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58 道试题

1 . 古代人类创造了丰富灿烂的文化,留下来文明的足迹。小王同学在学习了《中外历史纲要》上下册后,制作了材料笔记。请你帮他完成以下学习任务。

A.帕特农神庙                         B.狮身人面像                      C.《汉谟拉比法典》

D.甲骨文                                E.佛教雕塑                                           F.《查士丁尼法典》

1.若研究“欧洲文明的渊源”这一课题,最应该选择的史料是__________。(填字母)
2.对于研究古代两河流域文明而言,史料价值最高的是__________;除此之外,再列举出该地区的一项文明成果__________
3.请将上述文明成果与其诞生地相匹配(填字母)

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时空观念角度出发,小王发现横向对比上,古代文明具有多元特征;而在纵向发展上,每个地区的文明也呈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以中国为例,他制作了以下表格,请帮助其完成时代与特征的匹配。(填字母)
时期特征
①西周A.极端强化的皇权社会
②东周B.开拓中的大一统帝国
③秦汉C.重文轻武的积弱时代
④唐朝D.争霸与变革的激荡时期
⑤两宋E.开放与繁荣的盛世
⑥明清F.以礼制为命脉的王朝
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E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昨日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 上海市闵行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据学者考证,“大禹治水”的传说最早见于春秋《诗经•商颂》,此处的“水”仅指黄河中下游的河济地区。而在战国《尚书•禹贡》中,禹不仅治水,还划分了“九州”和“五服”,其活动范围远远超越了商周之地,甚至达到了钱塘江地区。这可以说明(       
A.华夏认同观念增强B.夏统治区域范围较大
C.战国时期水患频发D.传说故事无史料价值
2023-12-16更新 | 88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南省创新发展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四次联考(12月)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3 . 东晋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描述了王羲之与谢安等官员在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饮酒做诗的情景。该作品(       
A.印证了经济重心的南移B.反映了士族专权的政治特点
C.兼具了艺术与史料价值D.体现了民族交融的时代特征
23-24高三上·全国·课时练习
填空题 | 较易(0.85) |
4 . 文学
朝代代表
魏晋南北朝________(曹操父子)、________(陶渊明)、________________
唐朝初唐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盛唐边塞诗:王昌龄《出塞》、岑参《逢入京使》
山水诗:王维《竹里馆》、孟浩然《春晓》
________________,作品被誉为________(由盛转衰)
中唐________、《长恨歌》
晚唐杜牧《江南春》、李商隐《无题》
唐诗风格差异大的原因:(文学作品的史料价值)
①反映了诗人的个人际遇(主观认识)
②折射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时代变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2023-07-22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第05讲三国到隋唐的制度创新与文化发展(讲义)-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朱峙三(1886—1967年)湖北鄂城县人,1904年参加科举考中秀才,1905年考入一年制武昌县师范学堂,1906年秋考取两湖总师范学堂,直至1911年10月毕业。朱峙三一生留下60多年的日记,作为一名普通的读书人,朱峙三的求学经历与清末废科举、兴学堂的教育大变革相始终,从他留下的日记可见一斑。如:

1901年10月4日的日记里,朱峙三写道:“朝廷近日已下诏改科举制度,不用八股诗赋取士师命以后每夕读《古文观止》。”

“前日(1905年9月2日)报载有上谕,立即停止科举……今日科举已成历史上陈迹矣。许多醉心科举之人。有痛哭者矣。”“吾邑成内人一入学便自大。不读书,预料科举不久即度,欲求时务之学,自以住学堂为有出路。”

“(两湖总师范学堂)下午第一、二堂物理学……教习三泽力太郎,日本博士也……因余为初听物理学之人,甚快意,笔记特详。“予前住速成师范,无理化二科,今日初看试验,颇感兴趣。”“余喜音乐课,余时觅风琴练习之”“今日上课,堂中授三角。去冬几何已教完,小代数亦快教完,以后或可教大代数。予每以算学为苦。”

——摘编自胡香生辑录、严昌洪编《朱峙三日记(1893—1919)》


作为历史的亲历者,朱峙三的日记有何史料价值?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晚清教育大变革的认识。
2022-12-06更新 | 244次组卷 | 4卷引用:广西三新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11月联考历史试题
6 . 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

