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1 .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政治妥协是人类社会中一种常见的政治现象,是冲突双方通过政治谈判、协商等方式互相作出让步,以缓解矛盾并达成共识的一种行为。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临时约法》的最大不足是缺乏“妥协精神”。参议院又无实际力量来确保临时大总统(袁世凯)服从约法,而袁世凯又决非是中国的华盛顿,这不免成为后来约法屡被践踏的一大因素。民主宪政应在各方力量的支持下稳步推进,与其制定不切实际的完美规则,不如先制定各方都可接受的条文。否则,对权力的划分和制约都难免成为一纸空文。
——孙夏冰《<临时约法>与美国宪法的比较阅读》
材料二 (辛亥革命前,孙中山)对推翻清朝后的制宪进程作过合理的安排,准备循序渐进,分三期完成。—见让位于袁,便另订《临时约法》,集权于责任内阁,限制总统权力,且要袁立行宪政;这种罔顾国情、视人立法、以国家大法为政治斗争武器的行为,有违客观、公正的立法精神。综观民初政情,《临时约法》成了总统与内阁、政府与议会、中央与地方、军事与民政诸多冲突的根源,最终导致孙袁决裂、二次革命和护法战争。其后,南北混战,武夫称雄,《临时约法》,终成废纸。
——范福潮《<临时约法>为什么会成为废纸》
材料三 杰弗逊曾经说过:“自由政府是建立在猜疑之上,而不是建立在信任之上的。”制宪者们精明地设置障碍,使权力不能集中在任何一个人或一个部门之手,以避免胡作非为或盲动。控制的办法主要是使每个部门都在别的部门中发挥一定作用,有能力延缓甚至阻止其他部门的行动……
——钱满素《美国掀翻:分权·制衡·民主化进程》
(1)据材料一、二归纳《临时约法》缺乏“妥协精神”的表现和“终成废纸”的原因。
(2)材料三中“猜疑”的实质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制宪者们是如何“精明地设置障碍”,以避免总统“胡作非为或盲动”,而实现利益相互妥协的?综合上述材料,归纳政治妥协的积极作用。
材料分析题 | 容易(0.94) |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顺治元年(1644年)定“开垦荒地条例”,规定凡州县卫所荒地给流民及官兵屯种,有主者令原主开垦,3年起科。在顺治六年(1649年),又规定;“无主荒田,州县官给印信执照,开垦耕种,永准为业,耕至6年之后,有司官亲察成熟田数,抚按勘实,凑请幸旨,方议征收钱粮。其六年以前,不许开,不许分好敛派差徭。”即凡垦荒者,垦田归己所有,6年之内不征赋差徭。顺治十四年(1657年),又颁布了垦荒的劝惩条例,内容为:“督、抚官员,1年内主持开垦2000顷以上者,纪录;6000顷以上者发给印照,定为永业。”同时还规定:“若开垦不实,及开过复荒,新旧官员,俱分别治罪。”

——摘编自《清初的土地政策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概括顺治帝时鼓励垦荒政策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顺治帝时鼓励垦荒政策的作用。
2019-03-14更新 | 252次组卷 | 2卷引用:【市级联考】江西省吉安市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容易(0.94) |
名校
3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郑观应,道光二十三年生。幼承庭训,攻读四书五经,企图博取功名。但是,16岁那年应童子试名落孙山后,他“即奉严命,赴沪学贾”,走上当买办的道路。光绪初年,郑观应两次襄办上海机器织布局。他辞去待遇优厚的买办职务而投身于创办伊始的中国近代企业,主要出自振兴民族经济、挽回国家权利的考虑。光绪十八年郑观应撰写成《盛世危言》,以“图强御侮”为宗旨,主张经济上与西人“商战”,军事上练兵造械,政治上设立议院。他同时认为:“法可变而道不可变。”“道”也就是延续了几千年之久的封建传统思想体系。尽管如此,《盛世危言》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受到维新志士的欢迎。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郑观应撰写《盛世危言》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郑观应的思想主张。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莱特湾海战,涉及130万平方公里的海域,是二战史上最为壮观,美日双方投入海上作战规模最大的一次。是美英盟军必攻,日军必守的要点。盟军意想夺取莱特湾做跳板,由南至北,直接攻击日本本土。莱特湾一旦失守,日本在东南亚的战争资源区丢失,通往海外的路线被切断,日本等于坐以待毙。为了阻挡盟军,日本筹划了“捷号”作战方案“捷1号”“捷2号”“捷3号”“捷4号”四个作战计划分别保卫菲律宾、台湾,琉球群岛、日本本土。日本绞尽脑汁,招招出奇,拿航母做诱饵,出动神风特攻队,最终也没有逃脱水上兵力彻底覆没的命运。莱特湾海战是太平洋战争中最后一次大海战,也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海战。这场海战消灭了日本的海军力量,除了陆上基地的飞机外,日本海军几乎已不存在了,美军取得了绝对的制海权。

