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0 道试题
22-23高二下·江苏盐城·期末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绘于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的《大明混一图》是我国目前现存尺寸最大、年代最久远、保存最完整,并由中国人自己绘制的古代世界地图。全图以大明王朝版图为中心,东起日本,西达欧洲,南括爪哇,北至蒙古。城外地区尤以欧非地区描绘最详。非洲大陆的地形地貌、山川河湖、岛屿礁石,详尽清晰、绘制规整。2002年底,《大明混一图》经我国政府批准,制成复制件送往南非,参加“南非国民议会千年项目地图展”,在当地引起轰动。据当地专家考证,该图上绘制的非洲地域图,要比欧洲人当年绘制的非洲地图早100多年。

——摘编自李宏为《沉寂数百年一鸣传天下-<大明混一图>引起世人关注》

材料二   1965年2月,坦桑尼亚总统尼雷尔访华,请求中国援建坦赞铁路,并告诉中国领导人,这条铁路对于坦赞两国和其他正在争取独立的非洲国家的特殊意义。周总理明确表示,中国愿意援建坦赞铁路,“铁路建成后,主权是属于你们和赞比亚的”。对于援助非洲,毛泽东主席曾这样表示:“先独立的国家有义务帮助后独立的国家。”1975年10月,坦赞铁路接轨通车并进行试运营,“把中国和非洲这两个各自寻求独立自主国际地位的国家和地区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成为非洲解放的“自由之路”和中非合作的“友谊之路”。

——摘编自刘鸿武、林晨《中非关系70年与中国外交的成长》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大明混一图》的重要史料价值。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援建坦赞铁路体现的外交原则及其重要意义。
(3)据材料一、二,归纳中非交往史的基本特征。
2023-06-22更新 | 69次组卷 | 4卷引用:北京市东城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2023·海南·高考真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古典”指以“六经”为代表的先秦典籍。《史记》太史公曰:“书缺有间矣。”唐司马贞解释说:“言古典残缺有年栽,故曰有间。”《后汉书》称孝明皇帝“垂情古典,游意经艺……正坐自讲,诸儒并听”。

有学者提出,对“中国古典”的学术研究可称为“中国古典学”,它至少涵盖三个层面。其一,商周文献、诸子之学、秦汉典籍,以《汉书·艺文志》中所列六类书目为代表。其二,与典籍相关的文字学,如陶玉石器上的刻划文字、甲骨文、金文、简帛文字、两汉今古文以及相关的音韵学、训诂学,以汉代的《尔雅》《释名》《说文解字》为代表。其三,以传世经典与文字资料为线索,充分利用考古资料,统合研究“中国古典”,如古代文明、思想文化、学术史研究等。

有西方学者认为,从西周到魏晋时期为中华文明的“古典时代”。进入古典时代后,技术发展使得农业和整个文明的扩展速度与强度都大大超越过去。秦汉帝国确立了其后中华文明发展的基本要素。该文明要素的结构不仅包括庞大官僚体系和国内服务系统,还包括把这个广大的文明连接起来的道路和运河,支持着农业基础的灌溉网络,以及保护中国内地免于游牧民族袭扰的庞大的边墙。正如这些成就所表明的,中华文明是全部人类历史上最具创造力和影响力的文明之一。

       ——摘编自《百年考古推动中国古典学步入黄金时代》《全球文明史》等

(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古典学”的研究对象。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在“古典时代”的开创性贡献。
2023-07-10更新 | 2399次组卷 | 14卷引用:冲刺2024年高考历史真题重组卷01(北京专用)
3 . 【民族解放运动】     

材料一我们要牢记我们的人民既不是欧洲人,也不是北美人,不是出自欧洲,而是更接近非洲和美洲的混合……无法肯定我们到底属于人类哪一个家庭……

委内瑞拉一直是、仍然是、也必须永远是共和国。它的基础是人民主权、分权、公民自由和取消奴隶制,以及废除君主制和特权阶级。可以这么说,为了将各个阶层、各种政治观点和各种公共习俗重塑为一个整体,我们需要平等。

——玻利瓦尔在委内瑞拉国会上的发言(1819)

材料二20世纪二三十年代,拉丁美洲进入民族民主革命和改革时期。智利的左派力量团结其他社会阶层,成立民族阵线联合政府,防正法西斯势力上台;墨西哥、乌拉圭、智利、巴西、古巴等国先后成立了共产党。到1934年,绝大多数拉美国家都有了共产党组织,并积极领导了反帝反封建斗争。1934—1935年,巴西工人运动活跃,参加罢工的高达150万人,大多数罢工由巴西共产党领导。1932年,萨尔瓦多共产党领导了主要由农民参加的全国性人民起义,并在很多地区建立了地方苏维埃政权,虽遭血腥镇压,但在拉美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摘编自2019年版《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玻利瓦尔的思想主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20世纪二三十年代拉美民族民主独立运动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2022-12-09更新 | 256次组卷 | 6卷引用:2022年北京高考历史真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4 . 大英博物馆是历史悠久、规模宏伟的综合性博物馆。

