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24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自立国之始,就为外患所困扰,长期与辽、西夏、金等游牧民族政权对峙……(这些少数民族势力)对宋人世界的长期包围与轮番撞击,产生了双重文化效应。一方面,北宋人因被动挨打而生的忧患,南宋人因国破家亡而生的忧患,渗透于宋文化的各个层面……

材料二   市民阶层对通俗文化的需求增强,因科举废行而入仕无门的下层知识分子的介入,以及戏剧自身的发展,促成了元杂剧在短时间走向繁荣……曲的兴起与发展,有着复杂的原因。首先,元代的社会现实是元曲兴起的基础,元朝疆域辽阔,城市经济繁荣,宏大的剧场,活跃的书会和日夜不绝的观众,为元曲的兴起奠定了基础;其次,元代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和融合,促进元曲的形成;再次,元曲是诗歌本身的内在规律及文学传统继承、发展的必然结果。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文化的总体特征及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曲兴起的原因和影响。
2024-04-08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大同市云州区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2 . 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体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初制度大多不切实际,要求制度变革的呼声甚高,却无法得以实施。直到武帝时期,才大刀阔斧地推行了制度变革。这是一个事功显赫的时代,也是一个垂范立制的时代,在协调地方与中央的关系、解决皇权与相权矛盾等重大领域,汉武帝都进行了制度创新和变革。

——摘编自孙家洲、王文涛《制度变革与汉武帝盛世的造就》

材料二   明初中枢机构基本承袭前元,但君相间对中枢决策权的争夺出现了突变,并奠定了整个明代中枢政治发展的方向。虽然这一突变使君权实现了集中,却难以平衡集权与效率的矛盾,迫使后世嗣君在解决集权与效率的平衡时,不得不对明代中枢决策体制进行适当的调整。

——摘编自王剑李文王《承继、突变与适调:明初政治变动中的政治文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时期“制度创新和变革”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初中枢机构的“突变”及其产生的消极影响。后来的君主是如何进行调整的?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中枢制度发展的总体趋势。
2024-02-18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运城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781988年,在各类乡镇企业就业的农民达到9000多万人,城镇成为当时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迁移的最主要目的地。这一时期人口迁移以短距离迁移为主,以小城镇为主导的“自下而上”农村城市化模式逐步建立。1990年代后,呈现出农村人口向大中城市流动和内地人口向沿海地区流动的趋势。1982年,规模最大的10个城市吸纳了11.86%的流动人口,1990年上升为17.04%。大城市和沿海城市逐渐主导了我国的城镇化进程。

——摘编自殷江滨、李邮《中国人口流动与城市化进程的回顾与展望》

材料二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3.8%。我国建成了包括养老、医疗、低保、住房在内的世界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超过9亿人,医疗保险覆盖超过13亿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8.52%,上升40.6个百分点。居民预期寿命由1981年的67.8岁提高到2017年的76.7岁。我国社会大局保持长期稳定,成为世界上最有安全感的国家之一。

——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8年12月18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使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人口流动的阶段性特点。
(2)根据材料二、归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的巨大成就。
2024-02-18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运城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票号起源于19世纪初,它的出现主要是为了解决异地之间商业贸易时货币运输困难的问题。票号的初期经营者几乎都是山西人,这些票号分布在京、津、张家口、平遥、西安、开封和苏州等传统商埠,为往来商人办理埠际间的汇款。19世纪50年代开始的太平天国运动造成南北交通中断,票号开始承揽官款汇兑业务。官款汇兑业务量大、资金流量稳定、汇费收入多,给票号带来了丰厚的营业利润,刺激了票号业的发展。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票号进入迅速扩张期,票号汇通地向对外通商口岸扩展,出现了非山西商人创办的阜康、源丰润、天顺祥等南帮票号。到1893年,票号开设数量多达28家。

