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历朝历代都采取政策增加人口。《周礼》记载:“媒氏掌万民之判……令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春秋时期,男子二十之前须娶妻,同时对生育的家庭给予奖励。战国时期,还为多胞胎户提供帮助。宋代政府下令“乡村五等、坊郭七等以下贫乏之家、生男女不能养赡者,每人支免役宽剩钱四千”。宋代立养子法,在各地创设专门收养弃婴的慈幼局或婴儿局,并设立举子仓资助贫困之家养子。宋初规定“县吏能招增户口者,乃加其奉”“县令考课以户口增减为黜陟”,明清时期延续了这一规定。

——摘编自倪玉平《中国古代的人口增加政策》

材料二   20世纪30年代,南京国民政府并没有明确的人口政策。1941年,国民政府社会部邀请国内专家学者成立“人口政策研究委员会”从事人口政策纲领之研究。19455月,二求死亡率的减少。”保育之更重大的任务,不但是要求民族体质健全,以期中华民族,千年万世,并且通过边区开发促进边民之繁殖。纲领还规定“鼓励健全夫妻之生育,指导适当的节孕,以期优良子女之增加”。

——摘编自俞莲实《民国时期城市生育节制运动的研究一:北京、上海、南京为重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增加人口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40年代国民政府确立人口政策的原因,并指出国民政府人口政策的特点。
2023-11-01更新 | 9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第一中学2023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东征之前,希腊文明并没有呈现明显的多元化和世界化,或者说其受东方文化影响不是那么的深刻,而东方文明也未受到希腊文化的较大的影响。东征之后,在希腊文化的基础上,融合东方文化,形成了新的一种,影响历史的——希腊化文明,对沟通希腊和埃及、西亚、中亚以至印度的商业贸易,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摘自《中学历史教学参考资料》

材料二   亚历山大的征服战争,罗马帝国的扩张,阿拉伯帝国的征服……无疑是古代史上突破相互孤立隔绝的重大事件。但横贯亚欧大陆丝绸古道上的商队来往,联系太平洋西海岸、印度洋、地中海……诸海航路的船只航行,对传播生产技术、文化知识于古代世界各地也许是更为重要的。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编(上卷)》

材料三   人类已经有了几千年的文明史,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是在承先启后、继往开来中走到今天的,世界是在人类各种文明交流交融中成为今天这个样子的。推进人类各种文明交流交融、互学互鉴,是让世界变得更加美丽、各国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的必由之路。正确对待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明,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现实文化,是我们必须把握好的一个重大课题。

——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的讲话


(1)依据材料一回答,材料中的“东征”指的是什么?其产生了什么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古代不同文明交往的方式。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如何正确对待不同文明。
2023-07-26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州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朝后期到清朝前期,大批耶稣会士来华,其中包括利玛窦、邓玉函、汤若望等人。他们在接受中国传统风俗与生活方式的前提下,传播西方文化。地理方面,利玛窦绘制《坤舆万国全图》;数学方面,利玛窦、徐光启合译《几何原本》;物理机械工程方面,邓玉函、王徽译绘《远西奇器图说》;此外,还涉及天文历算、水利技术、欧洲古典哲学、美术、音乐、建筑等方面。就其知识水平而言,基本上代表当时欧洲知识界的平均或最高水平。

———摘编自宁欣《中国古代史资料汇编》

材料二   儒家思想在西方传播较晚,当时近代科学技术特别是印刷术已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16世纪末,耶稣会士来华后翻译了“四书”“五经”。当时,中国的综合国力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中西方之间的对话处在平等的位置上,耶稣会士们的翻译在西方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伏尔泰说:“孔子不语怪力乱神,真理绝不与迷信混同。”他抨击天主教的黑暗统治,并把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中国看作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政体之一。有学者认为,“在欧洲,特别是在法国,17和18世纪的整个思想模式发生了转变,而转变之后,在许多方面与孔子思想都很相似”。

———摘编自郝景春《儒家思想在西方的传播》

材料三   中华文明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中形成的开放体系。从历史上的佛教东传、“伊儒会通”,到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传入中国,再到改革开放以来全方位对外开放,中华文明始终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

