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41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下图所示为位于中国的世界遗产数量统计(1987~2010年)。这组数据的变化趋势反映出(       

A.中国的文化遗产门类较齐全B.世界遗产的空间分布不均衡
C.中国人的文化素养普遍提高D.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不断增强
2023-03-20更新 | 542次组卷 | 6卷引用:第15课文化遗产:全人类共同的财富(分层作业)-【上好课】高二历史同步备课系列(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2 . 1978年5月至6月期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谷牧率团访问西欧,与之会谈的都是总统或总理级的人物,还接受了比利时国王、丹麦女王的会见。丹麦代首相在机场送行时还叮嘱他们说,在发展经济合作上不要只记得大国,也要记得照顾一下小国。这表明当时(     
A.西欧国家存在经济“滞胀”现象B.资本主义阵营出现分裂的趋势
C.中美建交推动了中欧关系改善D.中国的大国地位得到西方认可
3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二十世纪,人类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战后,各大国的首脑都对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提出了不同的见解,并提出过相应的理论。但是,谁都没有也不可能注意战败国、小国、弱国和穷国的利益,他们所奉行的都是代表不同国家利益的由大国划分势力范围、主宰世界的国际关系理论。这是殖民主义政策的继续,也是小国、弱国没有取得独立、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处于附庸从属地位的必然反映。但随着世界局势的发展,又会对原有秩序提出强有力的挑战和冲击。

——摘编自李捷《世界多极化趋势与毛泽东的三个世界划分理论》


依据材料并结合世界现代史相关史实,自选角度,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023-03-10更新 | 273次组卷 | 4卷引用:纲要下第17课-实战高考2024年一轮复习全考点突破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下表是从北魏到金朝对“中国”概念认知的变化。这反映出(   
北魏推出“脱夷统华”理论。
后唐、后晋、后汉沙陀人以“政治正统”观念进行正统建构。
契丹人提出“北极之下为中国”“大辽中国”的说法。
金朝宣称“我本中国”。
A.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B.古代大一统思想的发展演进
C.民族交融促进了国家的统一D.统一多民族国家疆域的扩大
5 . 一个国家的都城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的所在地,它不仅是全国的政治中心,在多数情况下,又是这个国家的经济、交通和文化中心。可以说,都城是一定时期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水平的标志。

材料一   雄安新区作为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集中承载地,与北京城市副中心一道,形成了北京新的两翼。2022920日上午,国家发改委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区域协调发展情况。国家发展改革委地区司副司长曾元猛介绍,从2021年起以在京部委所属高校、医院和类企总部为重点,分期分批推动相关非首都功能向雄安新区疏解。

材料二   中国历史上主要王朝的都城变迁

王朝都城都城所在的区域和城市
夏朝阳城河南登封
商朝毫一般河南郑州一河南安阳
西周镐京陕西西安
东周洛邑河南洛阳
秦朝咸阳陕西咸阳
西汉长安陕西西安
东汉洛阳河南洛阳
吴国、东晋南朝建康江苏南京
隋唐长安陕西西安
北宋东京河南开封
西夏兴庆宁夏银川
金朝会宁一燕京黑龙江阿城—北京
元朝大都北京
明朝南京一北京江苏南京—北京
清朝北京北京


(1)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中国古代都城建设与迁移的趋势特点。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中国古代都城迁移建设的原因及作用。
2022-10-07更新 | 203次组卷 | 5卷引用:第10课古代村落、集镇和城市-【帮课堂】2022-2023学年高二历史同步精品讲义(选择性必修2)
6 . 【走向整体的世界】

材料一   1614~1619年荷兰与东南亚贸易简况

161416151616161716181619
返荷船只(艘)255485
货物(盾)43352651167256606457300713055441074047

——摘编自赵文红《17世纪初期荷兰在东南亚的贸易成就》

材料二   整个世界在15世纪末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一系列从西班牙和葡萄牙起航的、将来把南北美洲和非洲及欧洲连起来并最终通向亚洲的远航均已起锚。新思想、新商品将以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数量和速度向新世界转移。新的黎明又将欧洲推向了舞台中心,并为它披上一层金色的霞光,赐予它一个黄金时代。欧洲人不仅在探索世界,而且想统治世界。

