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6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1 . 下图为19世纪初的漫画,图中人物为法国的拿破仑和英国的代表人物约翰·布尔。对该图寓意解读最合理的是(       

A.拿破仑帝国征服欧洲盛极一时B.英国力阻拿破仑的扩张与称霸
C.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展开对决D.英法两国联合用武力瓜分世界
2 . 如图是发表于1941年12月29日的漫画《活力少年》,面对即将到来的新年,画家将罗斯福和丘吉尔同框,用漫画的形式提前祝福反法西斯战争中新的世界组织和安全机制的诞生。对该漫画内容解读正确的是
A.《大西洋宪章》翌日发表
B.《联合国家宣言》即将签署
C.《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草签
D.美英以武器供应苏联的第一个议定书拟定完成
2020-01-09更新 | 3022次组卷 | 29卷引用:浙江省2020年1月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历史试题
3 . 下图所示漫画,解读正确的是
A.农村改革激发了生产积极性
B.经济体制改革催生第三产业
C.改革增强了人们的生态意识
D.农民承包具有自发性的特点
2018-03-26更新 | 1247次组卷 | 23卷引用:2017年11月第一次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4 . 下图漫画所反映的是
A.从欧共体到欧洲联盟B.从关贸总协定走向WTOC.从两极格局走向多极化D.中国从“复关”到“入世”
2017-04-17更新 | 1185次组卷 | 18卷引用:浙江省2017届4月第二次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历史试卷
5 . 漫画看似简单,却寓意深刻。如图所折射的当时中国社会存在的资源配置问题,在下列哪次会议中明确提出了解决的基本框架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B.中共十四大
C.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
D.中共十五大
2016-12-13更新 | 493次组卷 | 6卷引用:2016年10月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历史试题
2024·浙江·高考真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6 . 一位战士在家信中提及“现南昌(江西省城)已克复,三、二日后,我将到江西省城去了!我们的军队由广州出发,我也由湖南,湖北,江西,将来不知能否到南京、上海。”家信背面绘制了进军线路简略图,地图旁边用小字标注:“南昌文物‘滕王阁’被军阀所毁,实在可惜!”由此可知,家书所写之时(     
A.南昌起义军全歼守敌,占领了南昌城
B.国民革命军开展北伐,推至长江流域
C.第三次长沙会战结束,中国军队取胜
D.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突破长江防线
2024-01-28更新 | 341次组卷 | 3卷引用:测试使用,请勿下载(6月浙江卷历史)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7 . 下为古代世界两个帝国鼎盛时期的疆域示意图(阴影部分)。 与下列两图所示疆域对应的帝国是(     

A.波斯帝国、拜占庭帝国B.波斯帝国、罗马帝国
C.亚历山大帝国、拜占庭帝国D.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
2023-07-10更新 | 2572次组卷 | 16卷引用:浙江省2023年6月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8 . 观察下面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政府组织机构关系”图,解读正确的有(     

①边区参议会、政府、法院并立制衡       ②边区政府委员由边区参议会选举产生
③边区政权建设适应了土地革命的需要   ④边区政权建设是抗日民主制度的体现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2023-07-10更新 | 2285次组卷 | 19卷引用:浙江省2023年6月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历史试题
9 . 读史本为求识,对过程的关注,有助于辨识社会历史的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朕(康熙帝)早夜勤毖(劳),研求治理,念生民之本,以衣食为天。尝读《豳风》《无逸》诸篇,其言稼穑蚕桑,纤悉具备。昔人以此被(配)之管弦,列于典诰,有天下国家者,洵不可不留连三复于其际也。西汉诏令最为近古,其言日:“农事伤,则饥之本也;女红(功)害,则寒之原也。”又日:“老耆以寿终,幼孤得遂长。”

——摘自【清】康熙帝《御制耕织图》序

材料二   “佃户终岁勤动,祁寒暑雨,吾(地主)安坐而收其半,赋役之外,丰年所余,犹及三之二,不为薄矣。而俗每存不足之意,任仆者(管家)额外诛求……此何理耶?且思朝廷一布宽恤之诏,百亩之家所益几何,而欢传万口;下加微(征)之令,百亩之家所损几何,而怨咨载道。”“其买田者大率客户,然田虽买而无人为耕,大率买二十项田而所耕者不过二顷,以客居之人,非游宦则商贾,不能涂体沾星以从事南亩,而本地之人,则已死亡过半矣。”

——摘自【清】张履祥《补农书》《清经世文编》

材料三   有学者认为,中国文化有两个根源:“一个是农耕生活,一个是家族本位”。“比起埃及、巴比伦,甚至印度,中国是个大农业区。……这一历史条件,使中国农耕文化得以继续发展……由于中国自古及今,主要是农业社会,农民都和植物一样定居在村庄里。这种凝聚力就更显得牢固。……家族的长期存在和成为社会的本位,遂使家族成为中国文化的繁殖和滋生点。”

——摘自何兹全《中国文化六讲》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用一句话归纳为后世遵循的“近古”的治国原则。从“研求治理”“天下国家”的角度,总结概括康熙帝思想主张的积极意义。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地主剥削农民的主要方式,扼要分析说明材料所反映的经济现象。
(3)阅读材料一二三,结合所学,有两点认识可供选择讨论:①社会学家费孝通在对乡土中国的观察中,基于“社会原因所产生的不均”,提出了“反抗线”的认识。试从社会治理的角度,分析总结从孔夫子到孙中山,到中国共产党人,解决土地赋税问题的思考与实践。②历史学家钱穆认为,“家族是中国文化最主要的柱石”。试以皖南古村落西递和宏村为例,指出家族聚落的中心所在,并加以实证例举,简述其所宣示的文化思想及其观念。
2020-01-09更新 | 2719次组卷 | 14卷引用:浙江省2020年1月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历史试题
10 . 欧洲在国际政治中举足轻重。右图白色部分为某国际组织的欧洲成员国,据此判断该组织是
A.1942年的反法西斯联盟B.1946年的联合国
C.1949年的北约D.1967年的欧共体
2019-01-30更新 | 1558次组卷 | 18卷引用:201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浙江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