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9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84年的干部招聘

1984年,是不平凡的一年,也是我永远不会忘记,并值得纪念的一年。这一年,县委作出了重大决定,史无前例地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不脱产乡镇干部(一边劳动一边工作,只挣国家钱、不吃国家粮的干部),以提高乡镇干部的素质,充实乡镇基层工作力量,解决乡镇干部青黄不接的问题。根据《招聘不脱产工作人员合同书》,招聘干部实行三年一聘用,最多只能聘用三次共九年,聘用期满后各自回家种田。县委这一决定,不仅超预期实现了目标,而且还改变了141名农村青年的人生。我有幸成了其中的一员。

我们这批招聘干部,在当时是有明显优势和特点的:

其一,每个人都没有任何关系和背景,全凭自己的实力,经自愿报名、集中考试、组织考察、层层筛选后招聘的。

其二,清一色农民子弟,既熟悉农村生活环境,又经历艰难困苦,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坚韧不拔的毅力,敢于担当的品质和懂得感恩的情怀。

其三,全是高中毕业生(那时乡镇干部多是小学、初中文化,高中文化程度的很少),有的还是复读了几年,并经过一次或多次高考,虽然都是高考落榜生,但文化基础雄厚,知识水平较高,接受新事物快,适应社会能力强。

其四,年龄都在二十岁左右,身强力壮,风华正茂。

——摘编自熊东阳《我们是“84招聘人”》

结合材料,围绕“1984年干部招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夷变以来,帷幄所擘画,疆场所经营,非战即款(签订和约),非款即战,未有专主守者,未有善言守者。不能守何以战?不能守何以款?……自守之策二:一曰,守外洋不如守海口,守海口不如守内河;二曰,调客兵不如练土兵,调水师不如练水勇……未款之前,则宜以夷攻夷;既款之后,则宜师夷长技以制夷。

——摘自魏源《海国图志》

材料二   20世纪初,孙中山指出:“自世界大势变迁,国力之兴衰强弱,常在海而不在陆……观诸国之海军表,其国力竞争之消息,可以默喻矣。”他还指出,国家生存要素为土地、人民、主权。三者缺一不可,其中的土地包括领海,认为海才是国的界境。因此,他积极呼吁政府向西方国家订购“各项海陆空新式武器”,聘请外国军事专家来华教练我国海陆空军学生,以建立强大的海军。当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孙中山便向国人大声疾呼;最先可以灭亡中国的是日本。为此,他在捍卫海权的宣传中,常以日本帝国主义为未来的假想敌,从国家战吆上唤起人们的警觉。

——摘编自《“海洋梦”系列丛书·走向深蓝中国海洋之路》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魏源海防思想出现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魏源海防思想与孙中山海防思想的异同。结合所学知识,对近代海防思想进行简要评价。
3 . 《源氏物语》以日本平安王朝(794年—1185年)全盛时期为背景。据统计全书仅引用白居易一人的诗句就达108处之多,另外还涉及到《庄子》、《史记》、《诗经》、《昭明文选》等。这些现象折射出(       
A.中华文化强大的辐射力B.大化改新的成效显著
C.日本民族认同意识增强D.幕府开放的对外政策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5年大选中,提出福利国家主张的工党大胜坚持经济自由主义的丘吉尔和保守党,随后工党政府迅速推出以大规模国家干预为重要手段,以充分就业、福利国家、混合经济为主要内容的经济政策。此后,保守党也承认国家干预和市场经济共存,支持充分就业和社会保障政策,即“托利社会主义”。由此,两党政策大体一致,形成“共识政治”。英国经济政策也“重返”国家干预,英国也出现战后20年经济的“黄金时代”。

材料二   20世纪80年代,以撒切尔为首的保守党政府提出必须打破“中央集权管理、官僚体制和干涉主义结合的政府风格”以及“包罗万象的政府措施”的口号,积极推动国企、住房、教育、医疗等方面的私有化,并鼓励小股东多而资本少的“大众资本主义”。在强化资本的主导地位的同时,废除了大批经济管制,开放市场竞争,取消价格、物价和最低工资的管制,鼓励金融自由化,给银行证券业大幅“松绑”,对企业和富人减税,以刺激投资的积极性。此外,撒切尔政府还改革行政,裁减大批政府雇员,削减包括福利、教育和科技等在内的公共开支。

这些在较大程度上有利于经济发展,但不少中下层人民也因此生活压力增大和缺乏安全感,引发社会一定的不满。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吴必康《变革与稳定·英国经济政策的四次重大变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英国“重返”国家干预政策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撒切尔政府经济政策转变的社会背景及其主要内容。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政府经济政策的认识。
5 . 国际法院成立之初被视为联合国系统中最不成功的机构,认为它为发达国家的霸权地位合法化提供了法律保障。20世纪70年代,国际法院重申法官背景的多元化,进行诉讼程序的改革,并尽可能减少大国政治对于司法的影响。国际法院的改革(     
A.推动大国一致原则的形成
B.利于推进国际社会法治化
C.确立了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机制
D.表明美国构建单极世界遭到抵制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以来,棚户区作为上海平民的栖身立命之地,所引发的社会问题严重困扰着城市现代化的发展。为稳定秩序巩固统治,192810月,上海市政府组建了“筹建平民住所委员会”,着手勘定建筑地点,开始兴建第一平民住所。此后,市政府向市银行借贷兴建了第二及第三平民住所,为不少平民提供了较好的可供居住的场所。1935年,市政府成立平民福利事业管理委员会,并向沪西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借贷,开始营建平民村,进一步推动了上海住房救助事业的发展,但财政的窘困决定了市政府无法满足广大底层民众的居住需求。

