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2 道试题
1 . 《新华日报》是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公开出版发行的一份报纸,自1938年1月创刊以来记录很多重要历史时刻,下图为新华日报号外。对该号外解读正确的是
A.日本政府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
B.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终于取得最后胜利
C.苏美英三国发表《波茨坦公告》,促令日本投降
D.日本在中国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举行反攻的压力下被迫接受
2021-10-13更新 | 76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十校联盟2022届高三10月联考历史试题
2 . 中共一大是在秘密状态下召开的,因此关于她的召开日期众说纷纭:“一大”的亲历者张国焘说是6月底,陈潭秋则说是7月底。抗战时期,中共将党的纪念日定为每年的7月1日。学者邵维正查阅了相关的苏联档案、当事人的回忆录以及当时的报刊杂志等多种史料,考证出中共一大召开于1921年7月23日。这一结论被学术界和中共所认同。对此解读最准确的是(     
A.历史带有主观色彩,原无真相可言
B.历史解释应该允许而且提倡多元化
C.历史研究应该对多种史料进行考辨分析
D.历史研究只有结合亲历者的结论才可信
3 . 在近代早期,美洲经历了彻底的转型。天花和其他疾病引发了凶猛的瘟疫,严重摧毁了本地人口并动摇了他们的社会稳定。在人口急剧减少的情况下,欧洲人颠覆了土著的帝国。一些土著作为群体彻底消失了,还有一些虽然保留了原有的社群、身份认同和文化传统,却日益屈从于欧洲移民和他们的欧裔美洲后代的影响。下列各项中,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①欧洲人在美洲的殖民活动导致美洲文化发生了替代性的变化
②美洲形成了以欧洲文化为主导、融合多种文化因素的新文化
③由于美洲人口的大量减少,大批华工进入美洲,促进了其发展
④美洲转型指殖民者的入侵改变了美洲人口结构,形成新的族群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②③④
4 . 传统观点认为,英国圈地运动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劳动力基础。学术界新观点认为,英国农业资本主义发展迅速,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充裕的农产品、自由劳动力和国内市场。下列关于新观点解读不正确的是
A.否定了圈地运动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大量劳动力
B.强调农业经济发展是工业革命劳动力的重要来源
C.不再强调工业革命和圈地运动之间的必然联系
D.认为农村资本主义发展为工业革命提供多方面条件
5 . 中国与法国都是世界舞台上的重要国家。中法交往有益于世界和平、文明的交流互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计划“关系全局,规定目标,安排轻重缓急的次序”﹔“计划能补偿自由的缺点,而同时不使它失去优点”﹔“计划是杠杆,能把我们的企业界推动……国家干预是市场机制的必要补充,它既弥补了市场机制的不足,同时又会使市场机制更有效地发挥作用”。

——法国总统戴高乐,1959-1969年在任

材料二   1964127日格林威治时间11时,中法建交联合公报在北京和巴黎同时发表,全文如下:“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法兰西共和国政府一致商定建立外交关系。两国政府为此商定3个月内任命大使。”这份仅有两句话的建交公报,也许是中国外交史上措辞最为简洁的建交公报,但却被西方媒体评价为引发了“外交核爆炸”。

——摘编自江珂《外交核爆炸——中法建交始末》

法中两大民族都对对方怀有深厚的仰慕和尊敬,两国间存在的这些共同点难道就不会发展成一种越来越深的文化合作吗?无论如何,我们哀心期待这会成为现实。

——摘编自《1964131日戴高乐将军新闻发布会讲话摘录》

材料三   戴高乐的一生都被卷入经常是针锋相对的争论中。但是争论的结论是清楚的,要是没有戴高乐,法国就不可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战败的悲剧中幸存下来。没有戴高乐,层国就不可能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废墟中复苏。没有戴高乐,就不会取得法德和解。……没有戴高乐,法兰西精神-----许多世纪以来,它的振作、它的热情奔放、它的光芒、它那特殊性和普遍性独特结合的特点,都一直在鼓舞着全世界-----可能已经消亡,而不是像今天这样具有生命力的强大。

