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632 道试题
1 . 2015年以来,欧洲经历了二战以来规模空前的难民危机及难民涌入导致的工作竞争,欧盟不得不在内部边境上重启临时管控,民众对难民的排斥情绪有增无减。这种状况被称为欧洲的“再边境化”,该现象表明欧洲(       
A.一体化进程遭遇到严重挫折B.难民问题严重威胁世界和平
C.传统治理模式面临新的挑战D.反经济全球化浪潮愈演愈烈
2024-04-10更新 | 639次组卷 | 35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朝阳区长春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4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乡品本是魏晋中正代表乡党舆论为士人评定的资格等级。一般认为,魏晋士人乡品的评定基于“先天”的家世和“后天”的德行。实际上,中正授予乡品,往往把“后天”因素融入“先天”因素考量。这一现象(     
A.导致了选举权地方化B.表明选官制度逐渐趋于理性
C.加剧了社会阶层固化D.体现出注重官员的文化素质
2024-03-19更新 | 570次组卷 | 17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第一五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下表为1870年英国颁布第二个文官制度改革法令后的文官人数变化情况。这一变化(     
年份1881189119011914192219391943
文官人数5083979241116413280900317721387400710400
A.契合了社会管理复杂化趋向B.有助于缓解青年就业问题
C.降低了政府工作效率D.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2024-02-29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四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初联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政府向外国派遣公费留学生始于1872年。1871年,曾国藩、李鸿章的《挑选幼童前赴泰西肄业章程》规定,根据回国毕业生各人所长“分别奏赏顶带官阶差事”。1899年,总理衙门提出,对毕业回华得有文凭之各类学生,由总理衙门或各省督抚考试,以“评定优劣,量材委用”,在此尚未规定授予科名。1901年,清廷要求对于学成得有优等凭照回国者,统一组织考试,并分别给子各项出身奖励。1904年,清廷学务处拟订第一份留学毕业生考试章程《奏定考验出洋毕业生章程》,并于1905年举办第一届考试。该考试将学成考试和入官考试分开,学部举办的是学成考试,只授科名(如进士出身、举人出身等),不授官职,须再通过廷试(入官考试),才能授予实官,廷试仿照旧式科举办法举行。学成考试均须先行预试(甄录试),预试平均成绩不满50分,不得参加正场考试。当时,学部针对留学生中的旁听生、插班生等现象,指出“存取巧,论其成绩,既与本科正班生有别,又非预备进入本科,似非国家遣生求学之意。”

——摘编自荆月新《清末留学生选官制度的机制创新及其局限》

材料二   清末留学生考试的部分情况

预试

正场考试

廷试

年份

参加人数

合格人数

时间

合格人数

届数

录取人数

1908

178

127

1905〜1911

1 388

4

824

1909

383

235

1910

721

560

1911

587

526

——摘编自谢青《略论清末民初留学毕业生考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留学生选官制度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留学生选官制度的特点及其影响。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亵渎国王仪式是新巴比伦王国新年活动的重要内容。届时,国王将所有象征权力的饰物交给祭司,随后祭司抽打国王面颊,推搡他来到神像前,国王向神报告一年的业绩后,祭司归还饰物。”上述材料可以(     
A.研究社会等级观念弱化B.证明王权合法性的来源
C.反映祭司拥有绝对权威D.说明国家治理程序规范
2024-02-28更新 | 145次组卷 | 16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随着两宋城市的发展,一方面城市工商业发达,市井文化日趋繁荣;另一方面延续自南北朝隋唐而来的士人城居之风使得文人士大夫居城者明显增多。由此,士庶之间、清雅文化与市俗文化之间呈现相互对立、相互渗透的关系,这构成两宋城市文化的基本格局。由于士大夫拥有核心政治资源,掌握着文化霸权的仍然是官而非商,市民阶层处在士人阶层之下,属于没有任何政治权利的臣民。 由于文化强势之最终仍有赖于政治资源,还衍生出不同行政级别的城市在文化地位上产生相应层级差别的有趣现象。两宋城市文化发展,承续并巩固了唐代以来,文化资源集中于城市所带给专制国家在文化上前所未有的控制权,并从各方面影响着村落世界。