——摘编自刘荣臻《近代上海平民住房救助与社区治理》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毛主席提出“必须有计划地建筑新房,修理旧房,满足人民需要”的指示,住房重建计划被上海市政府提上议事日程。从1951年起,在借鉴以往城市建设经验的基础上,上海先后建成曹杨新村、控江新村等几十个工人住宅区,并配套建设诊疗所、公共厕所和公共浴室等公共设施。“一五”期间住宅建设合计总投资额为1.54亿元,约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的10%。与此同时,“自建公助”等住宅建设形式也大量出现。这些新建住宅不再集中在市中心,而是从市区向外辐射,星星点点分布在市区周围。此外,修理的老公房因价格较低,也受到不少市民的青睐,从而基本满足了职工及家属的住房需求。

——摘编自师吉金《新中国城乡居住条件的初始变迁》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时期上海市政府解决平民住房问题的措施及效果。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上海市民居住条件改善的特点及背景。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近代以来城市居民居住条件改善的认识。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哥伦布其人与“旧世界”发生的人口爆炸之间,是有关联的。印第安人向世界贡献出5项颇具价值的作物:玉米、马铃薯、甘薯、豆类、树薯,这些作物后来得到广泛种植、食用。就地理分布而言,玉米恰好位于水稻和小麦的生长带之间。世界玉米田每单位平均产量几乎是小麦的两倍。美洲食用作物的最大优势,正在于它们对土壤,天气与栽培的要求与旧世界作物全然不同,生长季节也与后者有异。美洲作物往往不会与旧世界作物竞争,反而与之互补。1492年之前的无用之地,因这些美洲植物的进驻,也变得能栽种粮食了。在许多地区,由于美洲作物对阳光,雨水或其他因素的要求与旧世界作物不同,农人可以排除休耕季了。

——摘编自[美]克罗斯比《哥伦布大交换:1492年以后的生物影响和文化冲击》

材料二   自17世纪初第一家荷兰酿酒厂成立以来,食品贸易和饮食文化使纽约焕然一新,食品企业通过工业化的流水线生产和运输创新为食品国际贸易奠定了基础,加上在战时为水手和士兵提供食物,纽约的食品制造对美国和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19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大量涌入的德国移民使纽约的啤酒厂成倍增长,纽约曾是19世纪美国最大的啤酒花种植基地。1862年,南北战争时期的啤酒消费税催生了美国啤酒酿造协会,这个以啤酒制造商为主的行业协会在很长时间内都以德语为官方语言。19世纪中叶兴起于纽约市内的肉类加工区,离时装区不远,到1900年,该地区已聚集了250家屠宰场和包装厂。

——摘译自[美]JoySantlofer《食品都市》(FoodCity:FourCenturiesofFood-MakinginNewYork)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美洲作物外传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中后期纽约跻身食品都市的背景。
(3)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从世界食品(物种)交流进程中得出的认识。
8 . 1929年,德国作家雷马克出版了《西线无战事》,该书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为背景,但并没有写战争的全貌,也没有对战争的前因后果做过多的介绍和分析,而是重点描写了战场上的残酷、生命的消逝与人性的泯灭。这说明他在创作过程中(     
A.凸显对理想境界的追求B.具有鲜明的战斗意识
C.继承了理性主义的传统D.注重内心的自我感受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5世纪末到16世纪中期,葡萄牙人逐步建立了两条贸易航线,一条从里斯本出发,经大西洋群岛,沿非洲西海岸绕过好望角到东非,再穿越印度洋到果阿和马六甲,进而向东至香料群岛,向东北至澳门和日本;另一条从里斯本出发,经大西洋群岛,然后向南向西航行至南美洲的巴西。连接美洲、欧洲、非洲和亚洲的海上贸易网络建立。

——摘编自赵婧《葡萄牙帝国与早期近代世界贸易》

材料二   15世纪至今,经济全球化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并出现了三次大的浪潮(如表所示)。从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可见,表现为生产的国际化、贸易的自由化、金融一体化、跨国公司全球化以及科学技术世界化。在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中,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占据主导地位,并且是最大的受益者。   

第一时期萌芽时期(15世纪末到18世纪中叶)
第二时期形成、发展时期(18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50年代)第一次浪潮(从18世纪末以蒸汽机为标志的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浪潮(从19世纪末以来,以电气化为标志的第二次科技革命)
第三时期 稳步发展时期(20世纪50年代至今)第三次浪潮(以信息革命为核心的第三次
技术革命)

——摘编自翟思成《从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审视经济全球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6世纪中期葡萄牙海上贸易网络建立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经济全球化的特点。
10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改革开放前,对于退休职工国家或地方财政列支按月发给退休金,国家财政负担沉重。20世纪80年代,发达国家纷纷进行养老金改革,中国也开始探索养老金制度改革。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国务院按照“国家、企业、个人三方共同负担”的原则为城镇企业职工建立起了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2010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第十条规定:职工应当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由用人单位和职工共同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无雇工的个体工商户、未在用人单位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非全日制从业人员以及其他灵活就业人员可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由个人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公务员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工作人员养老保险的办法由国务院规定。

——摘编自李志明《养老金制度改革:从一元到多元》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时期养老金制度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时期养老金制度改革的特点。
2023-06-26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开封市杞县、通许县2023届高三5月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