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华盛顿会议之后,结束了日本借一战之机短期独霸中国的状况,又回到列强共同控制中国的局面,欧美列强可以不管中国的利益,但显然不能容忍日本向他们挑战。但第一次世界大战重绘了世界政治版图,列强间的实力对比发生了新的变化。一个新的国际政治格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形成了,这一期间的中法关系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的。面对这样的形势,法国在口头上承认中国作为一个主权国家要求废除列强在华特权的愿望是正当的,在行动上也迫于压力做一些小小的让步,但在更多的方面,对于中国要求收回的在华利益,想尽办法拖延,如广州湾租借地。同时,又千方百计利用不平等条约,费尽心计寻求扩大自己的利益。有时甚至不顾自己大国形象,不惜采取威胁、恫吓等无赖手段。而在更多的时候,法国的让步和攫取新的利益是交错在一起进行的。

——摘编自张雪永《大革命时期的中法关系研究》

材料二   早在1949年初,法国准备承认即将诞生的新中国,希望通过和中国共产党建立关系阻止中国支持越南抗法民族解放斗争。而中共将支持民族解放运动作为自己责无旁贷的国际主义义务,在援助越南革命的问题上态度坚定,中法建交的构想也就无疾而终。朝鲜战争爆发以后,法国追随美国谴责中国“侵略”朝鲜。60年代中期,世界格局发生重大变化。与中国改善关系,是戴高乐奉行独立外交的一个重要表现,与中国合作使戴高乐在和两个超级大国打交道时,手中多了一些筹码。1964年,中国和法国发表建交联合公报,西方媒体将之称为“外交爆”。周恩来指出:“中法建交是国际事务中的一件大事,是在西方打断一个链条,其影响会越来越深远。”

——摘编自翟强《从隔阂到建交:一九四九年至一九六四年的中法关系》

材料三   习近平总书记在同法国总统马克龙通话时指出:“2024年,我们将迎来两国建交60周年。双方要传好历史的接力棒,坚守建交初心、赓续传统友谊,推动中法关系迈上新台阶。”中法建交为不同历史背景、文化传统、政治制度的国家间交流合作树立了典范,60年来中法关系的探索与实践塑造了“中法精神”

——摘编自卢沙野《忆六十载辉煌启新时代征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一战后法国对华政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简析1949~1964年法国对华政策变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分析中法两国建交的影响,并简要谈谈你对“中法精神”内涵的理解。
2024-04-30更新 | 158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适应性月考(九)文综试题-高中历史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20181113日,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改革办、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联合举办“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大型展览设置了6个主题展区,第一展区为伟大的变革,第二展区为壮美篇章,第三展区为关键抉择,第四展区为历史巨变,第五展区为大国气象,第六展区为面向未来。每个展区由多个单元构成。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现代史知识,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核心,紧扣“改革开放40年光辉历程”的主线,设计一个展区。展区必须包括:展示主题鲜明,内容系统全面;阐述史实准确;布展方式多样;能多角度、全景式地描绘一幅改革开放40年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要求:主题向上,内容全面,阐述清晰,设计新颖)
2021-12-11更新 | 135次组卷 | 3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云南师大附中2022届高三上学期适应性月考(六)文综历史试题
3 . 以民主取代专制是人类社会政治文明发展的趋势。民主政治的发展经历了思想变革---政治变革---法律完善的过程。在近代历史上,无论是欧洲,还是东方的中国都在发生着变革。
请阅读以下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人们参加社会的理由在于保护他们的财产,他们选择一个立法机关并赋予其权力的目的,是希望由此可以制定法律,树立准则,以保卫一切社会成员的财产。……当立法者们图谋夺取和破坏人民的财产或贬低他们的地位使其处于专断权力下的奴役状态时,立法者们就使自己与人民处于战争状态,人民因此就无须再予服从,而只能寻求上帝给予人们的抵抗强暴的共同庇护。
-----英国约翰.洛克《政府论》
材料二 人由于社会契约而失去的是他的自然的自由和他试图取得和成功取得的每一件事物的无限制的权利;而他得到的是公民自由和他所有财产的所有权……君权只不过是全体意志的执行,永远不能转让,而君王只不过是一个集体的人,他除了他自己之外,谁也代替不了……在国家里没有什么基本上不能废除,社会契约本身也不例外,因为假如所有公民一致同意破坏契约,无疑地这将是合法的破坏。
-----法国卢梭《社会契约论》
(1)材料一、二体现了哪些比较进步的思想原则?在当时最主要的政治意义是什么?
(2)近代,英国、美国建立起了怎样的资产阶级民主政体?“写进法律文献的民主”中,最具代表性、最有影响的法律文献是哪些?
材料三 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众生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这三样有一样做不到,也不是我们的本意。达到了这三样目的之后,我们中国将成为至为完美的国家。
-----孙中山在《民报》创刊周年纪念会上的演说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当时要建立的“至为完美的国家”是什么样的国家?根据材料及中国国情分析,按孙中山的主张能否建立起“至为完美的国家”?为什么?
2016-11-18更新 | 395次组卷 | 1卷引用:2011-2012学年云南省玉溪一中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表是云南省部分文物单位。

