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99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民生是指人民的生活、生计和生存的状况,民生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孟子的政治主张不是从历史上抄袭过来的,而是性善理论与现实相结合的产物。主要有下列各项;第一,给民以“恒产”;第二,赋税徭役有定制;第三,轻刑罚;第四,救济穷人;第五,保护工商,孟子的先王之道就其内容而论,与时代的要求相合拍,具有现实批判主义精神。

——摘编自刘泽华《中国政治思想史》

材料二:初,定令又租赋庸调法,自开元承平久,不为版籍,法度玩敞。至德后,科敛凡数百名,百姓竭膏血,鬻亲爱,旬输月送,无有休息,炎疾其敬,乃请为两税法以一其制……帝善之,使谕中外,议者沮诘,以为租庸令行数百年,不可轻改,帝不听,天下果利之。

——[北宋]欧阳修《新唐书·杨炎传》

材料三:宋代商品经济的繁荣、较为宽松的社会环境和传统价值观念的转变促使以城市工商业者为主体的市民阶层日趋活跃。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市民意识开始觉醒,具体表现为市民享乐意识、自主意识与商业意识的觉醒,随着市民意识的觉醒,人们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给传统社会注入了新的活力。当人们基本的物质生活得到满足后,就要追求更高层次的消费,也就是精神娱乐消费。宋朝也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期,对中华文化的发展是一个明显推动。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孟子的思想主张,分析孟子政治主张提出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二,指出杨炎建议实行两税法的原因,结合所学分析其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列举宋代直接推动中华文化发展的科技成就,简析促使这一时期“市民意识觉醒”的社会背景。
2022-07-04更新 | 234次组卷 | 6卷引用:河南省许昌市禹州市高级中学2024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25年1月,中共四大召开。在这次会议上,“地主”开始成为农民痛苦的直接原因和首要原因及农民革命的主要对象。会议通过的《对于民族革命运动之议决案》中称,作为“帝国主义之工具”的广东大商买办阶级和“剥削农民的地主阶级还没有利害的冲突”,“广东的农民与地主之争斗,工人与大商买办阶级之争斗,小商人与军阀之争斗,都很明显”,在具体分析农民运动兴起的原因时更用“中国地主重组和军阀战争、官厅苛税及外货侵入之影响”一言以蔽之。《对于农民运动之议决案》制定了“结合中农,佃农,贫农,雇农以反对大地主”的政策。

——摘编自杨泰龙《革命与农民:中共对农民革命的认知演进与理论建构》

材料二   据相关文献统计,到1924年年底,广东全省有14个县成立了农会,入会农民有18万多人。到了1925年5月,广东省还成立了现代中国第一个省级农会,这个农会的成立标志着广东农民运动达到高潮。到1926年,广东省的农民协会会员有62万多人。

——摘编自罗歆宏、刘建强《中国共产党在大革命和土地革命时期对“三农”问题的探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农民革命理论形成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农民革命理论。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2854日,两支部队会师的大会召开。陈毅首先讲话,他说:“今天是‘五四'纪念日,我们就在今天来开大会庆祝两个部队的胜利会师,是有特别重要意义的。”并宣布两军会合后,全体部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朱德同志任军长,毛泽东同志任党代表。朱德在会上说:“我们的力量扩大了,又有井冈山作为根据地,我们就可以不断地打击敌人,不断地发展革命。”两支红军主力约五千人以上还有八千多农军,共一万多人,参加大会的群众也逾万人,两万多人在会场上高呼口号大唱战歌。

——摘编自付尚文《伟大的井冈山会师一纪念毛主席和朱德同志井冈山会师五十周年》

材料二 (1937年)8月上旬,应国民党邀请,中共中央派周恩来、朱德、叶剑英赴南京参加国防会议,并同国民党继续谈判。由于蒋介石急欲调动红军开赴抗日前线,在红军改编等问题上的态度有所松动。双方达成协议:将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825日,中共中央军委发布命令: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南方各红军游击队也相继与国民党地方当局达成停战以合作抗日的协议。928日,蒋介石任命叶挺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军长。

——摘编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下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28年中共军队改编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37年中共军队改编的原因,并分析其在抗战中的作用。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西欧几乎断绝了与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贸易往来,直到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苏联西欧间以石油换技术为主要特点的贸易才迅速发展起来。这引起了美国的恐慌。美国认为,苏联人进行的石油倾销,会使西方国家的国防和工业渐渐依赖苏联石油,这“或许比军事威胁更危险”。1962年初,美国国会提出修正案,对苏联战略物资进行出口管制。其次,美国歪曲《北大西洋公约》中加强集团内部贸易合作的条款,赋予北约以经济冷战职能。1962年11月,北约组织理事会通过秘密决议,正式拉开了北约对苏联进行输油钢管禁运的序幕。禁运实施后,苏联石油产量年增长率从12.8%下降到8.9%,但联邦德国、意大利、法国等仍继续大量进口苏联石油,且呈连年增长之势。美国企图统一西方贸易管制立场,加强其在东西方贸易管制中领导地位的美梦破灭了。在这种情况下,1966年美国宣布取消禁运。1962年对苏联进行的输油钢管禁运成为北约史上唯一付诸实施的一次禁运。

