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49 道试题

1 . 地方行政制度作为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历史发展而不断变革完善。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陵夷迄于幽、厉,王室东徙,而自列为诸侯。厥后问鼎之轻重者有之,射王中肩者有之……天下乖戾,无君君之心。余以为周之丧久矣,徒建空名于公侯之上耳。得非诸侯之盛强,末大不掉之咎欤?遂判为十二,合为七国,威分于陪臣之邦,国殄(灭亡)于后封之秦,则周之败端,其在乎此矣。

——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二他(秦始皇)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元行省制所体现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主辅结合,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请回答:

(1)材料一论述的是什么制度?材料一反映出该制度实施产生了什么后果?

(2)材料二中秦始皇设置的“若干行政区”主要指哪一制度?同材料一的制度比较,其主要特点是什么?

(3)据材料三,说明元行省制与秦地方行政制度之间的关系。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行省制的意义。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从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中得到的基本认识。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设五等,邦群后。……厥后问鼎之轻重者有之,射王中肩者有之……天下乖戾,无君君之心。余以为周之丧久矣,……得非诸侯之盛强,末大不掉之咎欤?”为此,秦朝采取的政治措施是
A.朝议制度
B.丞相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论语·学而》中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并由此断定“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由此可见孔子
A.依赖外在礼仪谋求社会协调有序B.通过推己及人实现人际关系和谐
C.已经形成了完整的政治思想体系D.借助人伦情感维系家国社会秩序
2016-11-27更新 | 183次组卷 | 23卷引用:【全国百强校】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4 . 维新变法十分注重报刊舆论的宣传。阅读材料:

材料一:戊戌变法时期,在维新派的带动下,国人自办报刊如雨后春笋般地在各地涌现,形成了国人办近代报刊的第一个高潮。在1895~1898年期间,特别是1897和1898两年,国人新办报刊达94种……居主导地位的是时政性综合报刊和讲求新学的报刊。

——方汉奇、张之华《中国新闻事业简史》

材料二:诚以此两自由苟失坠,则行政之权限万不能立,国民之权利万不能完也。而报馆者即据出版言论两自由,以实行监督政府之天职者也。故一国之业报馆者,苟认定此天职而实践之,则良政治必于是出焉。……诚哉,报馆者摧陷专制之戈矛,防卫国民之甲胄也。……故今日吾国政治之或进化、或坠落,其功罪不可不专属诸报馆。

——梁启超《敬告我同业诺君》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戊戌变法时期“国人办近代报刊第一个高潮”形成的原因,结合所学,指出国内南北“据主导地位的时政性综合报刊”的名称。
(2)据材料二概括梁启超认为报纸推动国家政治进化的理由。
2021-01-05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万宁市北师大万宁附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5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

﹣﹣《礼记》

材料二:汉代察举制“四科取士”为:“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

﹣﹣《后汉书百官志注》

材料三: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沈者哉!

﹣﹣《晋书段灼传》

材料四:唐人沈既济说:“故太平君子,唯门调户选,征文射策,以取禄位,此行己立身之美者也。父教其子,兄教其弟,无所易业,大者登台阁,小者任郡县,资身奉家,各得其足。是以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每岁得第之人,不浃旬而周闻天下,故忠贤隽彦韫才毓行者,咸出于是。”

﹣﹣转引自韩国磐《隋唐五代史论集》


请回答:
(1)材料一表明先秦时期人才选拔的标准是什么?材料二与材料一的选官制度相比,有何进步性?
(2)材料三中说的是哪一种选官制度?其主要弊端是什么?据材料四,概括说明科举制的影响。
2020-09-15更新 | 108次组卷 | 31卷引用:2015-2016学年吉林长春十一中高一上期初考试历史试卷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极为倡导仁人君子之道。从理想人格的意义讲,孔子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应关切个人自我道德品格修养,具备忠信、孝悌、克已、礼让、好学、知勇、仁恕等诸美德,而且更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修已以安人”,“修已以安百姓”。

材料二   君子之为学也,非利已而已也,有明道淑人之心,有拨乱反正之事,知天下之势之何以流极而至于此,则思起而有以教之。近世,号为通经者,大都皆口耳之学,无得于心,既无心得,尚安望其致用哉?

