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由于众多的耶稣会士纷至沓来,加上一批中国学者的译介,才使西方科技开始传入中国,形成了第一次西学东渐的高潮。这一西学东渐也是与我国的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明末,我国“外寇已深,内乱将起。兵不知如何打仗,国家财政万分困难,而学者则在高谈性理,出入禅道,其无补于世艰可知。利玛窦等人适时输入西学,讲究实用,确有起衰振弊之功,起死回生之效”。中国的有识之士在这种影响下越来越注重经世致用的东西,西学派正式形成。

——摘编自曹蓉《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与中国近代科学》

材料二   19世纪仇外恐外的人,在一种古老的基本原理中寻求安慰,即西方科学的各种要素一定是来源于古代中国。在为西方科学训练辩护时,有的人因此宣称西方科学的基础是从古代中国的数学借鉴来的。为了避开那些恐外仇外的人,搞现代化的人的手法是把西方的东西当作中国原先已有的东西偷偷带进中国。当康有为在古代中国的三世说中找到了现代西方的进步思想时,他使这一手法完善了。因此,在搞现代化的中国人的心目中,他们必须以他们能够在中国搜集的一切类似物去对照外国的文化。

——摘编自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末清初西学派形成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末维新派学习西学的特点及其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影响清代西学在中国传播的主要因素。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41930日至102日,德国集中77个师,约200万兵力,向莫斯科发动代号为“台风”的“闪击战”,企图在冬季到来之前攻占莫斯科,打败苏联。1023日,德军围歼了维亚济马——布良斯克的苏联红军集团,俘虏苏军约67万人。面对德军的猛攻,19411010日,斯大林任命朱可夫大将为西部方面军和预备队方面军司令员,全力应对德军。在太平洋战争尚未爆发、亚太局势扑朔迷离之际,苏联将远东部队作为预备队调到西线,这是当时苏军仅存的唯一支建制完整、装备精良的战略预备队,且惯于在严寒气候中作战。126日,110万苏军发动了全面大反攻。1216日,希特勒向德军将领发布了“不许撤退”的命令。到次年1月初,苏军共毙伤德军168000人,将德军驱离至莫斯科100~250公里以外,莫斯科战役以苏联胜利而落幕。

——摘编自毛剑杰《莫斯科战役大逆转之谜》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德国发动莫斯科战役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联取得莫斯科战役胜利的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取得莫斯科保卫战胜利的意义。
2022-08-17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贵港市桂平市麻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国家思想的淡漠是中国社会向现代民族国家转型中,传统的“天下”观念与现代“国家”观念发生冲突的必然表现,也是梁启超和20世纪初期的先进分子们在政治变革和社会变革中所遇到的共同问题。究其原因,梁启超认为“我国幅员寥廓,交通不便,国家统一之观念,本已未能深入人心”,加上几千年来封建专制制度的摧残,以致在民族危机的关键时刻出现“人民与国家休戚漠不相关”的悲哀。

——摘编自石培玲《梁启超视野中的民族国家与公民意识》

材料二   从最初的1314世纪近百年的积淀,西欧主要封建国家如意大利,法国,德国内部的工商业得到了初步的发展,市民阶层逐渐从封建地主阶级中分离出来……于是一场以文化思想,艺术领域的改革——文艺复兴,便催生了最初的民族主义。1718世纪的宗教改革和资产阶级革命是西方民族主义的第一次高涨时期。可以说,资产阶级革命催生出民族主义思潮第一次高潮的到来,极大的推动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革命发展,人们的民族意识空前发展,也促进了民族国家形成。

——摘编自网络资料


(1)根据材料一,概括梁启超认为中国人国家思想的淡漠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民族国家观念兴起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欧洲民族主义兴起的原因,并概括近代中西方民族主义的差异。
(3)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民族国家观念的认识。
2022-07-05更新 | 180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北海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人认为仓储是“天下之大命”,因此历代都不遗余力地加以建设,至隋代已具宏大规模,史称“资储遍于天下”。与此相关的是荒政思想,《周礼》中的“荒政十二书”集中体现了先秦时期对荒政的认识,其中的一些月令书中强调人的活动要与自然规律相一致,以避免灾害发生时可以保证人的生活用度。中国古代重本轻末的思想往往忽视粮食自由贸易对粮食安全的重要作用,明清闭关锁国的政策在客观上无法正常开展国际的贸易活动。因此,要解决国内粮食安全只能依靠“自力更生”,甚至实行“以粮为纲”的政策。中国古代贫富之间面临的饥荒风险有着本质的区别,这种情况下农民起义、社会动乱则不可避免地发生,粮食安全的水平也由此而大大降低。研究表明,至宋元时期南方稻谷的亩产量已达343市斤之多,粮食需求和供应从量上看已能满足人民的正常需要。因此,这一时期粮食不安全的因素可能更多来自于人口增长、自然灾害以及社会方面的因素。

