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3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九品中正制,本想替当时用人定出一客观标准,还是不失此项制度所应有的传统精神的。但后来却变成拥护门第,把觅取人才的标准,无形中限制在门第的小范围内,这便大错了。唐代针对此弊,改成自由竞选,所谓“怀牒自列”,即不需地方长官察举,更不需中央九品中正评定,把进仕之门扩大打开,经由个人各自到地方政府报名,参加中央之考试。这制度,大体说来,较以前是进步的。汉制规定商人不能做官,做官亦不能经商,乡举里选系由地方政府察举呈报。现在自由报考之唯一限制,即报名者不得为商人或工人。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   科举制大事年表

1.隋炀帝大业元年(605)       设置进士科,科举制正式诞生
2.唐武则天长安二年(702)       始置武举
3.宋太宗淳化三年(992)       殿试封弥(糊名)
4.宋真宗景德二年(1005)       殿试誊录
5.明宣宗宣德二年(1427)       南北分卷
6.明宪宗成化二十三年(1487)       八股文定型
7.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       废科举

材料三   隋唐开始的科举始终将儒家经典作为考试的主要内容。……自隋唐以后,各代“大小之官,悉听吏部;纤介之迹,皆属考功”。……科举选官制度,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这样一来,在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也就必然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这种流动性同时为那些原来既非官僚,也不是地主的人步入官僚队伍,提供了可能性。

——摘编自胡平《试论科举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


(1)据材料一,指出科举制与九品中正制的异同。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科举制演变的基本特征。
(3)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政治的影响。
2 . 如表是民国初年部分大事记,表中大事集中反映的是
时间大事
1914年民族工业新设企业102家,新增资本14868000元。
1915年上海工人参加国民大会,到会约4万人,会上议决反对“二十一条”,要北洋政府终止与日谈判。
1918年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高举社会主义大旗。
A.中国早期近代化起步B.北洋军阀的统治黑暗
C.新民主主义革命崛起D.民主革命孕育新转机

3 .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革新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是推动社会前进的主要力量,人类社会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发展紧密相联。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与世界其他国家的科技发明统计资料

—(据《自然科学大事年表》的统计)

材料二   英国学者李约瑟博士在对中国科学技术发展进行研究后发现,16世纪前,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远远超过西方,除“四大发明”外,还有很多发明,如机械钟、铸铁技术、瓷器、万向架、马镫马具、独轮车,拱桥等都首创于中国。“为什么近代科学只在欧洲文明中发展,而未在中国文明中成长?”这个疑问被学术界命名为“李约瑟难题”,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在世界上的地位。

(2)中国古代科技创新成果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杰出贡献,有的成为文明的助推器,影响整个世界的发展。请列举你认为最重要的三项成果,并说明它们如何推动世界文明的发展。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明清时出现的“李约瑟难题”的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