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5 道试题
1 . 浙江巡抚刘韵珂在道光二十ニ年二月(1842年)上奏论道:与其消耗大量军饷调集大军与英军作战,不如一次性向英国赔款,后者不过是白银几千万两,而前者很可能就是无底洞,最终道光皇帝接受《南京条约》的赔款要求,而放弃了与英军继续战斗下去的决心,这段史料直接表明
A.《南京条约》是清政府在平衡利益下做出的选择
B.《南京条约》的签订表明清政府虽败犹胜
C.鸦片战争时清政府己意识到中国国际地位的丧失
D.地方官员蒙混皇帝导致《南京条约》的签订
2 . 某学校学生以习近平总书记讲话《中国需要更多地了解世界,世界也需要更多地了解中国》为主题开展探究性学习
探究1:源头:中西文化的异同.

材料一   普罗泰格拉说:“人是万物的尺度”;孔子说:“仁者爱人,克已复礼。”


(1)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中西文化的异同。
探究2:近代:中西相互认识的艰难。

材料二   公元1-1800年,西方人对世界的了解。

材料三   (《南京条约》签订后)假想市场的美景冲昏了商人的头脑,很快地供给就太多了。……最后形成了亏本生意,

——严中平<英国资产阶级纺织利益集团与两次鸦片战争的史料(下)》


(2)据材料二,分析西方人对世界认识的变化。据材料三,指出西方人对中国认识的不足。
探究3:现代:猜疑隔绝两败俱伤,互信开放互惠共赢.

材料四   有头脑的苏美关系观察家没有理由埋怨克里姆林宫对美国的挑战.上帝使美国人民受到这种无法致变的挑战……负有的道义和政治领导的责任.

——乔活·凯南《苏联行为的根源》


(3)据材料四,分析二战后美国和苏联长期相互隔绝的主要原因。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是如何逐步与世界接轨,融入世界的?
(4)综合以上探究及所学知识,归纳阻碍或推动中西交流的主要因素。
2018-04-04更新 | 279次组卷 | 2卷引用:【全国百强校】天津市静海县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12月学生学业能力调研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如图为汉代最先进的利用水力的工具。此史料可以用来说明
A.汉代农田水利的发展情况
B.当时铁制工具推广的原因
C.水力利用技术开始于汉代
D.西汉官营冶铁业生产状况
4 . 书法艺术具有特殊的审美价值,下图作品属于
A.楷书
B.行书
C.草书
D.小篆
2018-12-23更新 | 66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天津市静海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12月学生学业能力调研历史试题
5 . 儒学在传承与创新中不断发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董仲舒)把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装进阴阳的框架,加上一个最高的主宰“天”,成为一种神秘的天人感应论。他所强调的不是从道德伦理意义上探讨人格的完善,而是着重论证君臣父子、夫妻之间“三纲”论之不可移位……但在政治学领域,他的大一统思想却有利于国家的巩固,而且适应于历史发展的潮流。

——张岂之《儒学思想的历史演变及其特点》

材料二   宋儒通过对经典的研究,发现经典并非“圣道之全”……宋儒还通过总结汉唐以来经学的种种误区,指出治经应以切于实用为目的,应以讲明圣道、求得义理为旨归。因此,面对异质文化的严峻挑战,首先要起来维护儒家主体文化的神圣性,特别是发掘儒家文化的内在价值,这是一场保卫“圣人之道”的文化战争。

——人民网《宋代疑古思潮简论》

材料三   中国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与欧洲十八世纪的启蒙思潮分属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社会批判的产品,后者却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有些学人将这两种形态的文化等量齐观,显然不太恰当。如果要在欧洲文化史上选择一个段落同中国明清之际的进步文化作比拟,无论从产生的背景还是从所包含的内容而言,都以欧洲封建社会存在的最后几个世纪(14~17世纪),即严复说的西方“古学”转向“新学”的阶段发生的文艺复兴运动较为相当。

——冯天瑜《从明清之际的早期启蒙文化到近代新学》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董仲舒思想的主要特点及其政治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宋代“疑古”思潮的背景。结合所学知识,以程朱理学为例分析宋代“疑古”思潮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同中国明清之际的进步文化作比拟……文艺复兴运动较为相当”的理由。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未成为“近代社会的宣言书”,试从影响角度加以说明。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