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7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某学者在叙述秦始皇“焚书”事件时列举了下表史料。该学者列举史料旨在说明(     
史料出处
“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史记·秦始皇本纪》
“始皇置酒咸阳宫,博士七十人前为寿。”《史记·秦始皇本纪》
“居数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史记·项羽本纪》
A.焚书事件并未造成严重后果B.秦始皇并未下令焚烧书籍
C.秦末战争可能加剧文献损毁D.焚书事件造成了文化断层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2 . 1793年法国大革命浪潮汹涌,雅各宾派激进派领导人马拉被出身于贵族家庭的科黛刺杀。下图中两幅画均以这一事件为创作题材,但细节却有所不同。由此可知,这两幅伟大的艺术作品(  )

左图:雅克·路易·大卫(1748—1825)的《马拉之死》:通过非凡的艺术创造力,成功地将马拉塑造成满怀慈悲又大公无私的圣徒、革命者。
右图:保罗·波德里(1828-1886)的《刺杀马拉之后的科黛》,体现其对马拉的愤怒和对科黛的崇敬,反对雅各宾党的激进政治。画中科黛眼神坚毅镇定,俨然是一位正气凛然的英雄,甘愿为自由、平等不畏牺牲。
A.能客观反映马拉遇刺这一历史事件
B.体现当时法国社会转型背景下价值观的冲突
C.因创作者进行了艺术加工因而没有史学研究价值
D.全面、正确评价这一事件中的历史人物
2024-04-19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武汉市常青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朝杰出思想家王阳明无疑是余姚乡贤的代表,其门人弟子更承先师遗愿,积极弘道于百姓以对抗政治腐败和道德沦丧等社会危机,尽力树立民众中的道德信念、试图教人于心。明朝中后期,阳明后学在建立乡约制度的基础上,以“良知”为旌使百姓自觉形成对伦理的认同;又通过扩大“经世致用”的影响力,促进了实用儒学的民间化发展和国民经济的发展。这一系列“传学脉,觉民众”的实践通过不同分支的代表人物下渗到各地基层群众,最终对重建晚明时期各地的伦理秩序起到了重要作用。

——洪紫千赵海辰《重塑乡贤文化的历史必然与时代特色》

材料二   当前,由旧时士绅团体参与制定的传统村规民约,其维护秩序的价值发生嬗变。在价值转化的现实下,乡村共同体重构需要正视不同村落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差异性,在重构中乡贤文化要寻求法律权威。乡贤作为乡村社会的传统因素,在现代法理语境下得到新的阐释,被定位为乡村治理参与者、协作者。传统乡村共同体解体之后,一定程度上催生了乡村组织和个体的自主性;若缺乏法律的确定性,乡村共同体的重构将难以实现,进而难以推进乡村社会的民主法治建设。因此,乡贤文化嵌入法治乡村建设应形成规则治理模式,而非单纯的“权威统治”治理模式。

——廖茜琳《同构与互嵌:乡贤文化与法治乡村建设的耦合》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阳明及其弟子为代表的乡贤对晚明基层治理的作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旧时乡村治理模式与当下乡村治理模式的不同并分析其原因。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整体上来观察五四运动,它的骨干力量是以《新青年》同仁和以北大为中心的青年知识分子群体,其中既包括19世纪70-80年代后一代,拥有出国留日经历的陈独秀、李大钊等人,也包括了罗家伦和傅斯年这样的19世纪末的新一代青年知识分子。在陈独秀、李大钊等人留日时期,日本学界正处于“主义”概念广泛应用的时代,这样的经历让陈独秀等人对“主义”有着更加深刻的理解。在五四时期的知识分子心中,不管秉承什么“主义”,有“主义”比没有主义强,“主义”应该成为衡量一切行为的尺度和标准,已经成为他们的共识。

----摘编自邵明众《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的里程碑意义的历史考察--基于社会思潮变迁的视角》

材料二   五四运动展现了中国青年力量,在主义和社会运动的催化下,中国青年站在了时代的前沿,从社会改良转向谋求社会改造,乃至革命,他们成为社会变革的急先锋。先进青年结成了爱国主义统一战线,他们创办社团,制订组织章程,训练组织骨干,增进组织团结,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组织基础。先进青年教育服务群众,宣传鼓动群众,组织凝聚群众,找到了一条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打下了群众基础。先进青年在实践中发现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和无政府主义在中国都行不通,转而选择马克思主义,确立了马克思主义信仰,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思想上的准备。

