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42 道试题
23-24高一上·云南楚雄·期末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变法开始后,光绪帝发布多道上谕,扶植、鼓励官绅士民创办报刊,并提出鼓励中国民族报业发展的政策。维新派开创了新的报刊政论文体。这种文体半白半文,平实易懂,笔锋感情色彩浓郁,出现了一些既有时效性,又具体生动的新闻报道,新闻报道中央带评论,有时还夹以口语和外来语,尽量贴近读者的阅读。维新派的报刊提倡资产阶级新文化,颂扬自由、平等、天赋人权等思想,介绍进化论学说,对陈腐的封建思想进行批判,开展资产阶级思想的启蒙教育。维新派的报刊始终贯穿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强调民族主义和国家观念,维护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推动了民族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

——摘编自瞿小纯《从中国新闻报刊史看其时代特征》

材料二   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以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时政府,立即废止了前清新闻旧法令——《大清报律》,并通过立法手段建立起与西方先进国家接轨的自由新闻体制,保障人民的言论出版自由权利。在辛亥革命进行时和中华民国成立后,取得胜利的革命党人立刻在其控制的地区,按照言论出版自由的理念,建立起自由新闻体制。据统计,武昌起义后的半年时间里,全国的报纸由十年前的 100 多种,猛增至近500 种,总销售数量达4200 万份,这两个数字都突破了历史的最高纪录。在这些报刊中,数量最多、发展最快的是政党报纸。

—摘编自杨师群《中国新闻传播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维新派办报的特点及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民国初年报刊业蓬勃发展的原因。
2024-02-05更新 | 77次组卷 | 4卷引用: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3-24高一上·云南楚雄·期末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康熙时期,在陕西南部的秦岭和大巴山地区,有铁厂数十处,投资铁厂的大都是外来客民,他们“携带工本,雇募匠役”,这些投资者的资本都比较雄厚,“凡开厂之商,必有资本足以养活厂内之人”。这说明当时该地区(     
A.商帮活动较为频繁B.官营冶铁业发展迅速
C.自然经济趋于瓦解D.资本主义萌芽已出现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如表为日本侵华期间在中国设立的部分傀儡银行。日本设立这些银行的主要目的是(     
银行简介
满洲中央银行九一八事交后,日本扶持溥仪建立伪满洲国并设立该行。最初发行五分、一角、一元至一百元的纸币,后纸币面值增加至一千元等。
中国联合准备银行七七事变后,日本扶植伪华北临时政府设立该行,最初发行的“中联券”面值为1元、5元、10元和100元,后来面值增加到500元等。
A.转嫁负担以战养战B.争夺中国金融的主导权
C.扰乱社会经济秩序D.对国统区实施经济封锁
23-24高一上·云南楚雄·期末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4 . 春秋时期,居于中原地区的华夏族国家,称其他少数民族为“夷狄”,齐、晋等大国为了争取诸侯的领导权,在其主持会盟期间,都以“尊王室”“攘夷狄”相号召。这凸显出春秋时期(     
A.完整的宗法体系已崩溃B.华夏认同观念尚未产生
C.皇权至上观念逐渐形成D.周天子仍然是天下共主
2024-01-17更新 | 67次组卷 | 2卷引用: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3-24高一上·云南楚雄·期末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5 . 公元前124年,汉武帝采用主父偃之计,立朔方郡,使苏建发十余万人修筑朔方城(今内蒙古地区),并修缮了秦时蒙恬所筑的障塞;同年夏,又“尊民徙朔方十万口”。 汉武帝意在(     
A.防御匈奴侵扰B.保护丝绸之路
C.打击王国势力D.推动边疆开发
2024-01-17更新 | 31次组卷 | 2卷引用: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3-24高一上·云南楚雄·期末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据统计,《元曲选外编》出现的162种元杂剧中,有大量少数民族语言,这些语言以汉字直接记录少数民族语言发音的形式出现,如女真语阿马(父亲)、阿者(母亲),契丹语曳刺(军士或衙役),蒙古语巴都儿(英雄),等等。 由此可知,元杂剧(     
A.促进了民族文化交融B.标志着戏曲艺术的成熟
C.推动了儒学思想传播D.反映了市民文化的兴起
7 . 1950年,我国开始对越南、朝鲜提供经济、军事援助,揭开了我国对外援助的序幕;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我国对外援助对象不仅包含了蒙古、古巴等国,还涉及埃及等非洲新兴国家,有力地推动了这些国家社会的发展。这些做法(     
A.适应了新中国政治经济建设的需要B.说明新中国放弃“一边倒”外交方针
C.打破了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外交孤立D.使新中国的外交环境得到根本改善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1942年,中共浙东区委建立了电台,接收延安新华社和重庆中央礼的电讯,并编选成《时事简讯》,以小报的形式发行出版。此后,其内容还增加了地方新闻和战斗消息;发行范围也从根据地扩大至包括宁波市在内的敌占区,有效地团结了浙东各地人民。由此可知(     
A.中共主导抗日舆论阵地宣传B.舆论宣传在抗战中具有重要作用
C.抗日战争的态势发生了扭转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范围日益扩大
9 . 从青年学生、知识分子到工人阶级、工商业者,从北京、上海到全国100余个大中城市,其参与人数之多、波及地区之广、舆论声势之大,远远超过近代任何一次革命运动。正如毛泽东所说:“我们知道了!我们醒觉了!天下者我们的天下,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材料所描绘的事件(     
A.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组织上的准备B.扭转了中国社会前进的方向
C.标志着中国革命性质发生了根本改变D.沉重打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10 . 1930年5月,毛泽东撰写了《寻乌调查》并在报告中指出:小商人、手工业者,是革命的动力之一,必须争取和保护;对待富农要在经济上采取削弱而不是消灭,应通过“抽多补少”“抽肥补瘦”的方式使富农、中农、贫农、雇农都过活下去。毛泽东的这一报告(     
A.丰富了土地革命的思想内涵B.折射出革命形势发展的迅猛
C.推动了革命统一战线的发展D.旨在调动工农的生产积极性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