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74 道试题
1 . 5—15世纪一般被成为“中古时期”。在欧洲,东欧拜占庭一度强大;在亚洲,突厥人建立了德里苏丹国;在西非,加纳、马里和桑海等国先后兴起;在中南美洲,印第安人创造了玛雅、阿兹特克和印加文明。这表明这一时期世界各区域的文明(     
A.具有多元面貌B.完全没有联系C.都有近代特征D.宗教信仰相同
2024-05-17更新 | 181次组卷 | 19卷引用:第5课古代非洲与美洲-高一下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导学案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阿兹特克人是后来才进入墨西哥的,他们在特斯科科湖的一些岛屿上定居下来。通过建造“浮动园地”来扩大耕地面积。使其人口和财富剧增。由此推断建造“浮动园地”的主要原因是(     
A.岛的众多,不利于农业生产B.人口增长,耕地面积不足
C.肥沃的淤泥利于耕种D.岛屿拥挤导致人口大量减少
2024-04-30更新 | 141次组卷 | 79卷引用:预习第5讲中古时期的非洲与美洲-【寒假自学课】高一历史寒假精品课(统编版)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下面是19501956年我国工业中各种经济成分的变化情况(以工业总产值为100,不包括手工业)。

材料二   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规定,在5年内,投入总额为766.4亿元,其中基本建设投资占总额的55.8%,工业是重点,苏联援建的156项大中型建设项目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

——以上材料根据《中国现代化历程》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指出1950—1956年我国经济成分发生的变化及变化的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归纳指出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的特点,分析说明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西亚的农耕技术,逐步传到中亚、欧洲和北非一些地区。西亚的冶铁技术扩散到埃及和希腊等地。西亚的神话传入希腊,成为希腊神话的重要内容。希腊最初的雕刻艺术在很多方面模仿埃及。据此可知(       
A.西亚是当时文明最发达之地B.古代希腊文明完全源自于西亚
C.各地文明交流以技术传播为主D.不同文明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梁启超在《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中写道: “则哥伦布以后,有无数之哥伦布,继达伽马之后,有无数之达伽马。我则郑和之后,竟无第二之郑和,噫嘻! 岂是郑君之罪也!”造成这种差异的根源是(     
A.中国人缺乏持久探险、创新的精神
B.郑和船队缺乏强有力的、持久的政府支持
C.支撑东西方航海活动的经济形态存在着巨大差异
D.西方拥有更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更加强大的武装力量
2024-01-29更新 | 203次组卷 | 200卷引用:第6课全球航路的开辟-高一下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导学案

6 . 史料一 1950年,中苏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对于条约的内容,两国的设想并不相同。斯大林希望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结盟的方式和表现形式不致破坏雅尔塔体系及损害苏联在中国东北的既得利益,而毛泽东考虑的则是如何树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独立自主的外交形象……对于苏联的上述行为,毛泽东极端反感。

史料二 1971年6月,尼克松在堪萨斯的一次讲话中提出今天世界上有“五个力量中心”(美国、苏联、西欧、中国和日本)的看法。为了适应这种新的形势,并改善美国在同苏联争霸中的不利处境,尼克松决定要在中国“为自己找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

——摘编自方连庆《战后国际关系史》


[探究]
(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毛泽东极端反感”的原因。为了树立独立自主的外交新形象,中华人民共和国作了哪些努力?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尼克松为什么决定要在中国“为自己找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
7 . 2023年3月,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发表的《中国开始像全球大国那样行事》一文中写道:“长期以来,中国一直不愿涉足远离本国的纷争。不过,该国正在展现新的自信,准备将志同道合的国家吸引到自己一边,并在全球事务上拥有更大发言权。”这可说明,我国(     
A.对外交往开始转向多边化B.全球治理中处于主导地位
C.经济发展增强了外交自信D.外交宗旨是实现睦邻友好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史料一   1901年到1907年,张謇先后创办了19个企业单位,初步形成了一个颇具规模的大生资本集团。发展民族近代工业需要科学技术,这又促使张謇热衷于兴办新式学堂(创办了南通大学),在外地还先后参与或协办了复旦学院、吴淞中国公学、南京高等师范、河海工程专门学校等大专院校。

张謇对社会教育也比较重视,1905年在通州建立了国内第一所博物苑(馆),还陆续创办了图书馆、更俗剧场、伶工学社、盲哑学校等。更俗剧场是新式建筑,舞台上除演员别无闲杂人员出现,台下禁止吐瓜子壳和乱扔果皮,确实起到移风易俗作用。

——摘编自《中国近代工商人物志》

史料二   就今日而言,建设工业,实为要图,即以纺织一业而论,吾国人口四万万,只有纱绽(应为“锭”)二百万枚,较诸欧美各国人口与纱绽之比例,我国现有之纱绽,实不能供国民之需求;惟其如此,是以他国在吾国设厂,以遂其经济侵略之野心,而使我纺织业受重大之打击。纱布为人生必需之品,乃至仰给他人,痛心之事,无逾于此。

——荣宗敬《振兴实业发展经济以惠民生计划》

【探究】
(1)据史料一,概括张謇对推动中国近代社会进步所作出的历史贡献。
(2)据史料二,指出荣氏兄弟投资实业的基本出发点,这反映了中国当时流行的什么思潮。
2023-09-28更新 | 81次组卷 | 4卷引用:高中历史纲要上新课同步-第19课学习讲义

9 . 史料一



人大通过《反分裂国家法》

厦门前埔环岛路上的宣传牌

史料二 “一国两制”的构想最初是从解决台湾问题开始提出来的,由于香港问题的提前到来,使这一构想首先在解决香港问题上付诸实践,并获得成功。香港回归的成功实践充分证明,邓小平“一国两制”的构想是符合中国实际的伟大构想,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摘编自卢培琪《从香港回归的成功实践看“一国两制”构想的伟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探究]
(1)依据史料一中图片,指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解决台湾问题的指导思想。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一国两制”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2023-09-18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高中历史纲要上新课同步-第28课学习讲义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史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也是联合国的崇高目标。目标远未完成,我们仍须努力。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我们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2015年9月国家主席习近平《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 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探究] 据史料,概括中国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依据。结合所学,归纳新时期中国开展外交活动的基本理念。
2023-09-18更新 | 35次组卷 | 2卷引用:高中历史纲要上新课同步-第30课学习讲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