———习近平《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末清初西学东渐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儒家思想西传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华文明兼收并蓄的认识。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代的疆域,大于宋代,至少增加了西南、河北大部分与东北地区。但是,仅以这些地区生产的食粮,犹不足维持明代中叶以后增加的人口。明代开始,有许多新的食粮作物引进中国,最为重要者为甘薯与玉米。甘薯“亩可得数千斤,胜五谷几倍”,初入中国时,地方官员当作歉收时的救荒粮,玉米“种一收千,其利甚大”。两者皆富于淀粉,可充主食,以补稻米与麦类之不足。且不拘土壤与地形,或可在山地种植,或可在沙地栽培,将过去认为无法使用的土地,一变为农田。……因为土地使用的方式改变,边缘土地的植被改变,也严重地改变了地貌与生态。

——摘编自许倬云著《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材料二   咖啡原产于非洲,6世纪传入阿拉伯半岛,15世纪后传播到欧洲。17世纪初,威尼斯商人开设了欧洲第一家咖啡馆。此后,英国的牛津、伦敦,法国的巴黎、马赛等地也相继开设咖啡馆。17世纪中叶,荷兰人将咖啡移植到锡兰岛,后传到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地。18世纪初,咖啡推广到北美。

——据《经济与社会生活》

材料三   滇池被誉为“高原明珠”,是昆明市的“母亲湖”,自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中央及地方政府不断加强滇池治理的力度。19821995年,由巴西引入水葫芦,净化了滇池水质,增加了水面绿色植被,但也抑制了湖内其他植物生长。1997年后,从墨西哥引入小龙虾,有效治理了绿藻、红藻污染,滇池水质明显改善,但小龙虾繁殖过盛,影响了本土鱼类生长。

——据李玲玲、刘秋琳《从启动治滇到精准治滇,细数滇池治理历程及转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玉米、甘薯在明代传入中国并得以广泛种植的原因,简析其对明清社会经济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咖啡为例,说明全球性物种交流的重大意义。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物种交流过程中的正确做法。
2023-07-26更新 | 99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州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00多年前,亚欧大陆上勤劳勇敢的人民,探索出多条连接亚欧非几大文明的贸易和人文交流通路,后人将其统称为“丝绸之路”……是促进沿线各国繁荣发展的重要纽带,是东西方交流合作的象征。

——摘编自《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

材料二   唐朝以来海上丝绸之路以中国的扬州,明州(宁波),泉州、番禺(广州)为起点。丝绸之路不仅仅运输丝绸,而且也运输瓷器、糖、五金等出口货物和香料、药材、宝石等进口货物。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主要是因为中国东南沿海山多平原少,内部往来不易,因此许多人便积极向海上发展。

——摘编自李庆新《海上丝绸之路》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要回答“丝绸之路”最早开通于哪个朝代?并概括“丝绸之路”的主要作用?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朝海上丝绸之路的特点及兴盛的原因?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1929年1月朱德、毛泽东率红四军主力走下井冈山向赣南闽西进军,到1934年10月开始长征,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央苏区战斗了五年零九个月。期间,面对“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迷茫,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建立起多个革命根据地。当时中央苏区物资严重匮乏,军民生活异常艰难。党政机关工作人员率先响应,每天节约一餐口粮支援前线,苏区干部更是“自带干粮去办公”。为解决村民饮水困难,毛泽东亲率红军战士开挖“红井”;朱德帮助农民插秧收稻。在艰苦的环境中,中共创造了苏区党建、社会工作、群众工作等各个方面的“第一等工作”。

——摘编自李红喜《全面把握苏区精神的深刻内涵》等

材料二   1978年10月,袁庚受命主持招商局全面工作,同年中央批准招商局在深圳蛇口设立工业区。那时,蛇口还是一片荒山野岭。1979年袁庚提出了振聋发聩的口号:“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1984年,邓小平视察蛇口时肯定了这一符合市场经济精神的口号。当年国庆节,这句口号出现在天安门游行队伍中,迅速传遍全国各地。如今的蛇口已从一片滩涂地发展为高楼林立、山海相接的滨海新城。

——摘编自陈蓉《袁庚:创造蛇口奇迹的改革先锋》等

材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百年奋斗征程上的众多优秀品质,请从材料中提炼出一种优秀品质,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释。(要求:明确写出精神品质,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亨利八世与至尊法案(见下图油画):公元1534年,亨利入世与枢密院高级官员进行商议,一致通过了至尊法案:宣告教会权力被收缴,王权建立起对英国的专制统治。


