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202 道试题
1 . 近代中国第一代外交官郭嵩焘等多是传统科举出身,不谙外语,了解西方有限;第二代外交官陆征祥等基本出身于同文馆、广方言馆等,外语能力尚可,相对了解西方;第三代外交官顾维钧等基本都有海外留学经历,外语娴熟,非常了解西方。这种演变(       
A.受益于民主革命思想的深化B.促成近代中外关系的平等
C.体现中国外交的近代化趋向D.适应晚清政治体制的变革
今日更新 | 405次组卷 | 3卷引用:2024年湖北高考历史真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5—1947年上海工业分行业资本占比情况

1947年,上海有工厂7738家、工人367433人,分别占全国12个主要城市工厂、工人总数的60%、61%。上海解放前夕,外国资本控制了全市90%以上的电力供应,73%的自来水供应,97%的煤气供应,100%的电话和电车经营。官僚资本企业拥有的炼钢炉占全市总数的85.7%,钢产量占89.3%;拥有的纱锭和布机分别占全市总数的38.5%和59.2%

——摘编自严中平等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等

材料二   1949—1957年上海轻、重工业产值和占比变化情况

新中国成立初期,上海的工业品绝大部分供应全国,不少工厂为国家重点建设的156个项目生产配套设备。1953—1957年,上海共有272家轻纺类工厂内迁。整个五十年代,上海支援各地的机器设备计有6000多台。1956年,上海进行了第一次工业大改组,全市2万多个工厂分行业成立了83个行政性专业工业公司

——摘编自《上海统计年鉴》等

提取材料信息,以“上海·缩影”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3 .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中,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办了4500余种报刊。这些报刊的命名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特征,使用了不同的关键词。在“红旗”“红色”“工人”“青年”等成为报刊命名高频用词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       
A.确定了民主革命纲领B.形成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C.制定了全面抗战路线D.提出工作重心向城市转移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建立起一些原来没有的工业制造部门,如汽车、重型机器、新式车床等。此后机械制造业获得长足发展,形成东北、西南、西北、中南等各具特色的制造基地。装备制造业作为中国最大的制造业部门,在改革开放中走在前列,重大装备研制开发能力大幅提高,国际竞争力快速提升。

——摘编自当代中国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等

材料二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装备制造业发展。机械工业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全力推进行业转型升级,十年间创新成果丰硕,机械产品自给率超过85%,国产华龙一号”“国和一号三代核电机组等成套装备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同时,在国家产业政策引导下,机械工业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转型升级步伐加快。中国装备制造业稳居世界第一。

——摘编自徐念沙《十年辉煌挺起装备制造的脊梁》等

(1)根据材料,概述新中国成立以来装备制造业的发展。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时代推动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7日内更新 | 812次组卷 | 3卷引用:2024年高考新课标卷历史真题
5 . 下图为20世纪50年代后期和80年代前期英国四类商品进口额在进口总值中的占比示意图。导致占比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英国经济竞争力下降B.环境保护主义的兴起
C.欧洲产业结构的调整D.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数学历史悠久,周代“六艺”中就有“数”的内容,历代天象观测、历法编定等均须依靠数学知识。汉代的《九章算术》通过具体问题的应用运算,在分数、开方、线性方程组、勾股等多方面领先世界。魏晋的刘徽、南朝的祖冲之及其子祖暄,都是世界级数学家。隋唐置算学,与太学并立,将前代的十部数学专著作为讲习内容。宋元时出现了以秦九韶、朱世杰等为代表的杰出数学家,明清时期,官方数学教育衰落,西学传入,中国传统数学受到冲击。

——摘编自(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等

材料二   洋务运动时期,奕䜣等人认为西方科学技术“无一不自天文算学中来”,清廷遂于京师同文馆增设天文算学馆。清末兴办新式学堂,在各级学堂开设数学课程。20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中小学数学教学水平已“与欧美日本并驾齐驱”,大学纷纷成立数学系。抗战时期的西南联合大学拥有一批年轻的著名数学教授,如华罗庚、陈省身等。1940年中国共产党在延安设立自然科学院,开设微积分、微分方程等数学课程,培养专门人才。新中国成立后,科学技术的作用愈益突出,中国科学院设立数理化学部,推动了科学事业的发展。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数学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近代以来数学受到重视的历史背景。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中国数学发展的历史启示。
7日内更新 | 26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高考全国甲卷历史真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7 . 在某些意义上,空想社会主义者是启蒙思想家的继承者,因为他们都相信犯罪和贪婪是罪恶环境的产物,也相信社会将趋于完美。但相比之下,空想社会主义者更为“激进”,这是因为他们把关注的重心转向了(       
A.经济规律B.理想社会C.社会正义D.阶级斗争
7日内更新 | 34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山东高考历史真题
8 . [物质与文明]

