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8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有制工业企业总产值比重变化情况表



年份
全国工业
企业总产值
(亿元)
其中:公有制经济公有制企业占比(%)
国有企业
(亿元)
集体企业
(亿元)


国有企业


集体企业
19534501931742.93.8
1955534273414
51.1
7.7
195770437813453.619.0

——根据《新中国六十年统计资料汇编》数据整理

材料二   21世纪之后,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进入真正意义上的共同发展的常态。2004年和2008年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经济的资本结构分别为65:35和52:48;非公有制经济GDP产出占比则分别为63%和70%,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逐步强化。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和变化有利于不同所有制经济各展所长,共同促进生产力发展。

——摘编自杨春学,杨新铭《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一种综合性的解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建国初期国民经济的发展趋势并简述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和变化”的含义。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所有制结构调整与国民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认识。
2024-01-16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由如表数据可知(     
中国近代茶叶种植面积和茶农户数统计(1837年,1894年)
1837年1894年
产量(万市亩)260.5468.17
种植面积(万亩)521936.36
茶农户数(万户)130.25234.09
茶农人口(万人)651.351170.45
A.茶业在世界市场占据优势B.茶业生产仍是传统模式
C.茶业生产专业化程度提高D.自然经济形态逐渐解体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东汉官吏诈病现象是东汉政治文化的一个重要侧面,诈病期间官吏们拥有一种“病人”身份,在行政程序上他们能够合理地拒绝进入或退出官僚队伍。如表是有记录的东汉“诈病官员”人数统计,表格数据体现了(     
时期“诈病官员”人数任职区域“诈病官员”人数
东汉前期(光武至和帝)30地方44
东汉后期(殇帝至献帝)91中央84
(注:部分官员任中央官与地方官期间均出现诈病现象)
A.政治衰颓的时代景象B.统治者清除政治的异己势力
C.儒家学者的消极避世D.黄老之学影响士人价值取向
4 . 下表为清代中国赴日商船所载商品种类数量统计情况。对其数据变化原因的合理解释是(     
A.中日之间贡赐贸易加强B.日本蚕丝织造业有很大进步
C.殖民扩张危及中日商贸D.中国民族资本得到长足发展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485 年,北魏推行均田制,由政府将无主的土地按人口分配。入主中原不久的游牧政权无法准确掌握人口、土地的数据,且豪强大族把持乡里,也不利于政府调查数据。次年,北魏实行三长制,从基层起严密控制户籍。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由三长负责检核人口和土地状况,并配合租调制,对受田农民征发租调和徭役。

——摘编自郭建龙《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

材料二   自唐代中叶以后,作为户籍制物质基础的均田制渐趋废止。由于赋役剥削不断加重,逃避赋役的人也不断增多,而隐瞒地亩毕竟比隐瞒人口困难一些。所以自明代中叶一条鞭法实行摊丁入地以后,鱼鳞图册(地籍)便成为征派赋役的主要根据,而仍依向例编造的赋役黄册(户籍)实际上已退居于次要的位置。

——摘编自梁方仲 《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原论》

(1)根据材料一,概括北魏推行三长制的目的。
(2)根据材料一、 二,指出北魏、唐及明朝户籍制度功能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影响其变化的主要因素。
2023-02-12更新 | 117次组卷 | 4卷引用:福建省南平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德国的工业革命是后来居上的代表。19世纪初,德意志各邦纷纷实行全民义务教育,一些邦政府还兴办中等专业技术学校。30年代,随着关税同盟的建立,德国工业革命起步。在巴伐利亚国王支持下,德国第一条铁路于1835年建成通车。从40年代起,汉诺威、普鲁士等邦国开始规划和建设铁路。1850年以后,德国重工业的发展速度一直超过轻工业,煤炭、生铁产量分别在1860年和19世纪70年代初超过了法国。

       ——摘编自武寅主编《简明世界历史读本》

材料二   不变价格是用某一时期同类产品的平均价格作为固定价格来计算各个时期的产品价值,目的是为了消除各时期价格变动的影响,保证前后时期之间指标的可比性。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统计局先后五次制订全国统一的工业产品不变价格,相关统计情况如下:

表1   1949—1957年全国工业总产值(按1952年不变价格计算,单位:亿元)

年份工业总产值轻工业重工业
194914010337
1957784405379

表2   1981—1984年全国工业总产值(按1980年不变价格计算,单位:亿元)

年份工业总产值轻工业重工业
1981517826632515
1984703034843546

备注:本表工业总产值数据不合村办工业,1984年如包括村办工业则为7606亿元。

——摘编自国家统计局工业交通物资统计司编《中国工业经济统计资料(1949—1984)》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德国工业化的经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简述表1、表2中数据变化的原因。
2023-04-21更新 | 627次组卷 | 12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海安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选修)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朝的“中国”多为“中央之国”之意,乃天下的“中心”,“中国”的周边则居住着“四夷”或“四裔”,是王朝的边缘。“中国”与“四裔”共同组成了王朝。清顺治、康熙两朝将自己定位为入主中国,他们是赶走“闯贼”,取代明朝成为中国的统治者。雍正帝则对在传统大一统观下如何构建满洲与中国的关系进行了深入辨析,并将清统治者“入主中国”的理念向“我本中国”的理念转变推进了一大步。综观雍正皇帝对于满洲与中国关系的理论体系主要基于三大方面:一是“华夷一家”“我本中国”;二是“清朝即中国”;三是有德者君天下,“夷”也可以统“华”。

——摘编自武沐、杨博皓《明清两朝中国观对比研究》

材料二       清前期统治者对中国民族关系思想的完善与总结还体现在“恩威并用”思想上。以《四库全书》为统计蓝本,着重统计了“恩威并用”以及与其相似的概念在《四库全书》中出现的次数。其中“恩威并用”共出现88次,约有一半的记载来源于清代文献;“剿抚并用”出现44次,清代文献有40次:“剿抚并施”出现14次,清代文献出现12次;“剿抚兼施”出现39次,全部出自清代文献;“剿抚并行”14次,全部出自清代文献。从以上数据不难看出,与“恩威并用”这一概念相似的一些提法大多数出自清代文献。

——摘自崔明德、陈铭浩《清前期民族关系思想刍议》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清两朝在“中国观”认识上的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统治者对少数民族“恩威并用”的表现,并分析其历史意义。
2022-12-15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2022-2023学年高一12月选科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8 . 下表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共授予各抗日根据地的英模人数统计。数据变化表明(     
年份《中国人民解放军英模辞典》《八路军二级军区以上领导机关授予的英雄模范名录》
1931年9月至1937年7月13
1937年7月至1942年5月1546
1942年5月至1945年8月149326

A.敌后战场成为抗战的中流砥柱B.抗日战争已进入战略反攻
C.中共借此反击国民党反共阴谋D.中共努力推进全民族抗战
2023-02-12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日照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根据唐代官方的漕运数据统计,唐玄宗天宝年间(742~756年),官仓所收米粮以河南、河北的漕粮为主,关西(含关中)河东(山西)次之,淮南、江南仅居第三位。据此可知,当时(     
A.经济重心仍在北方B.地方割据势力强大
C.运河漕运受到阻碍D.粮食仓储体系完备
10 . 下图是二战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有关数据统计
内容1960年1980年
工业生产总值占世界生产总值7.1%9.4%
国民生产总值1861亿美元19118亿美元
年人均收入138美元1003元
工农业比重工业24.8%39.4%
农业30.9%17.4%
A.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受到冲击B.发展中国家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
C.民族独立促进民族经济的发展D.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日趋合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