—摘编自刘建生《金融需求变迁视角下山西票号衰亡及对当代启示》等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列强纷纷在中国设立银行进行经济侵略。19世纪中叶起,一些进步之士认识到自办银行的重要性,认为自办银行可以“杜洋商之挟持,以挽外溢以足国”。甲午战争后,金融需求出现了新的变化,一批民办企业需要金融机构为其提供资金和存汇等服务。诸多因素,使得第一家本国银行——中国通商银行于1897年建立。1905年后,户部银行、交通银行等官办与私营银行渐次开立。本国银行成立后,票号官款汇兑和埠际汇款等业务逐渐被分流,票号的经营日渐艰难。辛亥革命后,为了振兴实业,政府陆续推行了一系列发展银行业、健全银行制度的则例、法令。但各军阀为了筹集军费,通过银行大肆发行公债。银行进行公债投资牟取暴利,反而对民族工业的贷款微不足道。十余年间,有200多家银行先后成立,银行业呈现出虚假的繁荣。同一时期的票号则因转型失败而彻底衰落。

—摘编自周建波《银行、票号兴替与清末民初金融变革》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甲午战争之前票号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末民初中国本土银行产生发展的原因及其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金融业发展的历史启示。
2024-02-06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太原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5 . 在黄埔军校的创办中,孙中山学习苏联红军经验设立党代表制度,党代表对军校的各项工作实施监督与指导,从而保证了党的主义、方针、政策得以在军校贯彻落实。与之相配合,孙中山还在军校中设政治部负责全校的政治教育与训练,进行强有力的政治工作。黄埔军校的党代表制度和政治部的设立(     
A.标志着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B.有利于新型革命军队的建设
C.保证了北伐战争的最后胜利D.体现了孙中山走苏俄道路的设想
6 . 18—19世纪,欧洲艺术掀起“工业风”,突出体现“风景——技术”的融合,如1788年创作的《铁桥一瞥》;19世纪中后期,“工业风”逐渐与浪漫主义渐行渐远,开始与现实主义精神相契合,代表作品《伦敦:朝圣之旅》。这一变化反映了(     
A.工业革命改变艺术表现形式B.科技进步推动绘画水平提高
C.工业发展摆脱了自然界束缚D.人们对工业社会认识的深化
2024-02-04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太原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7 . 如表为1990~2009年拉美地区部分国家的人均国民收入情况(美元)。这可用来说明(     
国家初次迈入中等收入行列经济徘徊,无法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
(高收入国家的标准人均12736美元)
人均国民收入
人均国民收入1990年2000年2009年
墨西哥1255
(1974年)
267051108920
巴西1144
(1975年)
254038708040
哥伦比亚1063
(1979年)
119022804930
阿根廷1145
(1962年)
302074607570
A.经济“滞胀”阻碍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B.民族和文化的多样性得到了充分体现
C.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的困境
D.当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不可阻挡
2024-02-02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忻州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俾斯麦指出,“普鲁士必须领导别人,而不是追随别人”。并且他认为建立以奥地利为中心,包括所有德意志邦国的“大德意志”的统一是欧洲所不能容忍的格局,必将遭到打击,“小德意志”方案(排除奥地利的德意志其余邦国)才是适合普鲁士发展的最优选。俾斯麦的这一思想(     
A.基于德意志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迅猛发展B.推动普鲁士容克贵族主导了德意志的统一
C.促使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实行联邦制度D.导致普鲁士军国主义思想扩展至整个帝国
9 . 如表为中共在中共二大和中共六大上对中国社会的认识。基于这些认识,中国共产党(     
会议认识
中共二大
(1922年)
帝国主义列强既然在中国政治经济上具有支配的实力,因此中国一切重要的政治经济,没有不是受他们操纵的。又因现尚停留在半原始的家庭农业和手工业的经济基础上面,工业资本主义化的时期还是很远,所以在政治方面还是处于军阀官僚的封建制度把持之下
中共六大
(1928年)
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帝国主义压迫之下,只有这种畸形的途径:帝国主义使豪绅、地主商业化,保持这一阶级在封建剥削的阶段上,加强地方市场的“发展”,经过它吸取中国农民的膏血。中国工业,所以始终只有如此可怜的状态,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也始终没有完全的经济上、政治上的独立作用
A.联合国民党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B.明确了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要性
C.决定将中国革命的重心转向农村D.创新发展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理论
2024-02-02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忻州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10 . 清太宗皇太极称帝后设立内三院,贵族议事不合其意,就令内三院再加详议;康熙时设南书房,皇帝在此处理一些机密,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势日衰;雍正之后,清朝形成了内阁与军机处双轨辅政的模式。清初三位皇帝的做法(     
A.实现了中枢权力的制衡B.强化了皇权的专制统治
C.解决了吏治腐败的问题D.使政治体制渐趋多元化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