——摘编自吴宾等《试论中国古代的粮食安全观》

材料二   中国传统追求高粮食自给率的粮食安全战略脱胎于计划经济时期。2016年中国粮食产量达到6.16亿吨。与此同时,中国粮食也出现了生产量、进口量、库存量“三量齐增”的怪现象。作为崛起的大国,一方面,伴随着经济快速增长、收入水平提高,人们自然会升级食物消费结构,从“吃得饱”向“吃得好、吃得放心、吃得健康”转变,因此中国无疑需要依赖国际市场来实现国内食物基本均衡;另一方面,作为负责任大国,中国在实现国际粮食稳定的基础上需要给全球贸易伙伴一个稳定的农产品需求预期,同时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为重点,借助于中国对外基础设施与农业技术援助提升全球粮食生产能力,并推动大量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转移,这样既给中国粮食安全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也有利于帮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从贫穷走向富裕。最后,中国应主动参与全球粮食安全治理,加强全球农产品贸易与区域农业合作,在满足发展中国家的期待方面有所作为,发挥负责任大国的作用,维护全球粮食贸易市场秩序。

——摘编自毛学峰等《重塑中国粮食安全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粮食安全观的主要内容,并简析其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前中国需要重塑粮食安全观的背景,并据此为中国参与全球粮食安全治理提出合理化建议。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日本明治维新过程中文明与文化的“离异”与“回归”现象,在东亚具有普遍性。1840年,眼看一个老大帝国在鸦片战争中败于远来的“夷狄”小邦,日本朝野为之震动,这可视为日本人现代觉醒的开端。1853年美国“黑船来航”或称“佩里扣关”,成为日本近代历史的重要转折点,甚至可以看做明治维新的起点。明治政府实施以西方国家为榜样的“文明开化”政策,号召动员国人学西方,下令神佛分离,儒学被全盘否定,西装被定为官服。画家放弃了自己的民族风格,民族音乐让位于贝多芬、瓦格纳。一时间,“欧化”铺天盖地。但是,这样的“欧化”如无本之木,缺乏支撑点,很快被“日本化”回潮所压倒。冈仓天心针对“全盘西化”的倾向,提出了以回归儒学、恢复民族自觉、重建日本文化为目标的“亚洲觉醒论”。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日本“文明开化”的历史背景。
(2)据材料指出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文明与文化“离异”的具体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文明与文化“回归”的原因。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大一统思想的产生与发展,铸就了中华民族高度的文化认同。虽然大一统思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夏商时期,但西周礼乐制度所传达出的学术服务于政治的社会理念,直接促进了大一统思想的形成。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正是兴起和发展于这样一个礼乐渐坏的时代背景之下,故而重建大一统的社会秩序成为各家共同的思想核心。法家在诸子百家中主张按照法度和规则管理社会,这一思想在礼乐制度进一步被破坏的战国时期。逐渐被人们重视起来,为秦国的强盛奠定了思想和法制基础。

——摘编自初婉琳《浅析先秦时期的大一统思想》

材料二  董仲舒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他的大一统思想是在汉初社会危机加重、阶级矛盾尖锐的历史背景下,为迎合汉武帝统治时期的政治和缓解社会矛盾的需要而形成的。大一统思想的形成对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和社会新秩序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同时,对中华民族大一统观念的形成起到了巨大的奠基作用。

——摘编自段有成《论董仲舒大一统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及历史意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夏商时期到秦朝时“大一统“思想的发展过程及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董仲舒“大一统”思想的历史意义。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7 . 【选做3——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铁托是南斯拉夫著名领导人。20世纪50年代,南斯拉夫在他的带领下在各社会主义国家中率先进行了突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改革,并努力改善与西方国家的关系。以下两则材料是中国在不同时期对铁托改革的评价。

