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729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1931年,斯大林认为优先发展轻工业“就是自杀”,“应当实行最高速度的政策”即创造“布尔什维克的速度”去发展重工业。否则,苏联“就会在用新技术武装起来的资本主义包围面前处于手无寸铁的状况”。据此推断,斯大林提出高速度发展重工业主要是基于(     
A.国家重工业基础薄弱B.服务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C.新经济政策存在弊端D.维护苏联民族独立的需要
2024-02-05更新 | 209次组卷 | 7卷引用:陕西省安康中学高新分校,安康市高新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拟预测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五四时期的“三次论战”

“问题与主义”之争1919年,胡适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掀起了一场关于“问题与主义”的讨论。他认为,纸上空谈“主义”是无用的,中国当前最为紧要的是一个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李大钊发表《再论问题与主义》回应胡适,认为“问题”与“主义”二者是相互依赖的,高谈主义不等于忽视现实问题,经济问题的解决才是一切具体问题得到解决的前提和基础。
社会主义论战1920年和1921年,张东荪和梁启超分别发表文章,认为苏俄式的发展道路过于激进,中国缺乏建立劳动阶级政党的条件,也无法实现劳工革命,坚持“救中国只有一条路,就是开发实业”。陈独秀、李大钊等人发文回击,一场有关中国到底要不要走社会主义道路,要不要进行革命的论战也由此展开。他们认为,中国虽有发展实业之必要,但要用社会主义的方法,资本主义道路带来的贫富差异、阶级等问题应作为前车之鉴,中国缺乏直接发展资本主义的条件,至于中国没有无产阶级的说法更是无稽之谈。张东荪、梁启超等主张渐进的改良,李达则认为改良“只是铲除社会问题的结果,并不能铲除社会问题的根本原因”,运用革命的手段才能根本解决中国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与无政府主义的论战1919年,无政府主义者先后发表了多篇文章攻击马克思主义,鼓吹绝对自由,反对阶级斗争。对此,以陈独秀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者予以回击,陈独秀认为“劳动阶级据以铲除罪恶的国家、政治、法律,我们是不应该诅咒的”。蔡和森也主张只有进行革命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才能推翻一切反动阶级的统治。马克思主义者与无政府主义者的论战围绕建立国家和无产阶级专政展开。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五四时期的“三次论战”写一则历史短文,题目自拟。(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条理清晰,表述成文)
2024-01-15更新 | 86次组卷 | 4卷引用:陕西省安康中学高新分校,安康市高新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拟预测历史试题
3 . 1942年7月7日,《晋察冀画报》创刊号在平山县碾盘沟出版,刊载150余幅新闻照片,中英文对照说明,全面反映了晋察冀边区抗战以来的战斗和生活。下图为《晋察冀画报》创刊号的封面和封底。这反映了(     
A.根据地军民抗战决心和信心B.对外宣传在抗战中的特殊作用
C.第二条战线的抗战成就斐然D.中共重视抗日文化主阵地建设
2024-01-10更新 | 157次组卷 | 8卷引用:陕西省安康中学高新分校,安康市高新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拟预测历史试题
4 . 1912年2月,教育总长蔡元培为民国教育提出的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五育”并举、使受教育者全面和谐发展的新教育宗旨,后成为教育部颁行的民国教育宗旨。这一新思想(     
A.体现了以天下为己任的理想人格B.是对中国传统教育的新发展
C.赋予教育服务于富国强兵的使命D.促进了完整教育体系的形成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人民认同国家,是因为中华民族正在经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转变,这种转变“根植于对荣耀过去的颂扬之中”。改革开放以来,“人民”这一政治话语相比“民主”“法治”“群众”而言增长趋势更明显。在党代会报告文本中,有“全国各族人民”“带领人民”“造福人民”“人民当家作主”等。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一旦脱离群众,就会失去生命力。”

—摘编自殷冬水、范京京《“人民”话语与国家认同—当代中国国家认同话语建构的政治学分析》

材料二亨廷顿的《我们是谁?》(2004年发表),通过考察“国家认同危机”的现实,揭示出因移民问题导致的“次国家认同”和“跨国认同”与国家安全的相关性。正如该书扉页强调:美国面临着自身安全的空前挑战,重新估价“之所以使我们成为美国人”的核心价值极为重要,因为没有什么比我们的“国家认同”对国家安全来说更为重要的了。在他看来,宗教虽是国家认同的最主要因素,重建宗教信仰对建立美国认同至关重要,但这还不足以确保国家安全,况且“仅靠信念无法立国”“美国面临易受外来攻击的新局面”,为此他把关注的侧重点转向了在国际上“寻找敌人”。

—摘编自余潇枫《“认同危机”与国家安全—评亨廷顿〈我们是谁?〉》

(1)指出材料一、二论述“国家认同”的不同角度,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家认同”增强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亨廷顿解决“国家认同”危机的方案。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国家认同”的重要意义。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6 . 下表为乡镇企业行业分布表(单位:万个)。数据变化说明,这一时期我国(     
年份农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商、饮、服务业
198229.2874.925.389.5817.01
198823.28773.5295.58372.55623.23
A.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B.城乡间差异呈缩小趋势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深化
2023-12-18更新 | 182次组卷 | 5卷引用:陕西省兴平市南郊高级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七次模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1965年,面临严峻的外部形势,国家启动“三线建设”。汉中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接受三线建设项目的重要城市之一,如北京大学汉中分校、汉中航空工业建设、汉江机床厂、石门水库、略阳火电厂等。这些项目的落地(     
A.有利于改变工业基础薄弱的局面B.助推汉中交通枢纽地位的发展
C.使汉中形成较为齐全的工业体系D.彻底改变中西部地区落后面貌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下图为唐代章怀太子墓里的壁画《礼宾图》,描绘了三名唐朝鸿胪寺官员接待来自罗马、新罗、渤海三位使者的情景。该作品体现了(     

礼宾图
A.西域风情与中土文化的杂糅B.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融合
C.开元盛世与民族认同的交汇D.艺术审美与史料价值的统一
2023-12-18更新 | 186次组卷 | 4卷引用:陕西省兴平市南郊高级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七次模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下表是苏联1930年、1931年粮食产量和出口量数据表。这表明苏联(     
年份粮食产量(亿千克)粮食出口(亿千克)
1930年835.4483
1931年694.8518
A.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B.粮食产量不足制约工业化发展
C.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做出突出贡献D.用粮食支援世界无产阶级革命
2023-12-18更新 | 266次组卷 | 4卷引用:陕西省兴平市南郊高级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七次模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1889年,商办上海鸿安轮胎公司创立时,大量股份为轮船招商局的买办所有。1894年,商办上海华新纺织新局的发起者和入股者大多是洋务企业上海机器织布局的参与者和股东。上述现象反映出当时(     
A.近代民族工业发展迅速B.股份制成为近代企业主要经营模式
C.国内资本市场竞争激烈D.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受益于洋务运动
2023-12-18更新 | 498次组卷 | 5卷引用:陕西省兴平市南郊高级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七次模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