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3053 道试题
1 . 高福利政策需要大量的财政支出,这需要通过高税收或高负债来实现。高税收会减少企业的资金积累,制约企业发展,而高负债则可能导致财政危机和债务问题。此外,高福利政策还可能影响资本积累,因为过多的消费可能会挤压投资空间。由此可见,高福利政策(     
A.必然导致经济发展停滞B.影响经济的长期增长
C.是政府财政危机的根源D.已经被世界各国摒弃
今日更新 | 101次组卷 | 2卷引用:吉林省部分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合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2 . 有突尼斯历史学家指出:“如果法国殖民者来到这里是为了现代化、创造正义并镇压野蛮,那他们对我们国家的野心又该怎样理解?我们现在确信,他们实行的野蛮和不公正比这里任何不公正和野蛮都更可恨和可憎。”这一论述揭示出(     
A.殖民主义的野蛮和血腥B.殖民者殖民措施难以实行
C.殖民者殖民手段的残暴D.殖民地人民对正义的追求
今日更新 | 74次组卷 | 2卷引用:吉林省部分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合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3 . 近年来,传统燃油汽车企业加速转型,造车“新势力”不断涌入电动汽车行业。据国际能源署统计,2011年全球电动汽车销量不到4万辆,2022年突破1000万辆;2020年电动汽车占新车销量比例不足5%,2022年达到14%。这反映了(     
①低碳经济成为发展趋势   ②世界大国能源竞争愈演愈烈
③清洁能源日益受到重视   ④交通出行方式发生重大变革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昨日更新 | 579次组卷 | 4卷引用:2024年吉林高考历史真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4 . 1921年,有学者在奉天(今辽宁)沙锅屯发掘了一处穴居遗址,认为“此一奉天穴居之留遗,与彼一河南遗址,不特时代上大致同期,且正属于同一的民族与文化的部类,即吾所谓仰韶文化者也”。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该遗址出土了(     
A.骨制凿刀B.燧石石器C.碳化稻粒D.彩陶残片
5 . 钱穆在《国史大纲》里指出:“贵族世袭的封建制度在战国、秦、汉时期就被打破。然而东汉以来的士族门第到魏晋南北朝时,其地位几已成为‘变相的封建,……它是从皇权政治而来,又依一定的条件向皇权政治转化,向皇权政治回归。”这可用来说明当时(     
A.官僚政治体制的渐趋瓦解B.以官举士的方式不利于政治清明
C.封建割据势力的日益膨胀D.门阀政治是特定历史环境的产物
6 . 有学者认为,虽然儒学在不同历史时期其表现形式不尽相同,发生了内生性的演变,但崇尚和谐、爱好和平、天人合一、与人为善、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的基本精神是一致的和连续的。该学者的观点可用于解释(     
①儒学的创新性不足   ②儒家文化的源远流长
③儒学的传承与发展   ④儒学地位的不可动摇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昨日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部分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联合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列宁在论述新经济政策时说道:“以前没有这种结合,所以现在我们首先要建立这种结合”“使我们在大工业和农业中的社会主义工作同每个农民从事的工作结合起来”“找到了我们花很大力量所建立的新经济同农民经济的结合”。由此可见,新经济政策的推行(     
A.消除了城市和乡村间的矛盾B.为开展农业集体化创造了条件
C.加强了农民对新政权的认同D.探索了俄国社会主义革命道路
8 . 1914年爆发的萨拉热窝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奥匈帝国以此为借口,向塞尔维亚宣战,随后德、俄、法、英等国相继卷入战争。该事件的发生集中反映了(     
A.巴尔干地区民族矛盾的复杂性B.奥匈帝国与塞尔维亚之间的矛盾
C.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尖锐D.德国企图称霸欧洲与亚洲的野心
昨日更新 | 41次组卷 | 2卷引用:吉林省部分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合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公元前219年始,秦始皇数次东巡,“群臣诵功,请刻于石”,遂在泰山等地刻石勒铭。这些铭文叙述了秦始皇因六国“贪戾无厌,虐杀不已”,于是“禽灭六王”“平一宇内”,实行了“器械一量,同书文字”等政策;秦始皇“作制明法”“不懈于治”“专隆教诲”“忧恤黔首”,官员“各知所行,事无嫌疑”;“六合之内”出现了“黔首安宁”“不用兵革”“男女礼顺”“莫不受德”“承顺圣意”的景象。

——据《史记》等

材料二   公元14年罗马帝国首位皇帝奥古斯都去世,其生前自述被铭刻于陵墓入口处,主要内容为:奥古斯都“恢复了为派系势力主宰的共和国的自由”,平定高卢、西班牙等地战乱;多次为罗马平民发放金钱和粮食,“举办角斗表演”;复兴罗马传统,“修复了八十二座诸神之庙宇”;“解除了海上的海盗威胁”,“将罗马人民的所有行省”的边界扩大了。铭文强调奥古斯都的最高权力源于元老院和罗马公民的授予。该铭文后被诸行省传抄。

——摘编自张楠、张强《<奥古斯都功德碑>译注》

(1)根据材料,分别概括秦始皇刻石与奥古斯都功德碑呈现的帝王形象。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始皇刻石与奥古斯都功德碑出现的共性原因并说明两者共同的史料价值。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叶,英国文学旅游兴起并成为一门产业。民众仿效16世纪以来贵族“欧陆游学”传统,参观英国知名作家的出生地、故居和墓地,探访文学作品中描述之地,以求“更深刻地理解熟悉的文本”。

地处偏僻的斯特拉特福,因是莎士比亚出生地而成为旅游胜地。1847年出版的《英国最杰出诗人的故居和常去之处》配以版画介绍英国作家故居,深受读者欢迎。伦敦威斯敏斯特教堂有乔叟、斯宾塞等众多作家的墓碑或纪念碑,备受游客青睐。人们还将文学作品视为“旅游指南”,前往伦敦、罗切斯特等地,与作品中的人物“邂逅”,“跟随哈代想象出来的人物的活动轨迹游览他们的故土”,领略司各特作品中描述的苏格兰高地风光,寻找历史记忆。“莎士比亚之乡”“哈代之乡”“司各特之乡”等英国文学之乡成为一道道亮丽的文化风景线。

——摘编自(法)马克布瓦耶《1621世纪西方旅游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文学旅游兴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叶英国文学旅游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