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2022高三下·全国·专题练习
填空题 | 适中(0.65) |
1 . 宋初君主制的加强:影响
(1)积极影响:强化了____,有效地预防了内部动乱,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
(2)消极影响: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也影响了行政效率,助长了因循保守的政治风气。
2022-11-29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专题04宋元时期-2023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高频考点追踪分析与预测(全国通用)
2 . 主题一     城市化的演进

材料一   到1801年全国人口普查时,伦敦之外的17个城市人口在2万到9万之间,英格兰和威尔士超过四分之一的人口都居住在城镇中。1851年英国的城市人口已超过农村人口。1881年城市人口已是农村人口的两倍。“从1820年开始,农业劳动力开始流向工业和服务行业,与它的邻国相比,这种现象在法国表现得尤其明显……1851年仅有3%的法国人住在经济发达的塞纳省,及至1911年,居住在这里的法国人已占法国总人口的10%。”

——摘编自[英]彼得·克拉克《欧洲城镇史》

材料二   中国近代城市是伴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和中国近代工业化的进程所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主要分布在通商口岸。中国近代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历史大致是从鸦片战争后,即19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40年代末新中国成立时为止,前后经历了约100年的时间。由于城市化和工业化是同步进行的,因此中国近代城市化的历史也和近代工业化一样。

——摘编自王圣学《中国近代城市化的经济分析》

材料三   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出台《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要求“城市政府应该集中力量搞好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加强各种公用设施的建设,进行环境的综合整治。”1987年5月,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强城市建设工作的通知》,之后,全国各地相继建立了城市建设管理机构和城市建设监察队伍,从整顿市容环境卫生入手,城市管理的范围逐步扩大到城市建设综合性管理。

——摘编自汤文仙《从接管城市到治理城市:我国城市管理的探索与思想演进》


主题二     居住条件改善

材料四   近代以来,棚户区作为上海平民的栖身立命之地,所引发的社会问题严重困扰着城市现代化的发展。为稳定秩序巩固统治,1928年10月,上海市政府组建了“筹建平民住所委员会”,着手勘定建筑地点,开始兴建第一平民住所。此后,市政府向市银行借贷兴建了第二及第三平民住所,为不少平民提供了较好的可供居住的场所。1935年,市政府成立平民福利事业管理委员会,并向沪西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借贷,开始营建平民村,进一步推动了上海住房救助事业的发展,但财政的窘困决定了市政府无法满足广大底层民众的居住需求。

——摘编自刘荣臻《近代上海平民住房救助与社区治理》

材料五   新中国成立初期,毛主席提出“必须有计划地建筑新房,修理旧房,满足人民需要”的指示,住房重建计划被上海市政府提上议事日程。从1951年起,在借鉴以往城市建设经验的基础上,上海先后建成曹杨新村、控江新村等几十个工人住宅区,并配套建设诊疗所、公共厕所和公共浴室等公共设施。“一五”期间住宅建设合计总投资额为1.54亿元,约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的10%。与此同时,“自建公助”等住宅建设形式也大量出现。这些新建住宅不再集中在市中心,而是从市区向外辐射,星星点点分布在市区周围。此外,修理的老公房因价格较低,也受到不少市民的青睐,从而基本满足了职工及家属的住房需求。

——摘编自师吉金《新中国城乡居住条件的初始变迁》等


主题三     基础设施发展

材料六 1835年议会通过了《城市机构法》,在178个城市中设立了济贫法委员会、工厂视察员办公室、卫生总局、地方政府委员会、教育部、铁道部等政府管理机构。1868年颁布的《托伦斯法》赋予地方政府处置对公共卫生构成威胁的私人住房的权力,1875年颁布的《克罗斯法》准许地方政府制订改造贫民区的计划。利物浦市政当局利用城市的公共地产建造了大量的工人住宅,采用政府征购的方式拆除了部分贫民窟后,在原址上兴建了商店、公园、仓库、车站、剧院等公共设施,初步改善了城市环境,居民居住条件也大为改善。1882年每间房屋平均住6人,过分拥挤的人口比例降为12%,到1891年,每间房屋所住人口减少到5.68人,过分拥挤的人口比例下降到了10.9%。此后,政府又修建了一些排水设施和工人住房,并出台了“建造法令”来控制沿街住房的布局。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李明超《工业化时期英国的城市社会问题及初步治理》


