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邓小平在会见基辛格时说,“在建立在殖民主义、帝国主义、霸权主义基础上的旧秩序”,使得“贫国与富国的差距越来越大”。而“新的政治秩序就是要结束霸权主义,实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最经得住考验的不是霸权政治,不是集团政治,而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只有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才能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使它同国际经济新秩序相适应”。

——摘编自罗昱《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最好的方式》

材料二   二战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蓬勃发展。全球殖民体系土崩瓦解,发展中国家作为国际舞台上举足轻重的力量逐渐崛起……西方列强不甘心将殖民利益拱手相让,不断打压发展中国家……因此,加强相互间的团结合作,反对新老殖民主义,捍卫民族独立,维护世界和平与合作,既是亚非独立国家的迫切愿望,也是万隆会议召开的根本宗旨。

——摘编自余建华《万隆会议与中国亚非外交》

(1)根据材料一,分析新中国提出并强调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必要性。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万隆会议召开的背景,并指出中国对万隆会议的贡献。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新中国初期外交的认识。
2023-02-12更新 | 257次组卷 | 7卷引用:2024年1月河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适应性测试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人们形容这一时期(中华民国成立后)“集会结社,犹如疯狂,而政党之名,如春草怒生,为数几至近百”“党会既多,人人无不挂名—党籍。遇不相识者,问尊姓大名而外,往往有问及贵党者”……1913年2月,国会选举结果揭晓,国民党大获全胜,使孙中山等人看到了中国民主共和的希望。但是,孙中山良好的政治设想很快就被无情的现实所打破,1913年3月宋教仁被刺杀身亡、11月国会被迫停止议事,1914年1月部分留京议员被袁世凯遣回原籍。

——摘编自孙岩《民国初年政党政治探索的历史考察》

材料二 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两种重要形式,协商民主的出现可以弥补选举民主的不足,不同的利益集团,包括各种政党、民族、宗教,可以通过协商形成共识。协商民主的主要意义是能够保证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能够保证各个阶层、各种民族、不同宗教信仰的人和各个政党,都能通过这种形式参政议政。协商民主在中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种民主形式,同时又是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进行民主监督的一种民主形式。

——摘编自李君如《中国人在民主政治问题上不要妄自菲薄》


(1)根据材料一,指出民国初年政治领域的新现象,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其失败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归纳我国协商民主政治制度的作用,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认识。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到公元1世纪,罗马帝国、安息帝国、贵霜帝国和汉帝国一起,连成了一条从苏格兰高地到中国海、横贯欧亚大陆的文明地带,从而使各帝国在一定程度上能相互影响。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前的世界》

材料二   下图是受希腊文化影响的西亚建筑遗址,后被炸毁。


材料三   坚持文化的民族性和世界文化的多元性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永恒主题之一。亚历山大在所征服地区建立了许多经济文化中心,使希腊文化传到东方,把东方文化带到西方,一种混有希腊和东方的文明诞生了。


(1)材料一中“汉帝国”通过什么途径与欧亚大帝国连成了一条“文明地带”?
(2)“战争是人类文明交融与发展的一把双刃剑”。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此观点的认识
(3)结合材料三思考,我们该如何将这种“和而不同”的文化态度落实到行动中去。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东欧剧变、两德统一、华约组织解散和苏联解体,以东西方冷战对峙为核心的两极格局宣告终结。冷战的结束加速了世界政治多极化发展趋势。与此同时,随着新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和经济相互依赖的加深,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更加明显。1999年,美国、英国、俄罗斯、中国等世界上最重要的经济体组成了二十国集团,其成员涵盖面广、代表性强。到2015年,二十国集团的经济总量超过全球经济总量的80%。二十国集团是国际经济合作的主要论坛和全球经济治理的新机制,也是世界多极化在经济领域的重要体现。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传统意义上的主权观念日益受到挑战,在西方纷纷出现了挑战国家主权原则的各种所谓新理论,如“主权演变论”“主权弱化论”,世界的某些地区甚至出现了局部的战争。

——摘编自房乐宪《从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看冷战后大国关系的调整特点》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冷战后世界政治格局及经济格局的理解。
2022-07-14更新 | 49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南省郑州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一模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5 . 核心思想理念。

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过程中培育和形成的基本思想理念,如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等……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理念和规范,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

中华人文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多样、珍贵的精神财富,如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等……

——《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2017125日)

阅读材料,选取其中一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谈谈其蕴含的深刻思想内涵。
2022-06-08更新 | 148次组卷 | 4卷引用:2024年1月河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适应性测试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同这种国体相适应的政权组织形式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同这种国体相适应的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一政党制度的显著特征是: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这反映了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体现了我国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具有巨大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扩大各界人士有序的政治参与,拓宽社会利益表达渠道,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实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2005年2月18日)


阅读这段材料,结合实际,谈谈你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认识。
2022-05-31更新 | 82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南省九师联盟2024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不久,政府即把依托城市发展工业,再向乡村辐射,最终实现国家工业化,变农业国为工业国作为国策。在其影响之下,一些城市附近的乡村地区成为轻重工业区和家属生活区所在地,并因此很快成为城市的一部分。离城市较远的很多乡村地区也因为采矿、采油、军工、修水库等建设活动而日益繁荣,达到一定规模与程度后成为了新兴城市。与此同时,作为乡村主体的农民其青壮年中有相当一批人被招进工厂当了工人。这其中又有很多人安家于城市,逐渐成为都市居民,物质生活条件得到了改善。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70年代末,上述两种模式是大陆乡村都市化的最主要的模式。

——摘编自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材料二: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普遍推行,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使农业生产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农副产品严重供不应求的局面,为城镇吸收更多的人口和城市轻纺工业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与此同时,知青与下放的城镇干部、居民大批返城。城乡集市贸易开放,吸引了一大批农民进城开店办厂。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使农村非农化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为农村城镇化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旧的工农业、城乡二元分割发展格局被打破,新兴小城镇迅速发展起来。

——摘编自叶明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进程及思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改革开放前中国城镇化的主要特点,并指出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改革开放后中国城镇人口的主要来源。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现代中国工业化与城镇化之间关系的认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