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82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20世纪初,作为“小说界革命”倡导者,梁启超认为小说是一个万能之物,可以革新政治、道德、风俗,乃至可以决定国家与民族的命运。“小说界革命”口号的提出,一时间如晴空霹雳,给小说带来新的发展契机。

清末“小说界革命”部分代表作品对国家未来的畅想

小说

相关内容

梁启超《新中国未来记》(1902年)中国实施维新变法成功后成为世界强国,在五十周年庆祝大典上,西方各国诸友邦皆特派兵舰来庆贺,英国国王、皇后,日本皇帝、皇后,俄国大统领及夫人皆亲临致贺;其余列强,皆有头等钦差代一国表贺意。外宾齐集南京,好不匆忙,好不热闹
碧荷馆主人《新纪元》(1908年)故事时间设定在1999年,中国已改用立宪政体多年,有中央议院,有地方议会,政党及人民私立会社甚多。所有从前被各国租借去的地方,已一概收回,就连各国在中国的领事“早已于前六十年收回(撤回)的了”……国家每年的入息,有两千三四百兆左右。养兵费占到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各国深深忌惮中国,彼此商议、共同筹划抵制中国的发展。而中国人异常团结,各种科学也异常发达,他国难以得逞
陆士愕的《新中国》(1910年)借梦境展示立宪四十年后,街道上,马路修筑得异常宽广,两旁店铺鳞次栉比,柜台里的伙友都满脸和气,不似从前划一不二价的面孔。寻常马路中站岗的英捕、印捕(列强在租界中自辟的巡警)一个都不见,只有华捕,也都换了服式,都穿着中国警察号衣

——据王敏《“小说界革命”与民族国家意识的觉醒》等整理

阅读材料,围绕“小说‘革命’与国家命运”提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阐释。(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今日更新 | 3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江津第二中学校等多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1945年7月,英国工党政府开始推行以经济计划化为主体的“社会主义”改革政策;1951年10月,保守党政府执政后几乎完全继承和保留了工党政策;1974年,再次上台的工党政府掀起第二次国有化高潮。在这一过程中,英国(     
A.社会福利水平逐步提升B.凯恩斯主义逐渐衰退
C.计划经济体制逐步确立D.新自由主义理念盛行
昨日更新 | 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重庆市巴蜀中学高三下学期4月高考适应性月考(九)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苏联某一时期,领导人给文化界、思想界、知识界以种自由,政府放松了书报检查,在爱伦堡的小说《解冻》发表之后,出现了解冻文学和集中营文学,专门揭露苏联内部的矛盾和问题。突出的例子是20世纪60年代让索尔仁尼琴的《伊万·杰尼索维奇的一天》公开出版,此书描绘斯大林时代劳改营里人们遭受的苦难。据此可知该时期(     
A.缺乏全面科学的规划B.抛弃马克思主义指导
C.打破了计划经济体制D.改革重点放在文化界
昨日更新 | 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重庆市巴蜀中学高三下学期4月高考适应性月考(九)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从1991年10月到12月,党中央主要领导人在北京主持了11次未做公开报道的系列座谈会,集中讨论三个题目:讨论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现状;讨论世界局势的演变及其教训;讨论如何搞好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讨论这三个题目旨在(     
A.落实邓小平南方谈话的一系列重要思想
B.力图发展经济减少苏东剧变的影响
C.使中国更深层次地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
D.助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昨日更新 | 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重庆市巴蜀中学高三下学期4月高考适应性月考(九)历史试卷
5 . 明清时期,乡绅在地方扮演着官民中介角色,一定程度上起着平衡乡村治理结构、促进基层整合的作用。到19世纪中叶,“自寇乱以来,地方公事,官不能离绅士而有为”,以乡绅为中心的团练组织逐渐介入赋役、治安、书院、善堂等地方公共事务。这一时期绅权的扩展(     
A.推动了基层治理民主化B.消除了基层治理的自治性
C.加深了清朝的统治危机D.打破了传统里甲职役体系
昨日更新 | 9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重庆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选择性考试二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佛教刚入中国时,被儒家批判为“无君无父”。但元代重编的《敕修百丈清规》第一页就写着“大智寿圣禅寺主持臣僧德辉奉敕重修”,用了“臣僧”二字,而且将称颂祷拜君主的《报恩章》置于供养佛祖的《报本章》之前,代表着出家人彻底摆脱了不拜俗的戒条。这表明元朝时期(     
A.佛教伦理中国化B.佛教成为国教C.佛教完成世俗化D.佛教儒学合一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祖国—母亲”通过“拟血缘关系”映射了个体与国家间的关系,是民族国家建构和爱国主义教育中最为常见的话语象征。下表为中外各国关于“祖国—母亲”的经典表达。