文明通过不断吸收、创造新物品而获得成长,即使最普通的一件物品,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也可能成为改变世界的关键。有学者指出,物品与文明的关系有以下几种类型:

类型

含义

事例

一件物品的普遍传播,影响众多人的生活美洲大陆的土豆、辣椒等作物传入欧亚大陆,引发生活方式改变

一批新物品应社会变革而生地铁等公共交通工具适应了工业化时代城市扩张的需要

关键物品的出现催生出全新的物品体系内燃机、电子计算机等关键物品诞生,辐射出以其为中心的一个个新物品体系
在上述三种类型中任选其一,结合所学知识,自拟论题,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2024-06-15更新 | 260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年湖北高考历史真题
9 . 用历史的慧眼,观世界格局之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第一帝国开拓了广阔的市场,攫取了大量的财富和利润,但在美国革命中解体了,这是对英国殖民体系的重大打击。恰在此时,工业革命在英国已开始起步。工业革命的几十年间,既是英国确立全球经济霸权的时期,同时也是英国在自由主义指导下重建帝国的时期。这一时期帝国重建的主旨之一,是将自由贸易强加于世界,从而保证英国对世界贸易的控制。为实现这一目标,“炮舰外交”必不可少。

1815年,英国第二帝国出现了,殖民地数量也随之增加。19世纪中叶前后,英国稳居世界头号工业强国。与此同时,由于“光荣革命”的遗产渐次落伍,英国人以和平、渐进的方式变革了自己的政治制度。但英国在它最强盛的时候就隐藏着严重的问题,1870年后就开始从绝对领先的地位上跌落下来。

——摘编自齐世荣等《15世纪以来世界九强兴衰史(上卷)》

材料二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首次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性军事冲突,也深刻地改变了世界格局。……19191月,一战战胜国召开了巴黎和会,建立起世界新秩序——凡尔赛体系。这个体系为了维护主要战胜国的利益,对战败国领土及其殖民地进行再分割,尤其是对德国进行了严厉的惩罚。法国陆军元帅福煦在听到和约内容后就作出了神奇的预言:“这不是和平,这是20年休战。”结果不到20年,凡尔赛体系就在大萧条和纳粹党崛起的轮番冲击下摇摇欲坠,最终在德国闪击波兰的战斗中土崩瓦解。

——摘自范主《时间的战争:五百年钟表博弈史》

材料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彻底改变了近代以来形成的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20世纪后半期的世界大部分时间在美苏两极格局下度过。现行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主要是在二战后美国主导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制度基础上建立的。而后尽管布雷顿森林体系难以为继并最终瓦解,但三大制度支柱依旧留存下来,关贸总协定后来发展为世界贸易组织,与其他两大国际经济制度一起为当今世界经济正常运行提供基本的制度规范与保障。

随着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快速崛起而传统发达国家经济地位相对衰落,当前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以及既有的全球经济治理制度安排已难以适应这一结构性转变,改革在所难免。面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政府提出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向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摘编自左凤荣等《世界百年大变局》

(1)根据材料已,概括19世纪中叶前后英国成为“世界头号工业强国”的主要原因,结合所学,列举19世纪50年代英国维护其“绝对领先的地位”的重要事件。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世界格局”划时代的改变,简析导致凡尔赛体系仅20年就“土崩瓦解”的主要因素。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写出现行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三大制度支柱”。综合材料一二三,分析“共同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的合理性。
2024-01-24更新 | 1136次组卷 | 6卷引用:浙江省2024年1月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1年春,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等部门根据三年准备,十年计划经济建设的部署,着手试编第一个五年计划。在苏联政府的帮助下,采取边制定、边执行的办法,经过多次修改,1955年,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原则通过,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正式审议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计划中规定优先发展重工业和相应地发展农业、轻工业;轻、重工业的投资比例为17.3;大中型工业建设项目的53%分布在内地,222个项目分布在东北和沿海城市,合理地利用原有工业基础。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历史》等

材料二   1996年,经中共中央建议,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纲要提出指导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方针,更多关注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和战略布局、改革开放的主要任务和部署、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和基本政策等宏观经济问题;纲要要求,到2000年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基本消除贫困现象,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到20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过十五年的努力,使中国的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再上一个大的台阶,为下个世纪中叶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基本实现现代化,开创新的局面。

——摘编自《中国改革开放30年》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内容,简要归纳“一五”计划制定的历史背景及其意义。
(2)比较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内容,指出两个有关五年计划的文件在主要内容上的不同,并略述从中得到的启示。
2024-01-02更新 | 1185次组卷 | 7卷引用:2023年高考天津历史真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