——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

材料三   在历史中,儒学一直在发展与创新。唐代韩愈以周公、孔子的继承者自居,排斥佛、道,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经断绝。他在《原道》中说:“吾所谓道也,非向(先前)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他的这一主张被宋代儒者接受并发扬。当代学者认为韩愈开了宋代“新儒学”的先河。

——摘编自卞孝宣等《韩愈评传》


(1)材料一中,孔子心目中的“仁人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德?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孔子的政治抱负。
(2)材料二中,顾炎武提倡的治学目的是什么?他的学术实践在当时有何意义?
(3)上述两位思想家的主张有何共同点?结合当今时代,谈谈你的认识。
2019-10-15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鹤壁市浚县二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   无论商王或周王室,都有大批商贾为之采购珍奇物品。如商王室设有“多贾”管理王室商业,多贾还贡献香酒,参与商王祭祀祖先的仪式。可见多贾在王室的地位是相当高的。

——冷鹏飞《中国古代社会商品经济形态研究》

材料二   末作奇巧(指商业,手工业)紧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今为末作奇巧者,一日作而五日食(意为工商业一日之利,可供五日之需)。农夫终岁之作,不足以自食也。舍本事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矣。

——《管子·治国》

材料三   商籍农而立,农赖商而行,求以相辅,而非求以相病,则良法美意,何尝一口不行于天下哉……官民农商,各安其所而乐其生,夫是以为至治之极。

——宋·陈亮


(1)据材料一,概括商周时期的商业状况,并由此看出当时政府的商业政策是什么?
(2)据材料二,指出春秋时期管仲提出了怎样的经济政策?其理由是什么?
(3)材料三反映的主要经济观点是什么?结合材料三并所学知识,分析作者提出此观点的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业发展与经济政策的关系。
2020-05-14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桂林市龙胜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入学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上)卷一“秦始皇”》中指出,“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对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
A.郡县制开两千年中央官制之先河B.秦朝首创郡县制,影响深远
C.郡县制不利于长治久安D.郡县制存在有其必然性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王夫之提出:“国祚之不长,为一姓言也,非公义也。秦之所以获罪于万世者,私而已矣。斥秦之私,而欲私其子孙以长存,又岂天下之大公哉?”这表明王夫之主张
A.实行民主共和制
B.实行君主专制
C.建立君主立宪制
D.天下为公
2019-06-14更新 | 71次组卷 | 3卷引用:河北省唐山市第十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测试历史试题

10 . 古代中国的商业发展与政府的经济政策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无论商王或周王室,都有大批商贾为之采购珍奇物品。如商王室设有“多贾”管理王室商业。……多贾还供献香酒,参与商王祭祀祖先的仪式。“丁巳小雨,佑多贾以鬯(chàng,祭祀用的香酒)”……可见多贾在王室的地位是相当高的。

——冷鹏飞《中国古代社会商品经济形态研究》

材料二   末作奇巧(指商业、手工业)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今为末作奇巧者,一日作而五日食(意为工商业一日之利,可供五日之需)。农夫终岁之作,不足以自食也。舍本事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矣。

——(春秋)管仲《管子·治国》

材料三   商籍农而立,农赖商而行,求以相辅,而非求以相病,则良法美意,何尝一日不行于天下哉……官民农商,各安其所而乐其生,夫是以为至治之极。

——(宋)陈亮《四弊》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商周时期的商业状况。由此看出当时政府的商业政策是什么?

(2)据材料二,指出春秋时期管仲提出了怎样的经济政策?依据材料二分析管仲提出这种经济政策的理由。

(3)材料三反映的主要经济观点是什么?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作者提出此观点的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业发展与经济政策的关系。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