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31 道试题
20-21高三上·全国·阶段练习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1 . 辛亥革命时期,我国出现了以学堂乐歌为主要形态的新音乐,代表作有《何日醒》《黄河》《出征军人》《光复纪念》等,供学生集体咏唱。新音乐的出现
A.使中国音乐教育得到了普及B.奠定了辛亥革命的群众基础
C.表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D.利于激发国人救亡图存意识
2021-04-20更新 | 9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2021学年学科网大联考高三11月历史试题(新课标Ⅰ卷)
2 . 迁移是人类活动的重要特征之一,也创造了人类的文明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早期希腊的历史就是一部迁徙和移民史。移居海外的古希腊人出于防卫的需要,通常是筑城而居形成“polis”。在此过程中,polis不断分裂扩张,第一代殖民城市成为母邦,以其为基础,再形成无数子邦。对古希腊人来说,polis不仅是一个生活共同体,而且也是实现人类自我完美的道德共同体。

——摘编自吾淳《古希腊文明“突破”的初始因素及主要方向》

材料二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后的三个多世纪,移民新大陆的欧洲人还不到300万人,从拿破仑战争到大萧条,大约有3200万欧洲人来到美国。近代早期,到达新大陆的非洲黑奴数量比欧洲移民的总数多了三倍,后者中有一半以上也是受某种形式的逼迫:军事征召、契约奴、罪犯。就移民运动本身而言,其进程更像是贸易而不是移民。……不过到十九世纪五十年代以后,奴隶贸易实际上已经结束了,来自亚洲的移民虽然给人以苦力形象,但也大都是自由移民。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持续性的人口大爆炸首先发生在欧洲,财富的高增长和分布的不均衡对历史上第一次远距离人口大迁移提供了持续的刺激。

——摘编自【美】摩亚《美国加拿大拉丁美洲的移民文化和社会经济发展》

材料三   “德国政府过分强调军国主义精神,这与我(指爱因斯坦)是格格不入的,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就是如此。(1895年)在我的请求下,父亲采取措施,使我放弃了德国国籍。”

——赵中立、许良英《纪念爱因斯坦译文集》

“只要我(指爱因斯坦)还能有所选择,我就只想生活在这样的国家里,这个国家里所实行的是:公民自由、宽容、以及法律面前公民一律平等,……这些条件目前在德国都不存在。”

——1933年《不回德国的声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polis”的含义,并列举“polis”的特征。
(2)根据材料二,概括19世纪中叶以后美洲移民的新变化。并结合所学,分析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
(3)爱因斯坦是一位世界公民,他于1895年、1933年两度放弃德国国籍。依据材料三,概括爱因斯坦两次离开德国的相同原因,并列举两次世界大战时期的两个史实说明爱因斯坦作为一位世界公民的社会责任感。
2021-09-18更新 | 142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嘉兴市2022届高三9月基础测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孙中山最终安葬于南京紫金山,而不是广东或别的地方,这一选择包含了丰富的信息。对于孙中山来说,辛亥革命具有无比重要的意义,既是毕生事业的巅峰,也是一生最大的遗憾和未竟期望的寄托。建成后的中山陵高度超过南京历代所有陵墓,比紫金山南麓的明孝陵还高90多米。中山陵的空间布局呈钟形,体现警钟长鸣、唤醒国人的政治寓意。墓后第一层为水泥步道,第二层植有广玉兰等,为游人休憩之所。与古代帝王陵寝锁闭于高墙密林之中不同,国民党人将中山陵设计成一个开放的纪念空间,也将负载整个国家的记忆和认同。中山陵的衬饰文字充分利用了民族文化心理,尤其孙中山手书的“天下为公”等遗训文字,无不提示着墓主的身份地位和期望,昭示着后来者的责任和义务之所在,即建造一个渊源有自而又适应世界大势的现代国家。