重要历史事件和机构旧址陆军讲武堂旧址
蒙自中共云南第一次代表大会会址
滇西抗战松山战役遗址
畹町桥遗址(滇缅公路起点标志)
李公朴、闻一多殉难处遗址
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纪念设施云南师范大学“一二·一”纪念馆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
寻甸县红军长征柯渡纪念馆
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公园
怒江“驼峰航线”纪念馆
云南解放纪念馆
昭通市扎西会议纪念馆
名人故居朱德旧居、聂耳故居、罗炳辉故居
围绕“中国民主革命”,从中任选一处文物单位,结合所学知识,举出与该文物单位所蕴含历史信息密切相关的重要史实,并加以阐释。(要求:①写出所选文物单位和与其对应的史实;②阐释须包含所举史实的历史依据以及对该史实的评价;③紧扣主题,持论有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2024-04-10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云南省高三下学期3+3+3高考备考诊断性联考(二)文综试题-高中历史
5 . 下图是一张纪念照,留影者在照片背后写道:“壬子秋八月,将欲剪发,故用大镜照后影,以留纪念。八月初三日即新历九月十三日拍于劝业场楼上之丽芙照像馆。”从留影者的做法和心境,可以发现(     

A.变革与传统的复杂联系B.革命与改良的艰难取舍
C.潮流与逆流的反复斗争D.先进与落后的激烈碰撞
6 . 圣彼得堡是俄罗斯第二大城市,1914年,因为圣彼得堡的“堡”字是源自德语发音,当局决定把城市改名叫彼得格勒。列宁逝世后,为了纪念列宁,城市改名为列宁格勒。1991年9月6日,俄罗斯联邦最高苏维埃颁布法令宣布列宁格勒恢复圣彼得堡旧名。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改名为彼得格勒折射出苏德紧张
B.改名为列宁格勒体现苏联经济的发展
C.圣彼得堡是理解俄罗斯的桥梁
D.恢复为圣彼得堡表明苏联时代的结束
2022-03-17更新 | 359次组卷 | 2卷引用:云南市昆明市第十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7 . 1954年赫鲁晓夫访华,他在旅顺大连参观时要求修建5个纪念物,其中有2个是用以纪念日俄战争期间的俄国将领,中国政府理所当然地加以拒绝。这反映出当时
A.中苏关系逐步走向恶化B.中国外交坚持独立自主原则
C.两国对日方针有所分歧D.两国奉行“求同存异”方针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古罗马时期,西塞罗通过《论法律》《论责任》等著作赞颂为国捐躯的英雄和民众,奥古斯都兴建了神庙(供奉战神、凯撒大帝等)罗马广场及凯旋门等纪念场所。这些做法
A.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B.促进了国家立法的完备
C.增强了罗马民族凝聚力D.完善了帝国的公共设施
9 .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多次在北京举办辛亥革命纪念活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961年第一次举行大规模辛亥革命纪念的会议,会议指出: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我国二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使人们在精神上获得了空前的大解放,为以后革命的发展开辟了道路。这是一个伟大的胜利。

1981年第二次举行大规模辛亥革命纪念会议,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参加过辛亥革命和在孙中山先生身边工作过的人士、华侨和港澳同胞、外国友人等出席会议。会议特别指出,对于孙中山先生的崇敬和怀念,至今仍然是把中国大陆和台湾联系在一起的强大的精神纽带。

1991年第三次举行大规模辛亥革命纪念会议,会议指出:在中华民族振兴和中国社会发展的进程中,辛亥革命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实现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是全国人民包括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的共同愿望,也是孙中山先生的遗愿。

——摘自张海鹏《50年来中国大陆对辛亥革命的纪念与评价》

2011年第四次举行大规模辛亥革命纪念活动。胡锦涛发表重要讲话说,100年前,以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发动了震惊世界的辛亥革命,开启了中国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

2021年第五次举行大规模辛亥革命纪念活动。习近平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今年是辛亥革命110周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中国人民正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在这个重要时刻,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缅怀孙中山先生等革命先驱的历史功勋,就是要学习和弘扬他们为振兴中华而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激励和团结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共同奋斗。

——摘编自新华网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知识和当今现实意义,谈谈你对国家纪念辛亥革命的理解。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10 . 1904年,在浙江埭溪镇发蒙学堂总教习蔡绿农为其妹妹举办的放足纪念会上,众人合唱《放脚乐》歌:“放脚乐,乐如何?请君听我放脚歌。棉花塞脚缝。走路要平过。……夜间赤脚睡,血脉好调和。放了一只脚,就勿怕风波。”这反映出当时
A.民间的养生风气日渐浓厚B.妇女地位获得较大提高
C.社会环境趋于宽松自由D.教育近代化推动习俗变迁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