——摘编自【美】尼克松《领袖们》


(1)解读材料一,指出二战后法国的经济模式,结合所学指出二战后法国加大政府干预经济的主要手段及其作用。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中法建交被西方媒体评价为引发“外交核爆炸”的主要原因,结合当时的国际背景指出中法两国外交的共同点。
(3)近代以来的法国,人才辈出,深刻影响欧洲乃至世界文明进程。请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
①概述戴高乐在二战期间和二战后对法国和欧洲的重要贡献。
②概述近代以来法国两位思想、美术名人的主要作品及其对近代文明的贡献,并概括其体现的近代法兰西文明的精神核心。
2022-01-03更新 | 100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杭州第二中学2022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6 . 1898年,因贵州学政严修奏请,设立经济特科,以内政、外交理财、格物、考工、经武之学取士。以下关于“经济特科”的解读,有误的是
A.选拔经时济变之才B.属于新的选官方法
C.培养洋务运动人才D.受西学传播的影响
2022-01-01更新 | 80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精诚联盟2021-2022学年高二12月联考历史试题
7 . 冷战时期某国国内出现经济困局,缺乏资金供应来推动社会正常运行,国内更出现经济增长停滞、通货膨胀严重的“滞胀”问题,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该国可以向世界银行申请短期贷款B.该现象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
C.该国政府可适当减少政府宏观干预D.建立及完善社会福利体系
8 . 观察1935年漫画《新政治疗》。画面中山姆大叔一脸病容,精神不振。他的身旁摆放着一堆药瓶。罗斯福化身为医生,提着“新政疗法”的药箱,对化身为护士的“国会”说:“毫无疑问,如果我们没有收到预期效果,就必须更换治疗方案。”以下解读正确的是
A.“新政治疗”到1935年仍收效甚微
B.大量管理机构使美国经济更加混乱
C.社会舆论对罗斯福新政失去了信心
D.新政的实施一定程度上需要国会支持
9 . 民族交融,民族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始终贯穿于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之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汉刘向在《<战国策>书录》中说:“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是以传相仿效,后生师之,遂相吞灭,并大兼小,……晚世益甚,万乘之国七,千乘之国五,敌侔争权,盖为战国。……国异政教,各自制断。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唐朝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定公十年》中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连称,本义指衣冠华美又重礼仪。华夏作为文化、政治实体,在春秋战国时被周边民族所认同。各族同源共祖的观念得到发展。

——摘自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二   唐朝统治者具有较为开明的民族思想,坚持“中国既安,远人自服”的民族怀柔政策,唐太宗认为“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猜忌多,则骨肉不免为仇敌”、“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终至贞观年间“四夷宾服”的政治景观,太宗也被各族共尊为“天可汗”。在强调“华夷之辩”的中国古代,这种开阔包容的气度更显不易……唐廷对周边民族不是一味武力征服,更多时候谋求的是双方的友好和平。当时,唐廷与吐蕃之间友好交往就是其中一个典型的事例。

——引自宇欣等《中国历史大讲堂·唐史十二讲》

材料三   在统治多民族大一统国家方面,清朝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简而言之,就是采取“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的基本原则,保持各民族自己的社会习俗、宗教信仰,重点笼络各民族上层分子,大事集权,小事放权,根据不同情况进行有特点的行政管理。一向足智多谋的孙中山看出要召集知识分子做组织者,必须有一套革命理论。在知识策划方面,他想出了一个“三民主义”。第一个即民族主义,意味着人民和种族结为一体;第二个即民权,即人民的权利和权力;第三即民生,按照古代含义,它意味着百姓生活得不错。

——编自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第四卷)》、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


(1)解读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历史现象,并从政治文明演进的角度指出其发展趋势。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列举唐太宗对不同民族地区采取的“友好和平”的统治方式,并概述唐太宗在位时“唐廷与吐蕃之间友好交往”的史实。
(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请选择阐述:①写出清朝中央设置的主管边疆民族事务的机构名称。清朝留下了不少令人称道的建筑文化遗产,请列举其中体现“笼络各民族上层分子”这一原则的相关建筑并加以简要说明。②写出“民族主义”在同盟会“十六字”纲领中的对应内容。试以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的举措和法令为例,说明孙中山的民族主义将“人民和种族结为一体”的具体表现。
2021-09-03更新 | 97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名校新高考研究联盟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10 . 下面漫画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一战爆发前欧洲错综复杂的形势。对该漫画内容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A.因“阿尔萨斯洛林”问题,法国视德国为最大的敌人B.俄国与奥匈帝国之间的争夺,形成了“危险的巴尔干”
C.由于争夺世界霸权和市场,对峙双方成为“殖民对手”D.为了对付“三国协约”,德、意、奥结成“三国同盟”
2021-09-03更新 | 232次组卷 | 5卷引用:浙江省名校新高考研究联盟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