汉斯.斯隆是享誉英国的收藏家,其藏品包括书籍、手稿、动植物标本,以及来自世界各地的文物。1751年,他立遗嘱将私人收藏捐赠给国家,希望建立一座博物馆,“或将不时欢迎—切具有相同参观和浏览之渴望的人到访参观”“这渴望可以是,尽可能有用,或是努力满足好奇求知之欲,或是增进所有人的学识和新知”。社会舆论认为建立博物馆“有益于增进不列颠的荣耀”。1753年英国国会立法成立大英博物馆,斯隆的收藏成为展品核心。后来以库克船长为代表的探险家提供来自澳洲及更远的世界的珍岛,进一步丰富了馆藏。

759年,大英博物馆正式向公众免费开放,参观者需要提前提出书面申请。门票一开始每天十张,后来增加到二十五张。

大英博物馆在19世纪的新获藏品,反映了英国基于海上霸权获致的日新月异的帝国势力。英国在埃及击败法国后,将法国在埃及收集的文物作为战利品运回英国,保存于大英博物馆。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帕特农神庙的大理石雕刻来自英国人埃尔金在希腊进行的考古发掘,将这些艺术品偷运回英国的做法被认为是对希腊的公开破坏。I860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从圆明园中盗出存世最早的中国绢画——《女史箴图》。1810年,登记参观制度被废弃,结果访客人数急剧上升。19世纪中期,大英博物馆被批评“开放时间正好处于劳工和匠人最不方便的时间段”,因而增加了开放时间,以求更好地为公众服务。

20世纪大英博物馆继续“关注过去”,又在全球范围收集大量当代藏品。70年代,围绕是否收参观费发生了争论,“考虑博物馆回报的时候应当优先考虑它给公众带来的教育红利,的观点占了上风,博物馆坚持免费参观。1972年埃及法老《图坦卡蒙宝藏特展》吸引了160多万人,这个惊人的数字在大英博物馆的展览史上无出其右;这批藏品在整个70年代都在苏联、美国、加拿大和德国的各大博物馆巡展。此后大英博物馆与各国博物馆合作举办的《德国一个国家的记忆》《秦始皇:中国兵马俑》展览都获得成功。博物馆的受众面也在—系列电台节目,如《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中得到拓展。

——摘编自【英】詹姆斯汉密尔顿《大英博物馆:第一座公众博物馆的诞生》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解读“大英博物馆”的发展史。要: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2022-07-10更新 | 227次组卷 | 3卷引用:北京市海淀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巧克力现今风靡全球,可可则是制作巧克力的最基本原料。

已知最早食用可可的是中美洲的奥尔梅克人,其文化在公元前 1200 前后繁荣起来。他 们依靠烘干、捣碎的可可豆来补充能量。随后玛雅人继承了这个习惯,他们用捣碎的玉米和 可可制成咸味的饮料。13 世纪,阿兹特克人将玛雅人置于他们的统治之下,并从他们那里 学会了食用可可。阿兹特克人在可可饮品中加入辣椒及各种香料,创造出丰富多变的口感。

美洲的“发现”给大西洋两岸的饮食习惯都带来了真正意义上的改变。墨西哥妇女和西 班牙男子成婚或去给西班牙人当差,从而学会运用双方的传统食材和烹饪方法。殖民者习惯 在可可中加入新传入美洲的蔗糖或胡椒等调味,并将之称为“巧克力”。巧克力引进西班牙 后成为社会上层人士打发时间、摆阔、显示身份地位的饮料,可可豆也成为美洲殖民地最主 要的出口农产品之一。

在世界贸易的驱动下,可可生产转移到大面积的种植园,并从中美洲移植到加勒比海地 区、印尼和非洲等地。17 世纪中期,作为优秀航海家的荷兰人,成功地从西班牙人手中夺走 了可可的贸易垄断;同一时期,巧克力征服了整个欧洲,人们在饼干、冰激凌、糖果中大量 使用巧克力,专门饮用巧克力的餐具也应运而生。1752 年,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船只“盖尔德 麻尔森”沉没,当时该船只总共运载了 22.5 万件来自中国的瓷器,其中巧克力餐具 19535 件,数量仅次于茶具。

——摘编自[意]克拉拉·瓦达·帕多瓦尼、吉吉·帕多瓦尼《巧克力百科全书》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解读巧克力(可可)的流行史。(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2022-02-13更新 | 436次组卷 | 5卷引用:北京市海淀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法律与教化相辅相成,是国家的治理工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婚姻”是“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的大事。