——摘编自李恭忠《中山陵——一个现代政治符号的诞生》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山陵选址于南京紫金山的深意。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山陵体现的历史价值。
2021-06-02更新 | 172次组卷 | 3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2021届高三四模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20 年 5 月 1 日,《新青年》出版了“劳动节纪念号”,发表蔡元培“劳工神圣”的题词、 孙中山“天下为公”的题词和陈独秀的《上海厚生纱厂湖南女工问题》等文章。 同时刊登了《俄罗斯苏维埃联邦共和国劳动法典》。上海、北京、广州、长沙、汕头、天津等地都举行了纪念“五一”节活动。上海工人发表了《五一宣言》,宣言抗议军阀和帝国主义的压迫。1922 年“五一”节,中国共产党在广州召开了中国第一次劳动大会。通过了“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的口号;通过了八小时工作制和罢工援助案。此后,每年“五一”     节,中国共产党或其领导的解放区都会举行一定形式的纪念活动。

——摘编自倪天祚《五一节庆祝活动在中国》等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于 1949 年 12 月将 5 月 1 日定为法定的劳动节,全国放假一日。此后,每年“五一”节期间,北京和全国各地都举行群众性的集会游行活动。各种游艺场所、公园、礼堂在“五一”节免费开放,并举办各种文体娱乐活动。此外,还对有突出贡献的劳动者进行表彰。《人民日报》等媒体也集中宣传劳动模范事迹,报道各地开展生产竞赛、技能竞赛等活动。

——摘编自王云红《中国的五一:劳动节的由来与发展》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 20年代初期,中国“五一”节纪念活动的特点,并简析“五一”节纪念活动在中国兴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举行“五一”节庆祝活动的意义。
2021-05-24更新 | 213次组卷 | 4卷引用: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2021届高三5月仿真题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井冈山斗争是在极其艰难的环境下开展的,也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遭受重大挫折下的一次奋起,可以说,井冈山斗争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次检验,也是对中国共产党人所坚持的理论和信仰的一次检验。因为在井冈山斗争时期,很多人对中国革命的前途感到迷茫,甚至感到绝望。有些意志不坚定者开了小差,逃离了革命队伍。有些人提出了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疑问,看不到星星之火的伟大意义和价值。

——摘编自左乐平 王仕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起点和理论开辟——纪念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九十周年》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当时毛泽东发表了哪些文章来回答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存在的问题?概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的历史意义。

材料二   进入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和世界都发生了大的变化。世界许多国家高速发展起来,特别是中国周边一些国家和地区发展的速度惊人,有亚洲四小龙之称。1978年一年之中,邓小平连续4次出访。邓小平已经在酝酿着一个大胆的方案:办特区。他经过反复的思考认为,最好是在靠近香港等发达地区的地方,划出一块地方,办成特区。很快,中发[197950号文件正式出台,在广东深圳筹办特区的事情最终敲定。

——摘编自霞飞《创办经济特区的台前幕后》

材料三   在社会主义中国创办经济特区本身就是个新生事物。邓小平反复强调:经济特区还是个试验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借助政府给予的优惠政策和经济活动自主权,经济特区率先实现经济起飞。从某种意义上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等5大经济特区,为当时中国经济发展急需解决的全局性问题——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探索、由内向型经济向外向型经济转型贡献了经验。

——摘编自侯名芬《我国创办经济特区的历史进程与当代价值新论——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等


(2)依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创办经济特区的历史背景及历史意义。
2021-05-15更新 | 140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南开区2021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6 . 英镑地位的兴衰

材料一   为了纪念工业革命的成就,英格兰银行将蒸汽机的发明者詹姆斯·瓦特以及帮助他完成商业化的企业家马修·博尔顿的头像,印制在最新版的50英镑面值的纸币上。正是他们合作下的蒸汽动力,推动着英镑走向世界。1860-1914年,全球贸易的60%以英镑标价和结算。1913年末,在全球的外汇储备中,超过50%是英镑。英镑成为第一个贴着一国标签却又可以在世界上流通的主权货币。

