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以中原文化治国理政 | B.民族融合的趋势加强 |
C.封建化程度逐渐加深 | D.经济的困境亟待解决 |
A.适应了世界经济格局变化趋势 | B.保证了世界经济的稳定发展 |
C.改变了南北国家经济发展态势 | D.促进了世界贸易秩序法制化 |
A.市民是戏剧创作主力 | B.社会审美旨趣出现阶层分化 |
C.城市商业化趋势加强 | D.宗教改革打破了神学的束缚 |
A.北魏女性社会地位得到了提高 | B.孝文帝改革加速了民族融合 |
C.北魏经济发展改变了社会审美 | D.鲜卑族与汉族间差异的消失 |
A.民族矛盾渐成主要矛盾 | B.中央集权统治的日益强化 |
C.边疆治理模式创新发展 | D.政治中心东移的发展趋势 |
A.折射出民主城邦的繁荣 | B.反映了拼音文字的成熟 |
C.否定了君权神授的观念 | D.体现了政教分离的趋势 |
A.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战救国的艰难性和曲折性 |
B.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国共两党矛盾不可调和 |
C.报刊媒介救国方式从根本上影响了战争走向 |
D.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减轻了抗战的压力 |
材料一 东印度公司在18世纪初期开始,逐步获取着对印度贸易或者掠夺的特许权。七年战争(1756—1763年)使东印度公司由一个商业强权变成了一个军事的和拥有领土的强权。但这时就出现了东印度公司的新的敌人,不过这一次已不再是同它竞争的公司,而是同它竞争的国家了。人们一再指出,公司的领土是在不列颠海军和不列颠陆军的协助下占领的,无论哪一个不列颠臣民都不能离开王室而拥有对某些领土的最高权力。与此同时,英吉利国家又失掉了北美殖民地,于是越来越多的人感到英国必须在别处重新取得一个广大殖民帝国。政府首脑皮特于1784年在上下两院通过了自己的法案,这个法案规定成立一个由6位枢密院委员组成的督察委员会,它的职责是:检查、监督一切涉及东印度公司领土和属地的民政、军政或赋税的法令、业务和事务。
——摘自马克思《东印度公司,它的历史与结果》
材料二 英国在印度要完成双重的使命:一个是破坏的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另一个是重建的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当我们把自己的目光从资产阶级文明的故乡转向殖民地的时候,资产阶级文明的极端伪善和它的野蛮本性就赤裸裸地显现在我们面前。
——摘自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侵略印度的主导力量的变化趋势,并分析产生这一变化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英国对印度的殖民统治。
材料一 19世纪末,中国城市人口占人口总数的比重比1820年时大不了多少。除了那些在太平天国运动中受破坏程度较严重的城市(例如南京和武汉等),大部分中国城市的面貌几乎没怎么变化。但是,那些条约口岸城市,特别是上海和香港,则发展成为现代化的孤岛。在这些享有治外法权的地区,受惠最多的是外国商人。但是,与他们合作的本地华人中介者们(即买办)也逐步熟悉了西方的银行、航运及技术。1890年,通商口岸城市里的华人企业家还只是一个很小的群体,但后来他们发展成为中国资本主义的核心力量。
——摘编自[英]安格斯·麦迪森《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公元960-2030年》
材料二 特定历史时期的城市一般具有相对稳定性,也具有共同的时代属性,因而同一历史时期城市类型划分本来是可以具有同一的性质前提的,但中国近代这一历史时期,城市类型呈现四种形式(如表3)。
(一) | (二) | (三) | (四) |
传统城市(传统行政中心城市、工矿业城市和工商业城市) | 开埠通商城市 | 近代工业城市 | 新式交通城市 |
——摘编自隗瀛涛主编《中国近代不同类型城市综合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城市的发展趋势。(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近代中国城市化的新因素。
A.资产阶级革命高涨 | B.近代自然科学兴起 |
C.启蒙思想广泛传播 | D.教育平民化的趋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