主题四   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

材料七   在工业革命刺激下,英国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在欧洲占据首位,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和农产品产量的提高,满足了日益增长的城市人的需要,工业革命带动的第二、三产业的发展,为英国城市化提供了强有力的刺激因素。由于劳动力越来越多的从第一产业转向第二、三产业,使城市逐步产生了吸收大量劳动力的能力。交通运输方面的巨大变化,加强城市和城乡之间的联系并使处于交通枢纽的城市和城镇能够迅速成长。

——摘自陈爱君《第一次工业革命与英国城币化》


✱基础测评✱
(1)根据材料一,概括1750年之后欧洲城市化进程的特点并简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口岸城市形成的原因。
(3)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概述20世纪80年代中国城市治理的特点和意义。
✱能力提升✱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时期上海市政府解决平民住房问题的措施及效果。
(5)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上海市民居住条件改善的特点及背景。
(6)根据材料四、五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近代以来城市居民居住条件改善的认识。
(7)根据材料六,概括英国城市治理的特点。
✱历史纵横✱
(8)根据材料六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基础设施的发展角度阐释城市化对社会生活的积极影响。
(9)根据材料七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工业化、城市化与城市病之间的关系。
2023-11-27更新 | 68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年1月黑龙江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适应性测试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3 . 人类社会的商贸活动最初只是地方性行为,后扩大到国与国、洲与洲之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两宋期间,丝绸之路被金、西夏等所阻,对外贸易只好集中在东南沿海的海路进行。当时与宋朝通商的海外国家,共五十多国,总称为“海南诸国”。中国过去的海外贸易,主要为统治阶层带来珍贵的奢侈品,整体经济收益不大。然而,宋朝的海外贸易不仅在规模上远超过前朝,而且为政府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收益。宋朝因此设机构负责管理和推广海外贸易。

——摘自杭侃《两宋:在繁华中沉没》

材料二:欧洲商人的贸易活动从早先的地中海地区,进而扩展到大西洋沿岸以至世界各地。一些从未在欧洲出现过的海外产品,如烟草、可可、咖啡和茶叶等,开始进入欧洲市场,并且很快就成为对外贸易的主要商品。荷兰商人在大西洋和印度洋上开辟新的贸易路线,并先后创建东印度公司、西印度公司……荷兰人发展出近代的信贷、金融、簿记体系,把阿姆斯特丹建成世界上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资本市场。

——摘编自帕尔默《工业革命:变革世界的引擎》及罗翠芳《荷兰商人资本探微》

材料三:二战后,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思想起始于1955年的万隆会议。1961年,第一届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提出,在国际经济领域中发展中国家要采取联合行动抵制不平等的国际贸易。1964年,联合国第一届贸易与发展会议上,77个发展中国家发表《联合宣言》,谴责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对发展中国家自然资源的掠夺和控制,提出了建立平等互利国际经济新秩序的要求,由此组成七十七国集团。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材料四:中国经过与世界贸易组织所有成员的艰苦谈判,200112月,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发展,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时,中国的加入也将促进世界经济的增长,有利于建立完整的世界贸易体系。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两宋时期海外贸易的特点,并结合所学说明出现这些特点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世界商业贸易发展的表现。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面临的挑战。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中国和世界的积极影响。
2023-05-03更新 | 72次组卷 | 2卷引用:【好题汇编】选必2+选必3(高频非选择题6题)(天津专用)
4 . 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多民族共存、共同发展的国家,历朝历代都采取各种措施推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边疆治理上,秦始皇“并一海内,以为郡县”,设官置守,进行管理。在东北设立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等五郡,在东南设会稽郡,为了有效管理边疆,秦始皇还大规模向边疆地区移民,仅向岭南地区就移民55万人。通过移民垦殖,秦朝统治者还把统治核心地区的农耕技术和经济模式推广到边疆地区。