《礼记坊记》载:娶妻不娶同姓。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载:男女同姓,其生不藩。

《礼记郊特牲》载:取(娶)于异姓,所以附远厚别也。

[附远,通过联姻与血缘关系远的异姓贵族建立姻亲关系;厚别,即严格别于同宗]

《诗经齐风南山》载:娶妻如之何?必告父母……娶妻如之何?匪媒不得。

[西周确立一夫一妻制,嫡,正妻,与庶相对]

《周礼地官媒氏》载:媒氏,掌万民之判。凡男女自成名以上,皆书年月日名焉。令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凡娶判妻入子者,皆书之。

休妻的理由有“七出”,但有“三不去”:有所娶无所归(无娘家可归的),不去;与更三年丧(曾为公婆守孝三年的),不去;前贫贱,后富贵,不去。

材料二 在法学家们看来,妇女需要保护,立法者应该通过法律正式为没有权利的妇女开辟出一片私人空间,这种保护必须放在家庭环境中。《拿破仑法典》确定妇女在婚后取得其丈夫的国籍,这使得妇女与国家之间变成一种间接关系,因为妇女的国籍取决于她的丈夫是哪国人。妇女没有财产控制权,即使她在婚约中专门约定了她对嫁妆的使用权,她的丈夫也仍然有权对其管理。妇女不能在法庭上进行诉讼或充当证人,也不能为出生、死亡、婚姻等民事行为作证,(这些内容在罗马共和国晚期的妇女身上也有体现)。罗马共和国时期的妇女时刻受控于父辈、兄弟和丈夫,没有选举权,没有裁判权,不能在法庭上发言,甚至无权参与公共生活,除非她们在个别情况下被气得不行而不得不有所表达:而在周围人看来,这也是令人吃惊、骇人听闻的。《拿破仑法典》为财富的统治和个人的成功扫清了道路,恢复了家庭的秩序,确保了世袭财产的安全,引导着一个充满活力的、勇敢无畏的男性为标志的变动时代。但现在有的史学家提出,它对妇女而言,也许是一种倒退。

——邦妮史密斯《改变生活:18世纪以来的欧洲女性史》

材料三 毛泽东主席在新中国成立之初说过“《婚姻法》是有关一切男女利害的、普遍性仅次于宪法的国家的根本大法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是新中国成立后制定的第一部基本法律,曾被外国学者誉为新中国“恢复女性人全了的宣言”。中共中央发出《关于保证执行婚姻法给全党的通知》,政务院法制委员会作出《就有关婚姻法施行的若干问题的解答》……1951年10月下旬,由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查署等19个单位派人组织中央检查组,进行历时两个月的检查落实。自1950年至1953年,以报纸、刊物、画报、连环画、报告、座谈、广播、说唱、戏剧、幻灯、电影等方式展开宣传,将此项内容作为土地改革基础上进行的进一步肃清封建残余和建立新的社会生活的一项重大社会改革。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上册)


(1)我国古代婚姻法律制度的萌芽及发展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密不可分。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古代婚姻制度的理解。
(2)简述拿破仑法典与罗马法之间的关系。为什么说“它对妇女而言,也许是一种倒退”?
(3)根据材料,归纳《婚姻法》实施过程的特点。简要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发展的过程。
2022-02-27更新 | 119次组卷 | 2卷引用:北京市日坛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历代帝王庙帝王庙是祭祀传说时代帝王、前朝帝王及有文治武功之名臣的建筑。对传说时代“帝王”的祭祀,先秦时代已经有了,在其传说的中心活动地区或陵墓所在地举行。北魏皇帝不但对黄帝、帝尧、帝舜等进行祭祀,还对周王朝的政治人物进行祭祀。唐玄宗在都城内修建了祭祀传说时代圣君的庙,但祭祀多在那些帝王的都城所在地。宋代的帝王祭祀主要在其陵墓进行。元代时祭祀地点多在被祭祀者生前重要活动地区。明代是中国古代都城帝王庙的真正出现时期。明南京城历代帝王庙中祭祀18位历史人物,包括传说时代圣君,还有夏、商、周、汉、唐、宋、元王朝的开国君主。洪武二十一年,又增加37位名臣从祠于历代帝王庙,这些名臣有汉族,也有少数民族。徙都北京后,明世宗所建历代帝王庙祭祀的帝王与南京城历代帝王庙基本相同。清代沿袭了明代北京城历代帝王庙。顺治二年,历代帝王庙中增加了辽、金、元三代帝王及名臣,还有明代的国君与功臣。乾隆四十九年,依据国家观念、正统理念,乾隆提出中国历史上的历代王朝的历代帝王均应具有“庙享”地位,最后历代帝王庙享祀帝王达到188位,包括了中国古代历史上几乎所有王朝与绝大多数帝王,其祭祀内容发展为全面、系统、完整的国家祭祀,历代帝王庙真正成为国家的庙。

