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4 道试题
1 . 1928--1937年,苏联顺利完成两个五年计划,到1940年,苏联年产1800万吨钢,1.6亿吨煤,3100万吨石油,483亿度电,基本上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居欧洲第一位。苏联工业化推进迅速的主要原因是(     
A.依靠国家力量有计划推进B.利用经济危机的外部环境
C.平衡经济结构的发展战略D.调动民众生产劳动积极性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0年年初,“武汉加油!”“中国加油!”这些鼓劲的口号让武汉人民抗击疫情信心倍增。武汉,一座英雄的城市!在中国近代历史上著名的武汉三镇也曾经为中国近代的革命与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请列举出近代的武汉三镇,并用史实说明武汉三镇为近代中国革命和发展所做的贡献。
2021-06-18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丽江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3 . 宋代盛行婚姻论财,遭到一些士大夫的批评。南宋理学家张栻认为,“婚姻结好,岂为财物?”甚至表示“治其尤甚者,以正风俗”。还有理学家强调婚姻是“合二姓之好”,上能事先祖,下可继后世。这反映了当时理学家
A.淡化婚姻中的宗族观念B.意图维护礼教纲常
C.背离政府对民俗的引导D.促成婚姻习俗变革
2021-06-13更新 | 11955次组卷 | 102卷引用:云南省红河州弥勒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末清初之际,欧洲耶稣会士踏着15世纪地理大发现的成果,带着西方的科学文化知识,来到了这个令他们好奇懂景的、神秘而文明的古老东方国度。……为了引起儒家知识分子的兴趣,他们以西方的科学技术知识为诱饼,宣传西学,以广博的知识和全新的见解让像家知识分子眼界大开,从而取得其好感和尊敬,然后进行传教。……“有心栽花”的传教活动收效甚微,而其“无心插柳”而进行的学术传播活动却一直为后世津津乐道。…中国士大夫阶层中,有一些人士,也对西学充满了热情与好奇,并极力推动着其传播进程。

——摘编自《“县花一现”——浅谈明末清初西学东渐对于中国的影响》

材料二   如果说1894年前传播的主要是西学中的“艺学”,亦即自然科学,1895年后是“政艺兼学”,而以“政学”亦即社会科学为主,那么,自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开始,几乎所有的西学门类,如政治、经济、军事、法律、哲学、宗教、心理学、地理学、史学、文学、美学、语言、文字、艺术、科技、医学、教育,以及各种各样的思潮、学说、观念都先后传入中国。……有人总结了译书人身份的变化:“前译书之人,教会也,朝廷也;前译书之目的,传教也,敷衍也。后译书之人,士夫也,学生也;后译书之目的,谋公利也,谋私利也。”

——摘编自郑大华《论民国时期西学东渐的特点》


(1)概括材料一中明末清初“西学东渐”的特点及传播效果。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鸦片战争后“西学东渐”的变化特点。根据译书人的变化,指出鸦片战争后“西学东渐”所围绕的主题。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针对“西学东渐”谈谈你的认识。
6 . 19世纪以前,天主教会大肆宣扬创世纪:一是介绍上帝造人的创世故事;二是阐述人世之罪的起源;三是表明上帝对人类的拯救。这种宣传导致(     
A.生物学的研究进展缓慢B.人文主义被抹杀
C.经典力学出现信任危机D.科学发展被中断
2021-06-10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楚雄州楚雄天人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
7 . 从邓小平的20世纪60年代的“猫论”开始,到70年代批判“两个凡是”,再到90年代明确提出“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其中一以贯之的是(     
A.增进认识B.重视实践C.改革不断深入D.思想逐步开放
2021-06-10更新 | 101次组卷 | 3卷引用:云南省楚雄州楚雄天人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
8 . 中国民族工业在经某种程度的繁荣之后,不幸又遇上了新的厄运,从此整个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则长期在战争和官僚资本的兼并以及美货的泛滥中,艰难地挣扎着。此时中国民族工业(     
A.处于初步发展阶段B.逐步走向绝境C.处于曲折发展阶段D.再次走出危机
2021-06-10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楚雄州楚雄天人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
9 . 戈尔巴乔夫在苏共三十七大上指出:社会主义所有制具有丰富的内容,它包括全民所所有制及个人所有制,他还承认个体劳动是“对社会生产的重要补充”,是社会经济的分。这说明,戈尔巴乔夫(     
A.经济改革方向明确,目标清晰B.重新认识了社会主义商品货币关系
C.对苏联所有制的认识有所突破D.将经济改革重点转向了所有制领域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初依据秦制重建了三老体系,在“毋烦民,欲为省”的思想下,《汉书·高帝纪》二年令:“举 民年五十以上,有修行,能帅众为善,置以为三老。”《汉书·百官志》载:“三老,掌教化。”除此之 外乡官之首的三老作为当地人管理地方治安、解讼埋怨、还可向朝廷反映地方官的政绩。《后汉 书·明帝纪》注云:三老“劝导乡里,助成风化。”汉初孝廉大多只闻于乡里,没有三老一级的推荐 无法闻于州郡。武帝至宣宗时期,拥有较少乡间势力背景的啬夫作为国家控制乡间的最根本官吏,逐渐成为联系朝廷和民间基层的中坚力量。东汉时期许多乡官凭借自身权势决定乡间 事务,三老无法再随意行使权力。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以宣传礼仪道德为本职的三老原本的功能已基本丧失,自此渐渐湮没。

——摘编自张智慧《汉代乡官研究》

材料二   宋代乡、耆与都保等乡村组织成为整个国家行政组织的“神经末梢”,国家赋予这些组织在乡村社会中催征赋役、维护治安、处理公共事务等职责。熙宁六年(1073)规定的保甲法将十户 为一小保改为五户为一小保。因血缘关系形成的宗族组织,其构建依据“有补治道”的原则,注重封建伦理的教化与培育,使乡村子弟自觉遵行三纲五常,由“孝”“慈”向“忠”“敬”转化,将家 族伦理与国家、社会伦理相结合。除此之外,民间经济组织、民间宗教组织、民间武装等各种各样的非血缘组织也不断出现。这些乡村民间组织或有浓重的国家政治设计色彩,或受到国家严格控制,或是非常状态下产生,均非乡民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组织起来的。

——摘编自谭景玉《宋代乡村社会“自治”论质疑》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初设置“三老制”的背景,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老”逐渐湮没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乡村治理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