——陈跃《中国古代王朝治边政策的双重变奏》

材料二   唐朝将安西都护府移驻龟兹后,在西域地区设置羁縻府州、建立镇戍守捉等军事防御体系,而连接这些府州、镇戍的道路,就是具有法令意义的“官道”或叫“驿路”了。按唐制,官道上三十里置一驿,非通途大道则立馆。当地出土文书记载的馆驿名称以及与馆驿有关的赋税记录,证明了唐安西四镇地区馆驿的广泛存在,唐朝的馆驿是当时西域地区最小的行政单位,它和烽铺往往同设在一处,所以兼有防御和交通功用。唐朝以安西为中心的驿路系统的开通,以及馆驿制度在西域地区的建立,成为唐朝军政人员、公文、物资往来的途径与支撑,同时也为丝绸之路上兴贩贸易的商人,提供了有安全保障的通畅道路。

——摘编自荣新江《唐代安西都护府与丝绸之路——以吐鲁番出土文书为中心》

材料三   清入关后,密切关注边疆事务,励精图治,苦心经营,完成对边疆地区的统一,建立起一个比以往任何朝代都巩固的“大一统”帝国。为了树立“大一统”正统王朝的形象,清朝抽去了“大一统”理论中“华夷之辨”的内容,改造为四海之内共尊一君的君主专制“大一统”观念,形成以推崇“大一统”政权为核心、以政权承绪关系为主线、取消华夷之别为特征的正统论,并将其贯彻于历史评断中,使之更有利于清廷的政治统治和思想控制。

——摘编自刘正寅《“大一统”思想与中国古代疆域的形成》

(1)据材料一,概括秦朝对边疆的治理方式。
(2)据材料二,归纳唐朝西域地区“官驿”制度的特点和作用。
(3)据材料三,指出清朝时期“大一统”观念的特点和目的。
(4)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民族政策积极影响的认识。
2023-04-18更新 | 115次组卷 | 3卷引用:【好题汇编】专题05 高二非选择题(5大核心考点+35道高频非选择题)(江苏专用)
5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美苏冷战虽已离我们远去,但我们无法否认它在国际关系史中的重要地位。美苏冷战是在对抗与缓和的交替中进行的,在欧洲是真正意义上的冷战,而在亚洲则充满了火药味。

——《冷战风云》

材料二   有一种观点认为:“苏联的极权主义、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的扩展以及斯大林的偏执狂是冷战产生的根源,美国是为了对付苏联威胁才不得不做出必要的反应而采取遏制政策的。”

材料三   现在,旧的世界格局已经打破,新的格局尚未形成,世界处于新旧格局交替的动荡时期。

——江泽民《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请回答:
(1)结合史实说明“在欧洲是真正意义上的冷战,而在亚洲则充满了火药味”。
(2)你同意材料二中的观点吗?说明你的理由。
(3)旧的世界格局被打破的标志是什么?当今世界格局的发展趋势是什么?这种趋势产生了怎样的积极影响?
2019-08-21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2019年人民版高中历史指导必修三复习:专题六检测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苏“冷战”虽已离我们远去,但我们无法否认它在国际关系史中的地位。美苏“冷战”是在对抗与缓和的交替中进行的,在欧洲是真正意义上的“冷战”,而在亚洲充满了火药味。

——《“冷战”风云》

材料二   1998年年末,克林顿曾说:“啊,我想念冷战。”确实,二战后美苏两国长达半个世纪的“冷战”除了给一些国家提供了发展机遇外,还给了美国国力发展以多方面的刺激……

——齐世荣《15世纪以来世界九强兴衰史》

(1)阅读材料一,结合史实说明美苏是如何在欧洲是“真正意义上的冷战”,而在亚洲却“充满了火药味”的。

(2)依据材料二的思路,分析美苏“冷战”的积极影响。

2018-06-28更新 | 110次组卷 | 3卷引用:2018年12月1日 《每日一题》人教必修1- 周末培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