——摘编自刘庆柱《不断裂的文明史:对中国国家认同的五千年考古学解读》

从“国家认同”的角度对上述材料进行解读。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2021-07-14更新 | 310次组卷 | 6卷引用:北京市昌平区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8 . 辩论

1787年美国制宪会议上,各州代表就“全国行政官”的人数和权力等问题展开激烈辩论。以下为6月1日—7月19日的发言节录:

拉特里奇:赞成把行政权委托给一人,但不能赋予此人宣战和媾和的权力。

谢尔曼:行政官只是把立法机构的意志付诸实施,这一人或数人,只有国会才能委任,且只对国会负责。

伦道夫:坚决反对把行政权集于一人。这是君主制的胚胎,不要以英国政府为模本。为了维护全国行政官的独立,就应该由一人以上担任。

威尔逊:全国行政官由一人担任。若立法、行政、司法相互独立,行政官就应拥有绝对否决权。

巴特勒:赞成设立一人为行政官,但反对授予此人否决立法的全权。难道美国不会出现克伦威尔式人物?

汉密尔顿:主张选举产生一位行政官,他应有权否决国会通过的法案。

莫里斯:设立行政官的目标之一是控制国会。国会会抓住战争、入侵、动乱等时机扩权。因此需要一位行政官做人民的保护者,抵制由大人物和有钱人组成的国会。

1787年宪法最终确立了总统制,但关于总统权力的争论还在继续。

(1)各州代表关于设立“全国行政官”有哪几种观点?归纳其理由。
(2)有学者在谈到18世纪英美政治体制时,认为美国总统是“没有君主制的国王”。结合史实,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看法。
2021-09-06更新 | 3642次组卷 | 28卷引用:2021年新高考北京历史高考真题
2023·辽宁·高考真题
真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国对月的崇拜在原始社会中就存在,西周已形成较为完善的祭月之礼,后历朝历代因之。人们通过观测月亮的圆缺变化周期,逐渐形成了日、月等时间观念,并以此为依据制定了历法,称为阴历或太阴历。人们对月亮还充满各种想象,建构了月宫、嫦娥、玉兔、桂树等神话形象,用以寄托长寿、团圆等美好的期盼。

——摘编自王玉哲《中华远古史》等

材料二   明末清初,徐光启等编撰的《崇祯历书》和康熙皇帝召集学者编订的《历象考成》均吸纳了西方有关月亮的科学知识。民国时期,天文学家陈遵妫撰写的《天文学概论》详述了月地距离、月球大小、质量等内容。这一时期,教科书、大众期刊、学生丛书等也纷纷介绍月亮知识。

2004年,中国国家航天局正式启动探月工程。2013年,“嫦娥三号”着陆器和“玉兔号”月球车登上月球,国人真切地见到了月亮的“庐山真面目”2020年,“嫦娥五号”返回器带回了月球样品,科学家对此进行研究,深化了人们对月亮的认知。

——摘编自谭丹《西学与近代国人的月亮新知》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人们对月亮的认知。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以来国人对月亮认知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023-09-15更新 | 1760次组卷 | 11卷引用:冲刺2024年高考历史真题重组卷01(北京专用)
2023·海南·高考真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马克思指出,劳动是“社会围绕之旋转的太阳”,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前提,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

1939年2月,毛泽东提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克服困难”的口号,号召各根据地开展生产活动。大生产运动首先在陕甘宁边区展开。八路军第三五九旅开入荒无人烟的南泥湾,经过艰苦劳动将其改造为“陕北的好江南”。1949年,毛泽东在新政协会议开幕词中向全世界豪迈地宣告:“我们的民族将从此列入爱好和平自由的世界大家庭,以勇敢而勤劳的姿态工作着,创造自己的文明和幸福,同时也促进世界的和平和自由,我们的民族将再也不是一个被人侮辱的民族了,我们已经站起来了。”20世纪60年代,一批志在治沙的林业人进驻地处高寒、极端少雨、沙化严重的塞罕坝,经过近50年艰苦卓绝的奋斗,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

2010年,我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推进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习近平指出:“‘民生在勤,勤则不匮’。中华民族是勤于劳动、善于创造的民族。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历史的辉煌;也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今天的成就。”

——摘编自《劳动精神与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

(1)根据材料,概括劳动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所起的作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们已经站起来了”的深刻涵义。
2023-07-10更新 | 2189次组卷 | 19卷引用:冲刺2024年高考历史真题重组卷01(北京专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