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 道试题
1 . 文明的碰撞与国际秩序的构建。

“世界史不是过去一直存在的,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 (马克思)严格意义上的“世界历史”只是在最近的五六百年间才逐渐形成。


15世纪的世界地图

16世纪的世界地图

(1)对比上述世界地图,指出人类认识世界视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原因是什么?
(2)在“世界历史”形成的初期,世界格局也开始发生变化。结合所学,对以下历史叙述进行判断,正确的填”正确”,错误的填”错误”
①15世纪,最早开始殖民扩张的是葡萄牙和荷兰。
②17世纪,英国在北美建立殖民地,并开展罪恶的黑奴贸易。
③16-17世纪,大量白银流入中国,刺激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④欧洲出现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封建制度进一步巩固。
(3)在“世界历史”形成的过程中,文明之间的交往、碰撞始终存在,人类也从未放弃构建良好国际秩序的努力。根据提示,完成下面的提纲。(填写字母)
(一)20世纪初的国际冲突与第一次世界大战
(1)导火线:
(2)战争全面爆发
(3)战争结果: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
(二)一战后的世界新秩序与危机
(1)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召开,确立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2)1920年1月,成立
(3)20世纪30年代,法西斯在世界范围内兴起扩张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世界新秩序
(1)1931年,日本制造,发动侵华战争,拉开二战序幕
(2)1945年,日本签署投降书,二战落下帷幕。
(3)战争后期,大国召开会议,确立了
(4)1945年成立联合国
A.国际联盟   B.九一八事变   C.雅尔塔体系   D.萨拉热窝事件
(4)在上述世界格局变迁中,请依据示例,再选取一例说明中国在其中的贡献。
【示例】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国贡献:中国通过“以工代战”的形式参加战争,支持协约国,投入人力物力,为协约国取得战争的最终胜利做出了贡献。
2024-03-04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闵行区教育学院附属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高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公园的历史记忆。

无论中国还是西方,面向公众开放的“公园”都是晚近才出现的事物。

材料一   英国城市化发展进程曲线(17001959年)

   

材料二   在英国,利物浦市是第一个建造具有“市政公园”性质公共绿地的城市。面对居住拥挤、房屋破败、通风不良的生活环境,利物浦市政府向英国议会提交了议案,计划利用利物浦市的公共税收,在郊区建造一座向公众开放的城市公园。1843年,英国议会批准了这一议案,其建设公园的目标是给予市民“更多的健康和幸福”。

——张卫良《英国近代城市公园的创新与特色》

材料三   1626年建成的法国皇家药用植物园,后来演变为侧重自然研究的皇家植物园。1793年,它被国民公会改组为国家自然博物馆,增设了动物园和图书馆。

——据百度百科·法国国家自然博物馆词条

材料四   本埠之有公家花园(外滩公园)也,造之者西人,捐款则大半出自华人。西人于造成之后,名之曰公家花园,以见其大公无私之意。然名则为公家,而其实则仍系私家。

——《申报·论华商函致工部局请准华人得共游公家花园事》1885年12月8日11版

材料五   (德国的帝耶园)列建德国历代名君之石像。主像之旁,别建大臣大将之副像相从……匪特于国民卫生与娱乐有益,且于国民教育上,乃至风致上,弘大影响焉……新兴之我国,曷不仿其意而为之。

——黄以仁《公园考》1917

(1)依据材料一、二、三,概括欧洲近代公园出现的原因。
(2)对比前三则材料,材料四和材料五中近代中国人对公园的认识有何不同?结合所学分析不同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你如何看待近代公园的出现与扩展?
2023-05-19更新 | 116次组卷 | 3卷引用:上海市交通大学附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等级班)
3 .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据清代官修《明史》载:“顺治三年六月,大兵克绍兴,以海(朱以海,即明鲁王)遁入海。久之,居金门,郑成功礼待颇恭。既而懈,以海不能平,将往南澳。成功使人沉之海中”。

