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 道试题
1 . “方言”在《辞海》解释为“一种语言的地方变体。在语音、词汇、语法上各有其特点,是语言分化的结果。”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客家方言是客家地区文化的载体。客家方言与上古中原汉语在词语的发音方面有一定继承关系。唐末宋初时期,中原南下至江西的移民族群带来的北方话吸收了百越民族语言的某些成分,形成了古赣语。宋末元初的大迁徙中,客家人进入闽西、粤东,与当地民族融合,形成了闽西客家话和梅县客家话。清代开始,以广东籍客家士子为核心的知识精英纷纷著书立说,力图系统建构客家自身文化。随着客家精英论著不断面世,客家群体心目中的文化核心逐渐形成。清末民初,中国传统文化民族主义与舶来的西方近代民族观念交织在一起,成为各种社会文化的思源。客家方言的称谓此时传入粤东北客家人聚居的核心地带,并被客家知识分子接受与传播,逐渐被客家民众认同与接受。

——摘编自宋鸿立等《客家移民路径选择与客家语言文化的形成》

材料二进入19世纪,中国出现了以“方言”指称西方语言的用法。19世纪末,中国人开始使用表示中国之地方语言的“方言”一词。因“歌谣多由方言构成”,1918年初,在时任校长蔡元培等人的倡导下,北京大学面向全国发起征集歌谣的号召,钱玄同等负责“考订方言”。1924年,董作宾将“方言”界定为“一国内各地方不同的语言”,意味着方言概念在中国基本定型。

——摘编自林翔《论“方言”概念在近代中国之演变》

材料三闽、粤、客方言是中国南方的三大方言,近数百年来随着离乡的华人而播迁境外,成为海内外华人社区文化认同和文化传承的重要纽带,是极为宝贵的语言资源和文化资源。这些方言作为大类方言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尽管没有整体消亡之虞,但是边界方言的濒危境况以及包括厦门、广州、梅州这类权威方言城市在内的方言核心区所表现出来的各种方言衰变迹象,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

——摘编自庄初升《论闽、粤、客方言的保护传承问题》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客家方言形成与传播的特点。
(2)据材料二概括“方言”概念在近代中国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变化反映的时代风貌。
(3)综合上述材料,面对方言衰变迹象,谈谈你对传承和保护方言的看法。
2023-05-07更新 | 195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三明市2023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困难(0.15)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80年到1880年,英国利用自己的煤炭储备所提供的能源建立了世界上技术最先进、最有活力和最繁荣的经济,与孟加纳、澳大利亚、加拿大和南非的煤炭一起共同支撑起了英帝国。进入20世纪,石油替代煤成为最新和最为有用的化石燃料。从大约1900年到1947年,美国主导着世界石油生产。美国在20世纪的繁荣,依靠的就是石油提供的能源优势。由于英国缺少石油,而且在煤矿上已经投入了大量资金,形成了技术闭锁。到1938年,煤炭在英国能源结构中的比重达到了历史峰值(97.7%),它的钢铁业所使用的机械都是按照烧煤的方式设计的。这种变化损害了英国,并最终成全了美国。随着二战以后国际石油供给环境的改善,再加上自己发现了石油,英国才逐渐实现了向石油系统的转型。

——据约翰·R·麦克尼尔《能源帝国:化石燃料与1580年以来的地缘政治》等整理

材料二   旧中国石油工业基础薄弱,中国石油产量仅能满足国内需要量的10%新中国成立时,全国原油年产量仅12万吨,煤炭占能源总供给的96.3%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石油人以兴油报国之志,很快恢复和扩大了原有油田的生产,并在西北、东北、华北地区进行了石油勘探和开发。1960年发现了大庆油田后,在缺资金和技术、气候恶劣的情况下,石油职工住地窝子,饮雪水,但他们以“宁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激昂,用了两三年的时间,探明了大庆油田的储量并投入开发。1963年,全国原油产量达到648万吨,已基本上能满足国内需要。后来,石油人又相继展开了胜利、大港、江汉、辽河、冀中等一系列石油大会战,到1978年,全国原油产量达到1.04亿吨,成为世界第八大产油国,我国的能源消费中,石油占比达到23.7%

——据祝慈寿《中国现代工业史》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前期,英国能源利用上存在的问题及其带来的后果。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成立至70年代,我国石油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意义。
(3)综上,谈谈对经济发展中能源利用的启示。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