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1 .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以教育为例,我们看某中学一研究小组举办了一个有关中国学校教育变迁的图文展:

材料一:《中华文化史》(冯天瑜等著)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 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

材料二:熹平四年,东汉灵帝令蔡邕(官拜郎中)等以隶书书写《易》《书》《诗》《仪礼》《春秋》《公羊传》和《论语》,刻于碑石上,作为官方教材,立于太学,史称“熹平石经”。

材料三:京师大学堂筹办于戊戌新政时期,是我国最早的国立大学。……《京师大学堂章程》中规定: “中国圣经垂训以伦常道德为先……所有学堂人等……有明倡异说干犯国宪及与名教纲常孟相违背者查有实据轻者斥退重者究办。”

材料四:下图是鲁迅先生于1917年8月设计的北大校徽(后称“北大红”),刘半农戏称为“哭脸校徽”。其图案以篆体的“北大”二字构成传统的瓦当形象,下面的“大”字像一个人,上面的“北”字又像两个人, 构成了“三人成众”的意象。



(1)“私学文化”反映了该时期社会转型的哪些基本特征?
(2)根据材料二,概括汉代教育的特点。
(3)列举康有为宣传维新变法的理论基础是哪两部书?康有为的思想有何特点?由大学堂的章程和所学知识分析他们这一目的在当时没有实现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4)北大能够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活动基地是因为什么?
2022-11-05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州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宋代某个时期科举考试具体内容为:“罢诗赋、帖经、墨义,士各占治《易》《诗》《书》《周礼》《礼记》一经,兼《论语》《孟子》。每试四场:初大经,次兼经,大义凡十道(后改《论语》《孟子》义各三道),次论一道,次策三道,礼部试即增二道。”据此可知,宋代科举制度
A.录取选拔程序日趋复杂严谨B.保障了人才选拔的公平公正公开
C.力图选取对国家有用的人才D.扩大了布衣士子考取功名的机会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西周末期,思想家史伯基于《易》(西周占卜相关论著)和《诗》(古代民间诗歌及贵族祭祀唱词)中对自然界和社会矛盾的描述和揭露,提出了“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观点。这表明“和而不同”观念
A.植根于久远的传统B.蕴含朴素的唯物论
C.得到了普遍的认同D.未引起官方的重视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下列材料或史实与结论之间对应正确的是(  )
材料或史实结论
A官渡之战,袁绍兵十余万,曹操兵仅十分之一,击破之曹操完成了国家的统一
B赤壁之战后,曹操转而经营关中,刘备占领四川和云贵地区,孙权统治范围延伸到福建、广东、湖北和湖南促进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C曹操诗:“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战乱频繁
D东晋在淝水之战,以少胜多战胜前秦破坏南方稳定,阻碍经济开发
A.AB.BC.CD.D
2019-11-06更新 | 395次组卷 | 15卷引用: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州阿合奇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如图为元代王冕《墨梅图》及题诗,它们可以佐证元代
A.诗画结合创作模式已开启B.写意成为国画主要表现技法
C.文人画已经成为绘画主流D.文学形式与艺术创作相结合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代科举取士,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大抵众科之目,进士尤为贵,其得人亦最为盛焉。”
唐代明经、进士两科的考试内容

—摘自陈茂同《中国历代选官制度》等
材料二“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
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北宋汪洙编的《神童诗》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宋真宗赵恒《励学篇》


材料三“古往今来科举考试一再起死回生的历史说明: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人情社会,人情与关系在社会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了防止人情的泛滥,使社会不至于陷入无序的状态,中国人发明了考试,以考试作为维护社会公平和社会秩序的调节阀。悠久的科举历史与普遍的考试现实一再雄辩地证明,考试选才具有恒久的价值。”

——刘海峰《科举学导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科举取士考查士人的哪几方面能力?
(2)到了宋朝,在科举制影响下,产生怎样的社会风气和社会观念?对于这些观念,你怎样评价?
(3)材料三中“中国就是一个人情社会”的历史根源是什么?材料中认为“一再起死回生”的原因是什么?
(4)根据材料一、二、三说明科举制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