古希腊著名演说家伊苏克拉底
(前436—前338
我们在这片乐土出生,能够让至亲具名写信给我们的城市。只有我们雅典人有权利称我们的城市为奶妈、祖国和母亲。
1793年出版的
《法兰西共和教义问答》
儿子的灵魂安慰道:“母亲,不要哭泣,你的儿子为祖国而死。”祖国化身为母亲高呼:“我是共和国母亲,你的热血将为我赢来自由,也将抚慰我的伤痛。”
1941年苏联画家托依泽创作
《祖国母亲在召唤》
宣传画上的“母亲”神情严峻,目光坚定,充满激情,她正在号召她的儿女拿起武器,打败侵略者。
1925年闻一多
《七子之歌》
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名姓?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
……叫我一声“澳门”!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1935年方志敏
《可爱的中国》
中国是生育我们的母亲……我们的母亲太可怜了,一个天生的丽人,现在却变成叫化的婆子!
1959年巴金
《我们伟大的祖国》
国家变了!社会变了!人也变了!这十年来我们创造了多少移山倒海的奇迹!……做儿女的并没有辜负这位返老还童的母亲,我们伟大的祖国也为了儿女们的幸福一直不停地向前飞奔。
1984年歌曲
《我和我的祖国》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我最亲爱的祖国,我永远紧依着你的心窝,你用你那母亲的脉搏,和我诉说。

——据潘祥辉《“祖国母亲”:一种政治隐喻的传播及溯源》等整理

阅读材料,从中提取相关信息,拟定一个观点并加以阐释。(要求:观点正确,持论有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024·江苏·一模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董仲舒《春秋决狱》记载,一民妇(甲)的丈夫溺水而亡,甲的母亲私自做主,将甲另嫁他人。有人认为“夫死未葬,法无许嫁,以私为人妻,当弃市(死刑)。”但是,官员考虑到甲的动机,最终判决甲罪不至死。这一判决(     
A.体现了礼法之间的调和B.强调程序正义与公平
C.标志着中华法系的确立D.以尊卑为量刑的原则
7日内更新 | 239次组卷 | 4卷引用:历史(重庆卷)- 学易金卷:2024年高考第三次模拟考试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光绪年间,时值上海口岸开放五十周年,上海各租界洋人华人隆重庆祝,悬灯结彩,沿街游行,十分热闹,上海《点石斋画报》以赛灯为题连续刊出九幅图画报道这次庆祝活动,下图为其中一幅。据图可知当时的上海(     

                                           赛灯申庆
A.经典民俗平添时代内涵B.在华洋人重视租界建设
C.口岸开放带来经济繁荣D.近代传媒发展领先全国
7日内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重庆市第八中学校高三下学期强化训练(一)历史试题
10 . 据《史记》记载:公元前109年,滇王尝羌归附汉朝,汉武帝在其属地置益州郡,“赐滇王王印,复长其民”。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考古工作者在昆明地区发现了汉代金质“滇王之印”以及“滇国相印”“滇池长印”等官印封泥。这说明(     
A.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体制B.汉代是西南地区推行郡县之始
C.汉朝对古滇国管理实行双轨制D.考古成果纠正了文献记载的错误
7日内更新 | 136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重庆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选择性考试二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