材料二:江日升在其著作《台湾外纪》中,引“野史”《明季续闻》道:“辛丑,(郑)成功迎(鲁)王归金门,仍奉供给。壬寅(1662)五月初八日成功殆……(十一月)鲁王薨。

注:江日升是为明末将领之后,自幼听闻父亲谈论明郑事迹,康熙年间恩科解元

(1)指出材料一、二中对明鲁王的死因记载的矛盾之处。
(2)针对明鲁王死因,你认为上述两则材料何者可信?或你另有观点?说明理由。

材料三:1959年,明鲁王墓于金门重见天日,出土刻有墓志铭的石碑一块,上刻“监国鲁王讳以海……力图光复,虽末路养晦,而志未尝一日稍懈也……王素有哮疾,壬寅(1662)十一月十三日,中痰而薨”等字。

(3)材料三对澄清明鲁王的死因有何价值?从史料的性质和价值的角度简述理由。
(4)综合上述材料,例举两项导致历史记载出现“矛盾”的原因,并指出破解这一“矛盾”的方法。

4 . 材料一:惟行至东交民巷口,公使馆方面以无中国政府执照不许通行,乃举代表数名,赴各使馆接洽,其他众学生等乃转而赴东城赵家楼曹汝霖宅内,警察等阻拦不住,拥入寻觅曹汝霖,曹已避去。当时学生举动非常文明,而因警察之干涉手段惹起学生之反抗,无意中将宅内电灯碰破,遂至宅内起火。

——《学生界之大风潮》,《京报》1919 5 5

材料二:是时章氏自公府宴会归,身穿礼服,正在曹宅,不防该生等陡然闯入。章氏急难逃避,遂被群众所殴,受伤甚重。群众因搜索曹氏未得,其中暴烈分子遂举火焚房。当时火焰冲空,人生鼎沸,曹氏邻舍家家闭门,恐惧不堪。当该生等在中华门齐集时,警察厅仅传知各区巡警注意所往,不料其有此种暴烈之举动也……旋经大总统传紧急命令,提署暨警察厅逮捕肇事首魁。

——《北京学生大骚动》,《顺天时报》(日本汉文报纸),1919 5 5


(1)两则史料报道的是哪一历史事件?其内容有何异同?
(2)你认为导致两则史料对同一历史事件报道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3)要全面了解这一事件的真相,还需要补充哪方面的史料?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棉花的音译与棉花传入路线

材料一 《后汉书》记哀牢夷(位于缅向云南交界处)种植棉花,“绩以为布,幅广五尺”,哀牢夷被汉征服后,植棉东传到广西及越南边境一带。越南语中的“ Kopaih”指的就是棉花,转译成汉文就是“古贝”。7世纪左右,植棉逐渐传布到广东及福建,棉花一词摆脱越南语的发音,而采用中国音的译名“吉贝”。

棉花另一个发音从梵语Pat演变而来,译成中文被称为叠毿(die),白叠等。《新唐言》记载:“西州交河郡(位于西域)土贡:丝、布。“唐初编撰的《梁书》载:“高昌国(位于天山南路)多草木,草实如茧,茧中丝如细轳,名日自登子,国人多取织以为布。

——摘编自赵冈《中国棉纺织业史》等

(1)阅读材料一,指出棉花传入我国的路线。依据材料说明作者的研究方法。

材料二 棉花传入中国之前,中国人衣服的主要原材料,富贵者是丝,平民百姓则以麻、为主。至唐代,在广大内地,棉布还是稀有之物。元朝时,阅广广泛种植棉花,“纺织为布"”;“一妪名黄道葵者,自崖州来,乃教以做捍、弹、纺、织之是”,推动了松江地区棉纺织业发展。1289年,元朝政府在浙东,江东、江西、湖广、福建设置木棉提举司,责民岁输棉布十万1296年,又颁布江南税则,规定棉花和棉布为夏税征收的实物。到了清代,“天下无不衣棉之人无不宜棉之土”。

(2)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元棉纺织业迅速发展的原因及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