—摘编自包伟民《两宋“城市文化”新论》

材料二   11世纪欧洲城市开始兴起,城市居民以移民和原住民为主,二者是以城市特许状为纽带确立的共同体。城市特许状是城市居民通过种种争取自治权的斗争,从封建主手中得的契约,这意味着共同体的事由全体成员做主。12世纪,由于城市管理需要,罗马法在欧洲复兴;中世纪晚期,市民阶级形成,进一步推动了城市市民政治文化的生成,孕育了现代国家的雏形。特许状是一纸契约,赋予城市居民共同享有在本城经营工商业的权利,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货币、市场意识等新的经济理念在城市诞生,现代会计、金融、公司制度等近代经济文化在中世纪城市得到初步发展。这促进了16世纪欧洲文明的凝聚成型。

——摘编自刘景华《中世纪城市与欧洲文明成型》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中国和中世纪欧洲城市文化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造成古代中国和中世纪欧洲城市文化差异的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文化多样性的理解。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欧洲中世纪的思想来源大多是《圣经》。在虔诚的基督教徒的宗教意识中,为了高尚的宗教信仰,要随时准备为正义付出自己的实践。在中世纪的人的意识中,是对上帝的和耶稣的一种信仰。这一思想的支配在一定程度上禁锢了人们对自由的向往,使得人们不能更好的认识自己,基督教成为官方的意识形态,僧侣们获得了知识教育的垄断地位

——摘编自刘畅《基督教对欧洲中世纪的历史影响研究》

材料二   清代官方社会教化特别注意宣传皇帝爱民形象。地方政府接到诏令或圣制后要书写张贴在街道的显著位置供百姓阅读。清代无论是官办还是民办学校,其目的都是为了培养忠于皇帝的儒雅之士。清代还形成讲约制度,即朝廷制定制度、地方官推动、群众参与的思想改造活动。清代地方官上任后就要参加一系列祭祀仪式,引导官员廉洁勤政爱民的风尚;记载忠孝节义人士;记载妇女的事迹以巩固伦常风化;各府州县卫举孝廉方正之人以敦厉风俗,激励人们修善。

——摘编自任志强《清代官方社会教化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欧洲中世纪基督教社会教化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官方社会教化的措施。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关于文化有如下看法

美国人类学之父博厄斯(18581942)认为:“一个社会群体,其文化的进步往往取决于它是否有机会吸取邻近社会群体的经验。社会群体之间的交流愈多样化,相互学习的机会也就愈多。文化最简单的部落基本上是那些与世隔绝较长时期、无法从临近部落的文化成就中获益的部落。”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01年指出:“文化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这种独特性是交流、革新和创作的源泉,对人类来讲就像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物平衡那样必不可少。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的共同遗产,应从当代人和子孙后代利益的角度予以肯定。”

——摘编自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

根据上述两则材料,围绕“文化与国家”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展开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英国13世纪初颁布的《大宪章》规定:“如果国王因某个事项,譬如对外战争,确实需要附庸们的经济支持,需要额外征收税赋,必须召开由教会主教、修道院院长和贵族参加的全体会议讨论决定。”这表明《大宪章》(     
A.促成英国建立起君主立宪制B.注重维护臣民的私有财产
C.强调国王权力神圣不可侵犯D.形成了“王在法下”的原则
2024-01-12更新 | 158次组卷 | 34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公主岭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10 . 基层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体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社会自郡县制以来,政权只设到县一级,社会基层长期维持“乡绅自治”。这种治理格局概括为“皇权不下县,县下惟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靠伦理,伦理造乡绅”。中国传统基层自治的存续,得益于既是社会经济单位、又是政治责任单位的家户制度和儒家意识形态的教化。随着中国步入现代社会,现代性的侵蚀导致传统基层宗族社会受到严重冲击,近代以来中国不断探索与现代性相适应的基层治理制度。

——摘编自任杰、郁建兴《中国基层社会治理中的自治、法治与德治》等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自其成立以来,通过不断实践,实现了对基层社会治理模式的彻底改造。

中国共产党基层社会治理概况表(部分)

阶段治理概况
1927—1936年开展土地革命与阶级斗争,使乡村农民获得了广泛权力,成为基层社会权力主体,苏维埃制度逐渐形成。
1937—1945年陕甘宁边区政府规定:乡(市)参议会以20至60人选举一参议员,每年改选一次;县参议会以400人到800人选举一参议员,每两年改选一次。
1946—1949年解放区政权改组为人民代表会议政权,人民代表会议制度成为一项根本政治制度被确定下来。
1949年至今全国各地城市都陆续建立、健全了居民委员会组织;村民委员会由广西走向全国。

—摘编自杨东《中国基层社会治理与参与主体的近代嬗变》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基层社会的特点,并分析其形成的基本条件。
(2)结合材料二的史实分析说明中国共产党是如何“不断探索与现代性相适应的基层治理制度”。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