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7366 道试题
1 . 瑞士银行集团经济分析师预测,2024年新兴市场资产在经历困难开局后将迎来明显起色,全年收益将超过世界主要发达国家资产。专业新兴市场资产战略团队评估认为,新兴市场2024年的表现将好于2023年。这两种预测主要基于(     
A.世界经济形势逐渐好转B.发达国家经济的衰退
C.国际经济竞争更加激烈D.全球经济重心的转移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农具的西洋化倾向在洋务运动时就开始了。最先明确倡导西式农业机械者,是思想家冯桂芬。他在1861年撰写了《校邠庐抗议》,谈到“以中国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今欲采西学……如农具、织具、百工所需,多用机轮,用力少而成功多,是可资以治生”。1877年,张德彝出使英国,接见英国制造耕田机器的工匠郎茀娄,郎氏展现耕田机器的图纸:“各有铁轮关键,而皆驾之以马,可代十数人之力。”张德彝认为“可谓巧夺天工矣”。维新政论家王韬多年游历英国、日本,于1883年提出建议,以京师为首的北方官地,“或济之以西国机器水火二气之力,务使之三年耕必有一年之蓄”。

材料二   北洋政府时期,中央设农商部、省级设实业厅、各县设劝业所,颁布农业法规,指导农业经济和农具改良。1913年,王章昺在《农具篇》中说,“泰西诸国农具,讲求器械,一人能力可兼数十百人。吾华号称农国,却以农具不精,农业日惰,处此人类竞争,天择物竞之时”,“倘不及时改弦更张以利农者利国,则民生国计之前途宁复堪问哉”,将改革农具和采用西方机械上升到中国在世界能否生存的高度。1927年到1937年,从中央到县都设立了相应的农业管理机构、农业试验机关。留学欧美的学者也更多归国,投入经济行政、农业教育和乡村建设之中。1944年,农业经济学家曲直生指出:“育种防腐病虫害各工作,今年已有相当成绩……惟农具问题,至今仍属停滞不进。”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李金铮《机械与机械化:近代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共识及忧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早期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基本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国时期农业现代化的新变化,概括民国时期农业现代化缓慢发展的原因。
今日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部分学校2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合性检测历史试题
3 . 近年来的考古研究显示:河南地区龙山时期的聚落遗址约有1000个,而二里头时期的聚落遗址不足150个;在伊洛地区,龙山时期的遗址超过90处,而二里头时期的遗址只有约40处;与此相对的是,龙山时期最大遗址仅为7.5万平方米,而二里头时期则达到300万平方米。这(     
A.可用于探究族群分布的变化B.可实证部落联盟的逐步形成
C.可说明夏朝统治中心的转移D.可探究万邦时代的政治变迁
4 . 下图是史前时期黄河流域文化遗址与文化圈示意图。图中显示,唯有华北平原的腹心地带一片空白,既没有文化遗址,也没有城邑、聚落的可信记载。对此现象的解释,最为合理的是当时这一区域(     

A.城址掩埋过深仍有待发掘B.平原地区不利于攻防作战
C.遭到周边文明交战的破坏D.深受黄河水文条件的影响
今日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鞍山市普通高中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质量监测历史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历史的发展变化往往由多种因素共同促成,其中思想文化的变革尤为关键。中国近代史上,随着列强的侵略和封建统治的腐朽,中国社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然而,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的知识分子们开始觉醒,并引发了一系列的思想变革。

——据周宝红《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的启蒙与觉醒》等

请结合中国近代史,以某一思想变革或知识分子的觉醒为例,评述其在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作用。(要求:自拟题目,史论结合,观点正确,结构完整,逻辑严谨,表述清晰。)
昨日更新 | 3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靖远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社学是元政府在全国各地农村普遍设立的教学组织形式,明清时沿袭,在闽粤地区发展尤为兴盛。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土木堡之变”的发生,使得明政府遭受极大打击,无力维持在东南地区的统治秩序。大量民众逃避国家赋税,四处劫掠,里甲人口大量流失;民间重奢风气兴起,“逾制”现象日益增长。为转变地方风气,明英宗创设提学官主持地方教育事务,赋予社学社会管理职能。同时,由于学术发展,儒家士大夫都积极投身社学实践活动;本土士人也授徒宣讲,潜心治学。

——摘编自张昂霄《明清闽粤地区的社学与地方社会》

材料二   清初,广东地区的地方力量壮大,地方宗族和士绅也开始参与到社学的兴建中。康熙时期,佛山县的崇正社学已经被废止,佛山当地的士绅鉴于这种情况,共同出资,为崇正社学构建铺舍。雍正十年,潮州知府龙为霖重修当地社学,并命名为“韩山书院”。道光二十七年,番禺县三乡、五十三乡共同筹建长平社学,其影响力覆盖附近百余村庄,太平天国运动爆发时,各乡组织保甲团练,皆在长平社学里进行组织联络,传递消息等。