——摘自【英】彼得·弗兰科潘《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7世纪初荷兰与东南亚贸易的变化趋势,并运用唯物史观简析其历史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世界市场角度分析16世纪到19世纪欧洲人是如何“探索世界而且统治世界”的?
2022-08-13更新 | 97次组卷 | 2卷引用:第10课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高一历史课后培优分级练(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7 . 同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传统监察体系中一般存在御史监察和谏官言谏两个系统,两者皆出于权力制约的目的而产生。相较而言,前者是君主的耳目,重在制约臣下,地位更为重要;后者主要是时君主提出意见和建议,多是制约君主,地位低一些。这二者在先秦时期就已并存。秦汉时期重御史监察而轻谏官言议,谏官的设置具有任意性且很不固定。汉代谏官的职位及数量仍不固定,谏议大夫、光禄大夫等多兼职行使谏议职权。东汉时期,谏官相对固定下来,归属侍中寺。魏晋时期侍中寺改为门下省,掌管封驳、奏事和谏诤。

——摘编自赵晓耕、刘盈辛《中国传统御史监察制度的反思》

材料二   明代在前代机构设置的基础上,建立了较为严密的监察体系。在中央以都察院为核心机构,都御史“职专纠劾百司,辩明冤枉,提监各道”,十三道监察御史“出则退视方岳,入则弹压百僚”。以都察院为核心的监察机构,自设立之初,就明确定为天子“耳目之司”,专司风宪,负责侦缉臣下奸邪,“宣上德,达下情”,以广天子聪明之德。明代中叶之后,监察体系弊端丛生,握有监察大权的御史不断卷入政治争斗之中,甚至沦为党争的工具,背离了选用御史的初衷,极大损害了监察系统的权威,也使明代官僚体系逐渐失去了有效监督、自我净化的能力,最终滑向衰亡腐朽的深渊。

——摘编自刘祥学《从御史选用制度的演化看明代政治走向》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汉至魏晋时期谏官言谏的发展趋势。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监察制度的特点及其影响。
2022-09-22更新 | 328次组卷 | 6卷引用:高中历史大单元作业(选择性必修)选必1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两宋时期的犁刀、秧马、耘荡、铁搭等新式农具都诞生于开发江南沼泽地的艰苦斗争之中。曲辕犁从晚唐的11个部件减少到6个部件,更加适合江南水田耕作。这反映出
A.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出现B.江南经济发展的潜力大
C.新式农具的普及程度高D.小农经济出现革命性突破
2022-06-05更新 | 1042次组卷 | 16卷引用: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帮课堂】2022-2023学年高一历史同步精品讲义(中外历史纲要上)
9 . "铁托主义",产生于二战后,是以南斯拉夫领导人铁托命名的一个政治思想体系,其要点如下:抛弃僵硬的冷战思维,摆脱意识形态的狭隘偏见,以国家和民族利益为尺度,独立自主地处理本国的内外事务,抵制苏联的干涉和控制。据此可知铁托主义
A.从根本上改变世界政治格局B.是弱国反对殖民主义的产物
C.加剧美苏之间的冷战和冲突D.利于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2022-06-02更新 | 347次组卷 | 3卷引用:高频考点68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高频考点专练】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拟题汇编(第三辑)(全国通用)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有学者指出。尽管经济全球化对第三世界引进资金、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等无疑有正面效应,但从第三世界的角度看,东欧剧变后资本主义全球化在理论和实践上最轰轰烈烈的近10年间,实质上是对第三世界重新殖民化的过程。该学者意在说明
A.第三世界国际地位弱化B.政治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
C.冷战思维意识依然存在D.国际经济新秩序亟待建立
2022-05-19更新 | 411次组卷 | 8卷引用:高频考点69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高频考点专练】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拟题汇编(第三辑)(全国通用)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