----摘编自张治银等《酝酿和探索:五四运动与建党准备的历史考察》

(1)根据材料一,概括五四运动中中国青年知识分子的特征。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五四运动中中国青年活动的价值。
5 . 2023年1月,美国财长耶伦访问非洲国家期间,要求赞比亚按照美国要求重组国家债务,以获得世界货币基金组织(IMF)贷款。赞比亚境遇在非洲国家广泛存在。这说明(     
A.殖民主义思维仍未终结B.全球财富分配两极分化
C.美非积极构建共同价值D.IMF促进非洲社会发展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6 . 后唐灭梁后,称梁为“伪”。唐庄宗李存勖视梁为僭伪,发展出一套“尊唐贬梁”的书写规范。但在墓志这类较具私人性的文字中,前梁旧臣常用各种方法避书“伪梁”。这说明(     
A.宗法血缘关系衰落B.政治立场影响历史认知
C.儒家思想影响淡化D.正统之争决定价值判断
2024-05-25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湖北省新高考协作体高三下学期三模历史试题
7 . 【根据地教育】

材料一   从工人、农民到妇女、儿童,根据地致力于大范围教育覆盖,降低社会面文盲比率,开展符合实情的教育。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农民,白天需要参加劳动工作,晚上才有时间接受教育。因此,根据地广泛开办夜校、业余补习学校、识字班,运用墙报、戏剧、报刊等进行教育。根据地实施5年制义务教育,812岁的儿童首先是工农子弟免费入学,烈士子女或者家庭特别贫困者,给予一定的补贴。初小设定课程有列宁读本常识、唱歌、图画、笔算、珠算、作文练习、体操、劳动实习,高小阶段开始就必须对学生进行基本军事能力训练。

附:小学《红孩儿读本》第一册第6

小弟弟,年纪小。
常恨自己力量小。
他说:土豪又高又肥胖。
小小拳头,怎么打得倒?
我说:小弟弟莫心焦。
莫怕拳头小,只怕拳头少。
千千万万的拳头团结起。
要把土豪打成泥!

——摘编自胡林燕《湘鄂赣根据地的教育实践》

材料二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创造性的开辟出文化统战方针,为抗战的胜利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基底。边区师范学校建立了以抗日救国为目标的新制度、新课程,一切工作围绕抗日救国。边区的学生积极参与社会教育,一方面利用寒暑假和其他业余时间帮助边区群众办识字班和夜校、办墙报、搞宣传等提升民众素质,另一方面积极动员、组织群众参加抗日战争,为巩固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奠定了基础。通过社会教育,党的组织深入乡村,民众自愿加入党领导的各种社会组织,其生活与根据地政权紧紧缠绕在一起。

——摘编自黄茹《陕甘宁边区师范教育的发展、历史价值和启示》

在教材编撰方面,新编的课本普遍地突出了统一战线的教育和抗战的政治教育。边区政府规定所有小学教育内容既要教记账法、写信、写路条、写契约、珠算等课程内容,又强调进行打击日寇的政治教育,鼓励学生参加社会革命活动,如站岗、放哨、查路条、送信等。晋察冀边区完县的小学把“一步三棵苗”“谷要稀、麦要稠、玉米地里卧下牛”等农谚编写到了实用课程中。陕甘宁边区规定,边区小学的课时“不整齐划一、以不误农时为原则”。学生可以半工半读,以保证前线后方基本物质需求,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一面学习,一面生产,有特定的历史意义。

——摘编自李永《敌后抗日根据地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探索》

(1)根据材料一、概述湘鄂赣革命根据地教育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简述抗战时期根据地教育出现的新现象并加以评价。
论述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文明的传承与创新]

材料 重视文明的传承与创新,是文明交流互鉴的动力之源。文明永续发展,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顺应时势,推陈出新。世界文明历史揭示了一个规律:任何一种文明都要与时偕行,不断吸纳时代精华。充分挖掘各国历史文化的时代价值,推动各国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我们就能激活文明进步的源头活水,不断创造出跨越时空、富有永恒魅力的文明成果。

——摘编自新华网 《理想合肥·举旗帜》

请围绕“传承与创新”这一主题,结合所学历史知识, 自拟标题,加以论述。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9 . 18世纪初,英国的死刑罪名从67种增加到223种,其中私闯民宅、偷窃牲畜者均会被处以死刑,从他人身上窃取财物(扒窃)并且所窃取财物的价值达到5先令及以上者也要判处死刑。这种变化(     
A.体现出公平理性的立法原则B.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C.有力地打击了违法犯罪行为D.标志英国法制社会的建立
2024-04-25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荆、荆、襄、宜四地七校”考试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卷
10 . 【全球化发展与命运共同体构建】

材料   人类是一个整体,地球是一个家园。只有让团结代替分裂,合作代替对抗,包容代替排他,各方一起努力,才能共同破解“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这一时代之问,共克时艰,共创未来。面对冷战思维、霸权主义、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上升,我们要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始终站在历史正确一边,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践行全人类共同价值。当经济全球化遭遇逆风,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面临严峻挑战,我们更需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推动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为世界和平发展增加更多稳定性和正能量,为我国发展营造良好国际环境。一个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中国,必将为全球发展提供更多机遇,为国际合作注入更强动力,为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事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摘编自新华社评论员《努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五论学习贯彻习近平主席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

(1)根据材料,概括我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我国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作出的努力。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