——据李新华、魏建国《美国与北约对苏联的输油钢管禁运》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约对苏联实行禁运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推动的北约禁运无法成功的原因。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人认为仓储是“天下之大命”,因此历代都不遗余力地加以建设,至隋代已具宏大规模,史称“资储遍于天下”。与此相关的是荒政思想,《周礼》中的“荒政十二书”集中体现了先秦时期对荒政的认识,其中的一些月令书中强调人的活动要与自然规律相一致,以避免灾害发生时可以保证人的生活用度。中国古代重本轻末的思想往往忽视粮食自由贸易对粮食安全的重要作用,明清闭关锁国的政策在客观上无法正常开展国际的贸易活动。因此,要解决国内粮食安全只能依靠“自力更生”,甚至实行“以粮为纲”的政策。中国古代贫富之间面临的饥荒风险有着本质的区别,这种情况下农民起义、社会动乱则不可避免地发生,粮食安全的水平也由此而大大降低。研究表明,至宋元时期南方稻谷的亩产量已达343市斤之多,粮食需求和供应从量上看已能满足人民的正常需要。因此,这一时期粮食不安全的因素可能更多来自于人口增长、自然灾害以及社会方面的因素。

——摘编自吴宾等《试论中国古代的粮食安全观》

材料二   中国传统追求高粮食自给率的粮食安全战略脱胎于计划经济时期。2016年中国粮食产量达到6.16亿吨。与此同时,中国粮食也出现了生产量、进口量、库存量“三量齐增”的怪现象。作为崛起的大国,一方面,伴随着经济快速增长、收入水平提高,人们自然会升级食物消费结构,从“吃得饱”向“吃得好、吃得放心、吃得健康”转变,因此中国无疑需要依赖国际市场来实现国内食物基本均衡;另一方面,作为负责任大国,中国在实现国际粮食稳定的基础上需要给全球贸易伙伴一个稳定的农产品需求预期,同时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为重点,借助于中国对外基础设施与农业技术援助提升全球粮食生产能力,并推动大量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转移,这样既给中国粮食安全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也有利于帮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从贫穷走向富裕。最后,中国应主动参与全球粮食安全治理,加强全球农产品贸易与区域农业合作,在满足发展中国家的期待方面有所作为,发挥负责任大国的作用,维护全球粮食贸易市场秩序。

——摘编自毛学峰等《重塑中国粮食安全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粮食安全观的主要内容,并简析其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前中国需要重塑粮食安全观的背景,并据此为中国参与全球粮食安全治理提出合理化建议。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中国古代历朝帝王中,唐太宗李世民让帝王的权力表现出了优雅,表现出了理性,使中国古典政治智慧的优秀面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就制度的整体性而言,隋唐的制度是秦汉时期制度的升级版。三公九卿之制进化为三省六部制,多员宰相代替单一的宰相,六部二十四司,是隋唐时代的行政机构,这是比汉代的九卿之制更加细密化的分工。贞观之治,就是在这样的制度背景下发生的。它用具体而微的事实,再一次证明了中国制度及其优越性。

——摘编自荣新江、辛德勇、孟宪实等著《唐:中国历史的黄金时代》

材料二 就制度的建制、实施,对社会发生的作用和产生的影响而言,的确很少有其他王朝能够超越唐朝。一心吸取前朝经验教训的唐高祖、唐太宗统治集团十分重视制度的建设。一个巨型王朝要正常运转、长久维系且有效率,没有制度的保障是无法想象的。历朝历代对制度建设都非常重视,下大力气制定和颁布制度,唐朝是其中佼佼者,堪称典范。

——摘编自胡阿祥、李鸿宾等著《中国通史大师课》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朝堪称中国古代国家政治制度建设“典范”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朝国家政治制度产生的积极作用。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40年代,中国出现了一些介绍西方世界和西方文化的著作,1844年,魏源编成《海国图志》,1845年姚莹写成《康輶纪行》,1848年徐继畲编成《瀛寰志略》,何秋涛著成《朔方备乘》,梁廷枏写成《海国四说》。这些著作,有些是关于世界地理历史的,有的是关于中外关系的。这一时期中国人所看到的还仅是西方的物质文明,并且主要是坚船利地,因此最初表现出来的学习西方的意向也主要是仿造船炮。