史料一   唐代丝绸之路


史料二   在唐朝与日本的文化交流中,最有影响的人物是鉴真。当时的皇帝是唐玄宗。他前五次均未能成功东渡。但他仍矢志不渝,继续进行第六次东渡,终于在754年抵达日本。他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763年,鉴真在唐招提寺圆寂,葬于日本。逝世前,其弟子按其真容制作了鉴真干漆夹纻坐像。塑像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至今供奉在唐招提寺开山堂内,被日本政府定为“国宝”。

——摘编自《中国通史》


(1)解读史料一反映的历史信息。
(2)根据史料二说明鉴真为何会受到中日两国人民的尊敬。
7 . 诗歌中的历史

诗歌可以反映社会风貌,人们的思想和情感,帮助我更深入地了解过去的时代。有小组搜集了毛泽东的诗歌,开展“诗何以载史”的项目化学习。

(1)材料一中毛泽东认为不可沽名学的“霸王”(项羽)生活在(     )(单选)
A.中华文明起源时期B.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时期
C.繁荣与开放的时代D.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时期
(2)材料二中提到的秋收起义发生在土地革命时期,以下事件不是在土地革命期间发生的是(     )(单选)
A.南昌起义B.八七会议
C.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D.武昌起义
(3)材料四中“红军不怕远征难”,其中远征的起点和最终三大主力会师的地点分别是(     )(单选)
A.井冈山     吴起镇B.瑞金     吴起镇
C.井冈山     甘肃会宁D.瑞金     甘肃会宁
(4)毛泽东曾在遵义会议上说长征“是由于犯了路线错误,被敌人追赶得不得不走的。”这种审视历史的视角当是(     )(单选)
A.延续与变迁B.量变与质变C.目的与手段D.内因与外因
(5)若用于研究秋收起义,材料二属于(       )(A.文献史料/B.口述史料/C.实物史料);材料三除了能用于研究毛泽东重庆谈判后的心态外,还能用于研究重庆谈判期间毛泽东(       )的信念。重庆谈判后,国共双方签署了《(       )》。
(6)1935年,朱德发布的《中国工农红军布告》中第一次提到“长征”一词,他写道:“红军万里长征,所向势如破竹”;1937年,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其纪实文学作品《红星照耀中国》中将“长征”译为“Long March(直译为:长途行军)”;而国民党方面从20世纪30年代至80年代一直将中共的长征诬称为“西窜”。你如何看待各方对“长征”表述的差异?
2024-06-19更新 | 4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闵行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质量调研(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8 . 据史料记载,清朝“自增用奏折以后,皆亲御丹毫,在廷之臣,一辞莫赞,即朱批谕旨是也”。 据此而可知,奏折制度(     
A.提高了行政效率B.强化了君主专制
C.分割了地方权力D.确保了政治清明
2023-12-21更新 | 115次组卷 | 4卷引用:河南省新未来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12月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史料   农业革命导致又一次人口爆炸,其规模可与随人类形成而出现的人口爆炸相比。在旧石器时代,正在进化中的人类不断改进工具,使生产率提高,从而使人口相应增加。约100万年以前,猿人的人口数还只有125000人,可到了距今10000年时,以狩猎为生的人类的人口数已上升到532万人,约增长42倍。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据史料说明农业革命到来的重要意义。
2024-02-09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史料一   55个国家和地区的1.35亿人经历了严重粮食不安全(粮食安全阶段综合分类IPC/CH第3阶段或以上)。此外55个粮食危机国家中,7500万儿童发育不良,1700万儿童消瘦。1.35亿人口中,超过一半(7300万)生活在非洲;4300万生活在中东和亚洲;1850万人生活在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其主要驱动因素是:冲突(导致7700万人严重粮食不安全状况的关键因素)、极端天气(3400万人)和经济动荡(2400万人)。

——摘编自《2020年全球粮食危机报告》

史料二   先进储粮科技的广泛应用,使中央储备粮更加优质、绿色、安全。截至目前,中央储备粮科技覆盖率达到95%以上。最新普查结果显示,中央储备粮宜存率达到100%,综合损耗率全面控制在1%以内,确保了储粮数量与质量。

——摘编自《粮食安全看得见管得好》(《经济日报》,记者:刘慧)

【探究】
(1)根据史料一、说明当今世界在粮食供给上还存在哪些严重问题。
(2)史料二反映了我国为保证粮食安全采取了哪些措施?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