材料二   国际法是支配国与国之间交往的法律,其目的在于保障国际社会的集体安全,限制掠夺战争的发生,减轻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国际法应通过召开国际会议,由与会各国共同确定,一经确定,各国不论强弱大小,都必须服从国际法的约束,不得以国内法为借口违反国际法的规定;国际法的前提是国家主权,任何国家的主权不受别国的意志或法律的支配。格劳秀斯还拟定了国际法的一些具体条文,如:交战双方均不得杀害平民、儿童等非作战人员;也不准抢掠他们的财产;不准杀害、虐待停止抵抗的战俘;保护交战双方外交人员的人身安全及财产;等等。

——摘编自[荷兰]格劳秀斯《战争与和平法》


(1)用一句话概括材料一反映的实质,并以此为视角阐述17世纪国际法产生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格劳秀斯国际法主张体现的基本理念。并用一句话概括《战争与和平法》的历史地位。
8 . 制度的不断创新是中国古代政治的基本特征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主要方法。它所一直坚持的是自由报名、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取士的原则,其基本理念是“至公”,……可以说,科举制是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皇族及豪强宗法势力对于政治权力的垄断,促进了社会的良性流动,从而扩大了统治阶级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基础。

——摘自邹一南《浅谈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材料二:元灭南宋后,版图辽阔。为管理这样广袤的疆土,元朝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另外,对漠北、东北、云南、吐蕃等边远地区,也因地制宜地实施了有效的行政管理。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简述唐朝继承和完善科举制的举措,并概括科举制推行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指出元朝建立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结合所学,分别列举元朝对漠北、东北、云南和吐蕃边远地区进行管理的具体措施。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进入战国时代,随着古代的宗族土地所有制的崩溃,各国纷分进行田制改革.实现国家授田制。各国当时的授田标准基本上是“一夫百亩”。李悝所制定的“每夫扶五口,治田百亩”,孟子所倡导的“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和荀子所谓的“农分田而耕,贾分货而贩”等都印证了这一标准。这一百亩是国家制定征税数量的标准亩积,并非实授面积。不同地区的土地质量差别很大,都按每夫百亩授予是行不远的。授田制的目的是把农民束绰在土地上,课之以税。战国时代授田农民的经济负担主要有三项:票米之征、布常之征、力役之征,其饱的还有房屋税、桑蚕税、牲育税、关税、市税等等。授日制实际上是一次大规模地对国有土地再分配的运动,土地一经授予,可以子孙传袭,以为世业。到战国末期,国家对土地只有行政管理权,农民上交国家的产品只具有赋税性质而不再具有地租性质.租税开始分离。

——摘编自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战国时期各国进行授田制改革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战国时期的授田制改革。
2022-05-21更新 | 474次组卷 | 10卷引用: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州阿合奇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10 . 中国基层社会治理历史悠久。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一些地方实行乡约制度,其功能主要是扬善惩恶,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并建立民间组织和相关的赏罚制度。明清时期,宣讲“圣谕”成为乡约最重要的内容。当时,由地方官吏广泛推行乡约制度,设立乡约组织,每月召集百姓宣讲、教化。康熙九年颁布了乡约组织必须宣讲的《上谕十六条》,内容包含“重农桑以足衣食”“训子弟以禁非为”等。

——据杨开道《中国乡约制度》等

材料二   清末,时人认为“地方自治者,为今世界立国之基础……于救亡之事,至为切要”。1909年,清政府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地方自治大致按行政区划分城镇和乡两级,设立议事会为议决机关,议员由选民互选充任。

——据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材料三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基层管理体制发生很大变化。199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颁布,扩大了居委会职能,居委会可根据需要自行设立各种工作委员会。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以及大量的“单位人”转变为“社会人”,“社区式管理”成为城市管理新的模式。2000年,《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颁布,标志着社区建设成为城市基层社会管理的新方向。除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之外,社区还出现以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公司以及社会非营利性公益组织为代表的新兴组织。通过居民会议议事协商和民主听证等形式,社区各类主体都可以平等参与社区公共事务和民主决策。

——以上材料摘编自朱汉国主编《当代中国社会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宋代到明清时期乡约制度的变化,并说明乡约制度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简述清末城镇乡地方自治的历史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阐述改革开放后城市基层管理体制的变化及其意义。
2021-11-23更新 | 348次组卷 | 5卷引用: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州阿克陶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