——摘自《探索·发现》中的《百年航母莱特湾大海战》


(1)根据材料,概括莱特湾的战略地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莱特湾海战的影响。
2019-03-05更新 | 44次组卷 | 2卷引用:【市级联考】江西省吉安市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5 . 思想的产生与社会的变动有着密切的关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时代社会剧烈变动,各派政治力量大分化大改组,社会中不尽如人意的弊端暴露无疑,思想家们力图提出稳定社会和安抚人心的原则,出于对现实的不满,他们不是向前看而是向后看,复古与怀旧成为一股思潮。

——樊树志《国史概要》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列举体现这一思潮的代表人物及其相关主张。

材料二       ……则臣道如何而后可?曰: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臣》


(2)根据材料二概括黄宗羲的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主张产生的背景。

材料三       古今万国,政体不齐,治乱各别。其拨乱为治者,罔不舍旧谋新,由专制政治,趋于自由政治;由个人政治,趋于国民政治;由官僚政治,趋于自治政治。……此所谓世界系之轨道也。吾国既不克闭关自守,即万无越此轨道逆此潮流之理。进化公例,适者生存。凡不能应四周情况之需求而自处于适宜之境者,当然不免于灭亡。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


(3)依据材料三,请用一句话概括陈独秀的观点,并指出其论证的理论依据。
2018-09-10更新 | 33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新干县第二中学等四校2018届高三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容易(0.94) |
名校
6 .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爆发后,日本出兵山东。1917年1月,日本外相召见英国驻日大使时,提出“把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的请求,英国复函同意。1919年6月,巴黎和会满足了日本这一要求。

——《山东问题的由来及解决》(1914~1922)


材料二 在巴黎和会上,顾维钧代表中国进行强有力地辩驳。他指出:“三千六百万之山东人民,有史以来为中国民族,用中国语言,信奉中国宗教”;“胶州为中国北部之门户,亦为沿岸直达国都之最捷径路”;“以文化言之,山东为孔孟降生、中国文化发祥之圣地”;“中国之不能放弃山东就像基督教之不能去耶路撒冷一样。”

——《顾维钧:雄辩于巴黎和会上》


材料三 在1921年11月召开的华盛顿会议上,英国为了自身利益不再支持日本。《四国条约》签订后,在美英斡旋下,1922年2月中日两国签署《解决山东问题悬案条约》,规定胶州湾租借地由中国收回,胶济铁路由中国赎回。

——《20世纪世界外交资料汇编》


(1)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山东问题的由来。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收回山东主权的理由? 
(2)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日关系的变化及原因。
7 . 1969年,西德推出“新东方政策”。其内容可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加强与西方合作的同时,加强与东方的谅解,二是承认两个德国并存局面,加强东西德之间的联系,以实现德国问题的最后解决。据此,西德推行该政策有助于
A.改善同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
B.推动多极格局的形成
C.调和美苏之间的敌视关系
D.德国摆脱冷战的影响
2016-12-13更新 | 117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西省分宜中学2019届高三第一次段考历史试卷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民法是适用范围主要限于罗马公民的法律。那时的罗马法采用属人主义而非属地主义,也就是说,罗马公民即使在被征服地区,仍享有公民法的权利。但对被征服地区的广大居民来说,尽管是自由民,但却只是罗马的臣民,不能享受公民法的权利。例如罗马法中有所谓“以公民法为根据的所有权”,意思就是只有罗马公民才享有对某种财产的所有权。这种法律制度是完全符合罗马奴隶主对被征服地区的残酷掠夺和统治之用的。

——沈宗灵《略论罗马法的发展及其历史影响》

材料二   随着罗马帝国在地中海地区霸主地位的建立,贸易也随着地中海沿岸殖民的建立而得以扩展。罗马的商品货币经济已经突破了古代社会所能容纳的限度,其内容之丰富、形式之多样远非公民法所能概括。而公民法的形式主义以及法律主体的排他的原则,都已成了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严重障碍,因此,“无论是为了罗马的利益或是为了罗马的安全,都不允许把外国人完全剥夺法律的保护”。

——姜朋《罗马法与现代西方商法的起源》

(1)据材料一,概括罗马公民法的主要特点和作用。

(2)据材料二说明,罗马社会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对罗马的法律产生了什么影响?

单选题-单题 | 容易(0.94) |
10 . 有学者将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所说的“宗教的理性化”概括为“怀着宗教般的热情赚钱、从事商业和经济活动”。下列教派最能体现韦伯所指的“宗教的理性化”的是(       
A.东正教B.路德教C.加尔文教D.英国国教
2015-10-10更新 | 82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届江西重点中学协作体高三第一次联考文综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