——据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等整理

材料二   19世纪末,中华民族陷入空前危机之中,而资产阶级的成长及其知识分子代表意识形态的转换,促使维新派在内忧外患的双重压力下,围绕制度层面的文化更新,提出了一系列主张:痛陈制度变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要求对制度层面进行全面革新,使其内容包括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等诸领域。

——摘编自房列曙、木华主编《中国文化史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40年代国内出现介绍西方的著作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变化及原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383月,德国征服奥地利后不久,希特勒使修改了进攻捷克斯洛伐克的“绿色方案”。德国首先利用捷克斯洛伐克境内的苏台德德意志人党挑起德意志人与捷克人的流血冲突。424日,德国指使苏台德德意志人党领袖亨莱茵向捷克斯洛伐克政府提出了苏台德完全“自治”的八点纲领。为了给捷克斯洛伐克政府施加压力,希特勒下令德军在边界集结,五月危机爆发。捷克斯洛伐克总统决定发布“部分动员令”,征召40万后备役人员入伍。作为捷的盟国.法国重申立刻援助的诺言;苏联表示,如果捷克斯洛伐克政府提出要求,它准备提供援助;英国则警告德国说,欧洲一旦发生战事,英国能否置身事外,殊难逆料。此时,德国能够用来进攻的只有12个师,而捷克斯洛伐克政府早已在苏台德建设了坚固的防御工事。德国最终退却了,暂停了“绿色方案”。可是,没有想到的是五月危机化解后,苏台德危机竟然愈演愈烈了。

——摘编自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第二次世界大战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五月危机”爆发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德国暂停“绿色方案”的原因,并指出苏台德危机“愈演愈烈”的影响。
2022-05-13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2022届百所名校普通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猜题压轴卷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维新运动开始兴起,尤其是《孔子改制考》发表后,湖南守旧人士叶德辉说:宁可以魏忠贤(明朝宦官,被古代文人视为奸臣代表)配享孔庭,使奸人知特豚之足贵,断不可以康有为扰乱时政,使四境闻鸡犬之不安;其言即有可采,其人必不可用。翰林院大学士王仁俊则指出:民主万不可设,民权万不可重,议院万不可通。否则不出十年,中国就会天下大乱,结局必定落得夷于禽兽。即使有一定新学背景的宋育仁也表示,如果西学、西教统治了中国,那么传统文化就会彻底被推翻,中国的古圣先贤名望全无:中国所谓圣人者,亦无知妄男子耳。

——摘编自张明悟《<格致古微>与西学中源说》

材料二  维新派的成员主要是半封建半资本主义的知识分子、国内新式企业的创办者、不满足于现状的中小官吏和地方绅士等。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出身于封建家庭,受儒家思想影响很深,又涉猎过一些西方资产阶级社会学说和自然科学,个别还有创办和经营新式企业的直接经验。他们在试图解决民族独立问题和中国资本主义发展问题时,不会设想采取革命的方法,而倾向于选择改良主义道路。他们的活动范围也仅仅局限在上层,远远脱离了人民群众。

——摘编自李清纯《略论维新变法失败的原因》


(1)根据材料一,概括维新运动期间国内部分知识分子反对维新运动的主要理由。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解读维新变法运动失败的原因,并简要评价维新思想。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道光时,两广总督邓廷桢在奏折中说:“内地商贾航海贸易挈本以行搬运制钱,既苦脚费不赀金银出洋,又恐干例禁”。道咸之际“(各省)入款有减无增,出款有增无减,是以各直省封存正杂等项,渐至通融抵垫解部之款,日少一日”,中央政府的财政“入不敷出为数尚巨”。咸丰三年二月,清文宗奕詝采纳左都御使花沙纳票钞“行虚”的建议,由户部草拟试办银票章程请旨准行。然未总结历代封建政府发行纸币的经验教训,咸丰三年七、八月,京城行银票“市廛观望”,一些商人“相约”抵制,纷纷歇业。宝钞的推行,也使京城一片恐慌。“大商小贾走相告语谓”毕生贸易所积锱铢,异日悉成废纸'”。“是名为搭收钞票,实则仍概征银。……似此诡词巧取,直以国家正供,恣意侵渔、蠡国害民莫此为甚”。同治元年十一月初七日,清穆宗载淳正式谕令“将直隶、山东、四川、河南等省应征地丁、旗租及各关税课全行停止钞票,改收实银”,历时九年多的票钞便寿终正寝了。

——摘编自文廷海《论清代咸丰间“票钞”改革及其失败》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晚清币制改革的背景及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晚清币制改革失败的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