——摘编自央视纪录片《货币》

材料二   19317月开始,英镑兑换黄金达到了高潮,而外贸赤字也迫使英国不得不向外支付更多的黄金。黄金储备的锐减反过来又动摇了人们对英镑的信心。19319月,英国宣布放弃金本位,不再按固定价格兑换黄金,并且禁止黄金出口。

——摘编自曹家和《大萧条:起因何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初英镑的世界地位及其形成原因。
(2)1931年9月,英国宣布放弃金本位。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这一历史现象的影响进行合理解释。
2021-05-21更新 | 189次组卷 | 4卷引用:湖北省武汉市2021届高三5月供题历史试题
7 . 在菲律宾马克坦岛有这样一块双面纪念碑,碑文的一面来歌颂菲律宾最早的反殖民统治的民族英雄——于1521年杀死麦哲伦的酋长拉普拉普,另一面来纪念当时的入侵者——世界上最早进行环球航行的航海家麦哲伦。这说明
A.历史是非清晰可辨B.角度不同结论迥异
C.人物评价看其主流D.观念冲突可以弥合
2021-05-20更新 | 929次组卷 | 5卷引用:辽宁省葫芦岛市2021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8 . 我国著名地质学家刘兴诗先生曾说:“只有用脚步去丈量过土地,才是真正了解它的深意。”观察如图,标识地点与事件相符的是:

①地是中俄缔结条约收复的伊犁
②地是明朝长城的西起点嘉峪关
③是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地
④地有纪念长征结束的“会师楼”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②④
2021-05-12更新 | 242次组卷 | 4卷引用: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2021届高三5月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菲律宾马克坦岛北岸有一座奇特的纪念亭,亭中耸立着一块石座铜碑,一面的碑文是纪念菲律宾的一位勇士,因为他杀死了殖民头子麦哲伦。另一面是纪念麦哲伦,因为他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对于新航路的开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使东西方贸易开始摆脱奥斯曼土耳其的控制
B.摧毁了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传统文明
C.西班牙航海家哥伦布开启了美洲的“新历史”
D.为中国必然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创造条件
2021-05-18更新 | 593次组卷 | 6卷引用: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县、长岭县、乾安县2021届高三5月联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侯绍裘是上海松江第一位共产党员,1918-1920年求学于上海南洋公学,1923年秋入党,1927年牺牲于南京。

材料一   这个暑假(1919年),实在是我一个很可纪念的时期,因为我的思想,在这时期内起了一个急激的变化。

暑假以前,我正看饮冰室丛书(梁启超文集)。到了这个署期内,我方才开始看《新青年》,一看之后爱不释手。《新青年》所给予我的影响,最重要者有二端∶一是文学观念;二是对旧道德、旧礼教的见解。看了《新青年》,方才明白了文学的真义。对干白话文五体投地的佩服。至于道德观念方面,以前虽不十分崇拜孔子和后世儒家的伦理,欲赖以改良世道人心,及知看了《新青年》,方知二者不可得兼。罢课中的社会主义的思潮,使我想舍弃学生界的政客式的运动,而从事于社会革命的运动。我那时对于社会主义只有一些很模糊的观念,以为是一种富于破坏精神的、反抗一切特权阶级的革命罢了。至于其他的派别,更其弄不明白,同时还觉得商界中人也不足与有为;惟有劳工阶级在我那时的心目中,是诚恳笃实。可与共事的。干是便想投入工厂,藉以实行宣传社会主义的素愿。

——改编自《我的参与学生运动的回顾》

材料二   我们第一须先确立我们的人生观,要使我们的人生观是社会的而非个人的,要认定一个人不是为一己而生,是为社会为人类而生,以最大多数之最大幸福为人生的最终目的的最大责任,而以尽此责任为乐。当社会的自由与个人自由相冲突时,我宁可牺牲我一己的自由而为社会的自由着想。

——改编自《我们该做怎样的青年》


(1)根据材料一,指出侯绍裘"这个暑假"思想转变的原因。
(2)依据材料,归纳侯绍裘思想转变的表现。
(3)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侯绍裘思想的转变?
2021-05-04更新 | 84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松江区2021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等级考)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