——摘编自《广东通志》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闽粤社学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清朝广东社学建设的变化,并结合所学从基层治理的角度分析社学的影响。
7 . 元初海运征粮范围包括湖广、江西及皖南地区。至大四年(1311年)元廷整顿漕运事务,征收范围开始中于浙西诸地,尤以嘉兴、平江、松江为主。该年将嘉兴、松江等地秋粮六十余万石和江淮财赋府税粮一百余万石以及江浙财赋府税粮二十四万余石提拨充海运。这表明,元代(     
A.江南粮食商品化程度高B.对江南地区存在超常掠夺
C.区域经济结构发生变化D.大规模长途贸易得到发展
8 . 近现代国际体系的每次构建和变动,既是当时国际力量对比变化的结果,也给后世留下了深刻的启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法7年战争之后,英国攫取了海上殖民霸权,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主导国家。但现实情况,英国外交却受困于孤立局面,接踵而来的美国独立战争加剧此种外交困境。时任英国首相的小威廉·皮特于1805年正式提出了欧洲战后领土和政治安排纲领“皮特计划”,其主要内容为剥夺法国自大革命后的领土扩张所得,按照欧洲均势需要重构中欧版图。参加维也纳会议的英国全权代表卡斯尔雷深受皮特思想的影响,不但秉承了皮特的基本政策和战略,还将其进一步发展、集中表现在对法和约和维也纳会议中表现出的对法国的宽容。同时,在欧洲内陆选定了奥地利作为其政策支点,打击最大的敌对国——俄国,以实现欧洲大陆体系平衡与稳定。

——摘编自丛培影《维也纳体系对国际合作的启示》

材料二   凡尔赛体系确立了“胜利者的安全机制”,结果导致了和平的分割、安全的分割,显然是不利于战后和平的。凡尔赛体系签订的一系列条约都是战胜国强加于战败国的,是对战败国的掠夺。国际安全机制不排斥共享利益,甚至源于共亨利益。然而,主宰凡尔赛体系的西方国家却始终排斥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排斥集体安全利益。各国都从自身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全局着想,就拿欧洲裁军来说,几大国都纷纷倡导裁军,“但是没有人相信他们是怀揣完全的诚意而来。”因此,仅仅是“胜利者的和平”是不可能实现集体安全的。

——摘自孙启军《论国际体系结构的稳定性因素——以维也纳体系与凡尔赛体系为例》

材料三   在创建雅尔塔体系时,各大国显然是吸取了上一体系创建时的教训,表现得十分谨慎。19418月拟定的《大西洋宪章》,是“第一份预见战后‘建立普遍和永久的国际安全体系’的英美文件”,19519月在旧金山召开会议,达成了战后对战败国的最后一个和约,前后历时整整十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后,不仅德、意、日一败涂地,就是英法也跌至低谷。美国、苏联的势力已赫然显现,没有谁能再来代替它们的位置。在以雅尔塔为核心的一系列会议上,人们再也听不到“绞死德国皇帝”的誓言了,“德国人还要吃饭”则成为新的口号。在雅尔塔会议上,三巨头虽然讨论了战后德国可以分割或肢解成几部分,但推迟了决定的时间。之后再也没有提到分割德国,只是实施了对德国分区占领的管理体制。

——摘编自曹胜强《20世纪国际秩序的历史研究——凡尔赛体系与雅尔塔体系之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该“欧洲大陆体系”的两大重要特征,并说明英国在维也纳会议上推行欧洲大陆均势政策的相关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确立了“胜利者的安全体制”的凡尔赛体系无法维护战后世界和平的原因,指出十月革命后苏俄在国际法方面提出的重要主张。
(3)根据材料三、概括雅尔塔体系对比凡尔赛体系所呈现的特点,结合所学,列举联合国为吸取国联的“教训”,而在集体安全原则和殖民地管理制度方面实行的两项完善举措。
7日内更新 | 27次组卷 | 2卷引用:浙江省湖州市2023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
9 . 有学者指出,鸦片战争后各通商口岸的租界在地形上都非常相似。它们均靠近中国某个有城墙的城市,但又与之隔开。外国人居留的区域通常包括有一道防御性水系。大部分外国人居住区都位于海岸之内的河流岸边,靠近港口,船只可以逗留较长的时期……一旦外国人人数足够多了,外国人在居留地就可以维护他们的自治权利了。这充分反映出(     
A.租界具有明显的殖民地性B.西方对中国人民抗争的忌惮
C.列强对沿海港口严重依赖D.清政府积极维护列强的利益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10 . 19世纪80年代以后,张之洞在武昌创设丝麻四局和两湖劝业场,使武昌由传统的政治都会转变为兼采铁、炼钢、开煤三大端为一事兼有政治经济功能的大都市。与此同时,李鸿章在漕运枢纽、军事重镇天津办工厂、架电线、筑铁路,使其逐步成为华北经济中心。这反映出(     
A.近代城市化区域不平衡加剧B.晚清政治权力中心日益下移
C.一些城市的功能趋于复合化D.洋务运动开启了城市化进程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