材料一       铁托集团在经济问题上采取了同社会主义完全背道而驰的路线……他们公开宣称农业集体化在南斯拉夫是行不通的,废除了农产品的计划收购制度,导致农村资本主义势力迅速泛滥……铁托集团推行所谓“工人自治”,鼓励市场自由竞争完全脱离了社会主义经济轨道……在国际上,铁托集团卖力地充当美帝国主义反革命的同盟军……赫鲁晓夫在对外对内政策上,实际上都以铁托为师,沿着错误道路滑下去了……

——摘编自人民日报编辑部《南斯拉夫是社会主义国家么》,1963年9月

材料二       1978年,中共中央派出高规格考察团访问南斯拉夫。考察报告开宗明义地指出:“南斯拉夫是社会主义国家。”铁托领导下的南斯拉夫生活十分富足,人均收入和肉蛋奶消费量居东欧国家前列,许多家庭拥有自己的私人汽车。随后中国掀起了一股学习南斯拉夫的热潮。南斯拉夫农工商联合体、扩大企业自主权、积极引进外资的做法,都引起了中国领导人的注意。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还通过对南斯拉夫的考察进一步思索市场与国家控制之间的关系问题。

——摘编自孔瑞雪《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对南斯拉夫发展经验的学习与借鉴》


(1)根据材料,分别概括两则材料对铁托改革的评价,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两种评价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影响历史人物评价的因素。
2022-07-19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桂林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马岛即马尔维纳斯群岛(英国称福克兰群岛),阿根廷与英国长期为其归属问题发生争执。随着拉美国家民族经济的发展,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在马岛附近海域发现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后,英阿双方争执更为激烈,在谈判未果后,于19824月到6月,英阿在马岛及其周围海域打了一场大规模的海空战争。战争最后以英军攻占马岛首府阿根廷港结束,但马岛争端仍未解决。在战争期间,全体拉美国家和绝大多数第三世界国家给予阿根廷以各种形式的支持和援助。美国最初表示“中立”,后则公开站在英国方面对阿进行经济制裁,这使拉美国家感到愤慨,他们认识到拉美的防务和安全不能再依赖别国,只有发扬“大陆团结一致的精神”,才能成为一支强大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力量。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马岛战争爆发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马岛战争的影响。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是帝国主义列强海上竞争的时代。已成为世界经济强国的美国,通过海洋战略的确立与实施,将加勒比海变成了美国的“内陆海”,并将美洲变成了“美国的美洲”,在大西洋和太平洋获得了优越的战略要地,全球海洋战略体系的雏形得以建立,完成了美国从陆权大国向海权大国转变,海军实力得到快速发展,海外市场得到拓展,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开始了迈向新兴世界大国的崛起历程。19147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美国一方面迅速扩大海军力量,确保后方海域,稳定太平洋海权态势;另一方面建立大西洋护航体系,保证美国远征欧陆,联合英法,重点打击德国,取得大战的胜利。一次大战使美国形成了完整的全球性海洋战略,也使得美国实现了从海权大国向海权强国的转变。

——摘编自胡德坤、刘娟《从海权大国向海权强国的转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实现从陆权国家向海权大国转变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美国完成从海权大国向海权强国转变的表现。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北宋建隆三 年(962年)前后,诏今后“及第举人不得呼知举官为‘恩门’师门’及自称‘门生’”;“部贡举人,今后朝臣不得更发‘公荐’,违者重置其罪。”大祖开宝五年(972年),权知贡举,扈蒙奏上礼部考试合格进士十一人,诸科十七人。太祖破常例将合格举人召对于讲武殿,然后下诏放榜。此后,殿试运为定制。开宝八年(975年)开科场,即设权同知贡举官,以分权势。以后,同知贡举官有多达十人者。雍熙二年(985年),又于考场外廊庑下设“巡掉”,监视内外私相传递卷子者;贡院大门口设有“监门”,不准随使出入来往。唐代为了能够了解举子有无真才实学,特规定举人在考前将平日所作文章诗赋送礼部,称谓约“公卷”,但结果适得其反,“公卷”往往成为科场营私舞弊的工具。庆历元年(1041年),在权知开封府贾昌朝的提议下,始“罢天下举人纳公卷”,试卷成为唯一的学业优劣凭证。

——摘编自穆朝庆《北宋时期的科举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宋科举改革的政治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宋科举改革的措施。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