撰的《大唐西域记》记载了玄奘沿古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西行亲身游历西域的所见所闻,其中提及了一百多个城邦,还有许多不同的民族的风俗人情。该书(     
A.促进了中外的技术交流B.史料价值低可信度不高
C.记述了佛教在各地传播D.有利于研究阿拉伯文化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991月,康有为在回忆“公车上书”时说:“再命大学士李鸿章求和,议定割辽台,并偿款二万万两。三月二十一日电到北京,吾先知消息,即令卓如(梁启超)鼓动各省,并先鼓动粤中公车,上折拒和议,湖南人和之……时以士气可用,乃合十八省举人于松筠庵会议,与名者千二百人,以一昼二夜草万言书,请拒和、迁都、变法三者……并日缮写,遍传都下,士气愤涌,联轨察院(都察院)前里许,至四月八日投递,则察院以既以用宝(光绪帝批准和约),无法挽回,却不收。''许多论著据此认为康有为发起和组织了“公车上书”,并将之视为资产阶级改良派走上政治舞台的标志。

——摘编自《康南海(康有为)自编年谱》等

材料二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史学界对康有为的说法提出了诸多质疑。茅海建详细查阅清朝军机处《随手档》《早事档》《上谕档》《电报档》《洋务档》《收电》《交发档》《宫中电报电旨》等档案,提出,“从二月二十七日至四月二十一日,在不到两个月的日子里,上奏、代奏或电奏的次数达154次,加入的人数超过2464人次。……在各省,封疆大吏电奏反对者(反对签订和约)己过其半数;在京城,翰林院、总理衙门、国子监、内阁、吏部官员皆有大规模的联名上书;举人们的单独上书也达到了31次,加入的人数达到了1555人次;举人们参加官员领衔的上书为7次,加入人数为135人次。"'四月初八日(52日),即康有为所称‘不收'其上书的当日,都察院代奏了官员举人的上书共计十五件。”“由此可以证明,康有为组织的十八行省公车联名上书,并非都察院不收,而是康有为根本没有去送。”

——摘编自茅海建《戊戌变法史事考二集》


(1)指出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有何不同?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述以康有为为代表的士大夫阶层对甲午战争失败的反应。
(2)材料一、材料二两则材料相比较,哪则材料更具史料价值?请说明理由。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9 . 中国古代自西周开始,就大体延续着以“谥号”臧否(褒贬)人物的传统。以西周后期引起“国人暴动”的周厉王谥“厉”(杀戮无辜)为例,有学者从近出“清华简”入手,认为多重文献所见未发现可以颠覆传统旧说的新史料,从理论上讲,在给周厉王议定谥号的时候,当时人们知道并掌握的事实一定不比今人少。厉王所为已严重突破国家伦理的基本底线,无需恢复名誉;有学者认为,对厉王的褒贬仅以“厉”字了之有失公允,提出应换个角度重新评价。由此出发,对待历史人物评价
A.应当坚持道德评价为先、价值判断跟进的原则B.宜遵行尊重古人的认识,即是对历史尊重的原则
C.古人的评价未必科学,新说的建立一定要用材料说话D.需要立足现实穿越历史,按照逻辑规律进行时空思辨
2018-11-07更新 | 1702次组卷 | 20卷引用:贵州省铜仁市思南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据史料记载,北宋建立后,地方政权实行路、州、县三级制。一路之中帅、漕、仓、宪四司并立,规定“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民通签书实行。”这些做法(     
A.加强了中央集权B.杜绝了地方官员的徇私舞弊
C.旨在提高地方的行政效率D.铲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基础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