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人合一”的含义随着历史的变迁而不断变化。春秋时期以前,“天”主要指“天神”,天人关系主要研究人神关系;随后“天”逐渐转变为“自然、天道、天理”,“人”指“人与人、人与社会”;汉代发展成哲学思想体系,贯穿古今文史,至今仍影响着后世言思。“天人合一”理念是农耕文明的产物,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彼此相互依存的写照,它反映了人对大自然的一种依赖感与亲和感。

——整理自陈伯海《“天人合一”——兼谈中华民族对人类社会的贡献》等

材料二 19世纪初的工业革命时期,面对贫困问题日益严重的现状,英国政府在1834年颁布了《新济贫法》。到1867年,英国议会又通过了《城市贫困法》,使得济贫院的条件进一步得到改善。二战结束后,英国政府开始进行建设福利国家。1946年英国着手福利制度建设,先后颁布了《国民保险法》与《国民医疗保健法》,在1948年又颁布了《国民救济法》。这三部法律的正式颁布与实施标志着英国已经形成了完善的社会福利法律体系、建成了全面的社会福利制度。

——摘编自陈国强《社会福利制度的演进》

材料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在公共卫生领域面临卫生条件落后、疫病大肆流行、医疗设施匮乏, 医务人员短缺等突出问题。1952年1月,美国在朝鲜战场发动细菌战,并向朝鲜和我国东北地区投掷用于传播病菌的媒介物。1952年3月14日,中央卫生防疫委员会成立,确立了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的领导机构,并向广大群众宣传卫生防疫知识。1952年12月,毛泽东为第二届全国卫生会议题词,发出了“动员起来,讲究卫生,减少疾病,提高健康水平,粉碎敌人的细菌战争”的号召。各地积极响应党中央开展卫生防疫运动的号召,相继成立各地方的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以除害灭病,保家卫国为核心的爱国卫生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展开。

——摘编自郭荣浩、邓茜尹《中国共产党领导爱国卫生运动社会动员的三重考察》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对“天人合一”认识的变化。结合所学,阐明“天人合一”理念的内涵,并列举春秋战国时期体现这一理念的思想主张。
(2)根据材料二,概括英国社会福利制度发展的特点。结合所学,从资本主义制度实质的角度分析西方福利制度的弊端。
(3)根据材料三,概括建国初期“爱国卫生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展开”的背景。结合所学,写出20世纪80年代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最响亮的口号,指出这一口号对当时医疗卫生事业的作用。
2 . “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国家的表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虽然“天可汗”没有号令整个游牧世界的权力,但至少在“南北兼跨”时代,“天可汗”称号确实有助于唐朝更有效地统治北方草原归附部落。太宗以皇帝身份兼有可汗号,这与传统以皇帝为核心的天下观念有所不同,体现出唐初延续了十六国以来逐渐形成的兼容胡汉的政治文化……唐朝作为一个统治地域兼跨农耕、游牧等不同文明形态的国家,其在组织形式上并非单一、匀质的,在一体化基础上又呈现为更加灵活的组织形态。

——刘子凡《“天可汗”称号与唐代国家建构》

材料二   从法国大革命迄至今日,民主信条被证明是民族主义最得力的帮手。个人对民族群体的忠诚感,当他们是臣民时和他们是公民时不可能完全一样。政治民主,在一个语言统一或者至少绝大多数人民使用相同语言的国家,远比它在一个多语言帝国更加有效。如果人民要统治自己,他们就必须互相了解,能够说或读一门共同的语言。民族群体因此提供了民主统治的实践基础,而民主统治,或者说争取民主统治的斗争,反过来促进了民族主义。

——【美】卡尔顿·海斯《世界历史的教训:民族国家信仰及其祸福》

材料三   马克思指出“共同体是一切文明民族的起点”。作为中华民族生产交往实践和社会文化积淀的观念集合,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相信有共同的唯一归属,相信有共同的血统,相信自己文化的独特性”的文化情感意蕴,内嵌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心理和思维定势,延展于文化象征符号系统表征的共同体概念体系中,阐发了“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陈文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符号维度》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朝边疆治理的基本特点。结合所学写出唐朝的边疆管理灵活的“组织形态”。
(2)概括材料二的观点。结合所学阐释法国大革命“争取民主统治的斗争促进了民族主义”的表现。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写出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践行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的思想原则。
材料分析题 | 困难(0.15)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孝经·纪孝行》中说:孝子对父母亲的侍奉,在日常家居的时候,要竭尽对父母的恭敬,在饮食生活的奉养时,要保持和悦愉快的心情去服事;父母生了病,要带着忧虑的心情去照料;父母去世了,要竭尽悲哀之情料理后事;对先人的祭祀,要严肃对待;礼法不乱。

司马光在《与侄书》中告诫其侄子们要加倍地谦恭退让,不得依仗他的权势威望做违法不公,打扰官府,欺压百姓的事情,使故乡的人们都讨厌、痛恨他们。

包拯在《包孝肃公家训》中将为官清廉、不营私舞弊作为家训,并严厉告诫子孙:“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莹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胡安国在《与子寅书》中告诫子孙做官要勤于政事,亲民爱民:“汝在郡,当一日勤如一日,深求所以牧民共理之意。勉思其未至,不可忽也。”

材料二   “年来国事日非……受人凌辱之原因,莫外乎不谙世事,默守陈法,藏身于文字之间,而卑视工商。岂知世界文明,工商业较重于文字,窥各国之强盛,无独不然。”

——李鸿章《文儿》

“近来时事日坏,都由人才不佳。人才日少,由于专心做时下科名之学者多,心本原之学者少……试看近时人才,有一从八股出身者否?八股愈做得入格,人才含见着下。”

——左宗棠给子孝诚的信

“方今国事扰攘,外寇纷来,边境累失,腹地亦危。振兴之道,第一即在治国,治国之道不一,而练兵实为首端……因送汝东渡。当今既入此,应努力上进,尽得其奥,务必养成一军人资格。”

——张之洞《与子书》


(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古代家训中官德教育的主要内容及其特点
(2)对比材料一、二,扼要归纳晚清家训中家庭教育的主要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