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8 道试题
1 . 陆九渊说:“孟氏没,吾道不得其传,而老氏之学则始于周末,盛于汉,迨晋而衰矣,老氏衰而佛氏之学出焉。”这反映出(     
A.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动摇B.思想领域呈现碰撞交融之势
C.佛道思想的社会影响最大D.佛教本土化趋势的日益增强
2022-10-15更新 | 156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安阳市2023届高三10月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2 . 游侠泛指豪爽好交游轻生重义、勇于排难解纷的人。司马迁在《史记·游侠列传》中评价游侠“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则批评司马迁“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这一变化体现出汉代
A.封建统治秩序渐趋稳固B.实现了思想上的统一
C.缓和了社会的主要矛盾D.协调了利与义的关系
2022-05-17更新 | 354次组卷 | 5卷引用:山西省运城市2022届高三下学期5月考前适应性测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包拯在知谏院等任内,多次提醒宋仁宗:“临决大政,信任正人。赏者必当其功,不可以恩进,罚者必当其罪,不可以幸免。邪佞者虽近必黜,忠直者虽远必收。况幅员至广,官吏至众,黩货暴政,十有六七;若不急于用人,以革其弊,亦朝廷之深忧。”包拯认为,宰相必须是“能尽心救天下之弊,敢当天下之任者”;御史府是“朝廷纪纲之地,为王耳目之司,必在得人,方为称职,自非端劲特立之士,不当轻授”;“夫转运使、提点刑狱,在乎察官吏之能否,辨狱讼之冤滥,以至生民利病、财赋出入,莫不莅焉。事权至重,责任尤剧,设非其人,则一路受蔽”;“盖刺史、县令,耳目接于民事,惨舒攸系”;“如州县之职不举,按察之吏又不以闻,则朝廷无由而知,是一方之民有终无告者矣”。

——摘编自董伯庸《试论包拯关于整顿吏治的主张》


提取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包拯奏疏对研究宋代政治的史料价值。
2022-01-01更新 | 155次组卷 | 4卷引用:河北省名校联盟2022届高三12月一轮收官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开封:仅据天下之冲,还是奠万世之基?

材料一   976年,宋太祖西巡洛阳,有意迁都于此,甚或迁都长安,并就此与大臣展开了一场讨论。)

李怀忠曰:“东京有汴渠之漕,岁致江、淮米数百万斛,都下兵数十万人,咸仰给焉。陛下居此(洛阳),将安取之?且府库重兵,皆在大梁(开封),根本安固已久,不可动摇。若遽迁都,臣实未见其便。

晋王亦曰:“迁都未便。

宋太祖曰:“迁河南未已,久当迁长安。……吾将西迁者无它,欲据山河之胜而去冗兵,循周、汉故事,以安天下也。”晋王又曰:“在德不在险。

宋太祖日:“晋王之言固善,今姑从之。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殚矣。”

——摘编自《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十七

材料二   中国古代气温变化曲线图

——据邓小南等《宋:风雅美学的十个侧面》

分析说明北宋继续以开封为都城的利弊。
2021-07-08更新 | 5922次组卷 | 49卷引用:山东省潍坊临朐县实验中学2022届高三9月摸底考试历史试题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2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鲁国的朱家,是汉高祖同时期人。鲁国人都喜欢讲儒术,而朱家却是以任侠闻名。先后被他藏匿和救活的豪杰有几百人,其他一般人被救的无法计算,但他从不自我夸耀。凡是被他救助过的人,他都尽量避免与他们见面。他救济人,总是从最贫困的开始。三他家中没有任何多余的钱财,穿的衣服又破又旧,每顿饭只吃一样菜,出门坐的是牛车。但是他奔救别人的危机,超过了自己的一切就他曾经暗中使季布将军摆脱了被杀的厄运,等到季布将军地位尊贵了,他却至死不肯与季布相见。函谷关以东的人们,无人不企慕他,希望和他交朋友。

——摘编自司马迁《史记游侠列传》


(1)根据材料,概述汉初游侠的特点口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初游侠之风盛行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或问:北都之亡忽焉,其故何也?曰:亡之道不一,而建都失算,所以不可救也。……当李贼之围京城也,毅宗(崇祯皇帝)亦欲南下,而孤悬绝北,音尘不贯,一时既不能出,出亦不能必达,故不得已而身殉社援。或曰:自永乐都燕,历十有四代,岂可以一代之失,遂议始谋之不善乎?曰:……有明都燕不过二百年,而英宗狩于土木,武宗困于阳和,景泰初京城受围,嘉靖二十八年受围,四十三年边人阑入,崇祯间京城岁岁戒严。上下精神敞于寇至,日以失天下为事,而礼乐政教犹足观乎?江南之民命竭于输挽(缴纳粮食等物资),大府之金钱靡于河道,皆都燕之为害也。或曰:有王者起,将复何都?曰:金陵。或曰:今东南粟帛,灌输天下,天下之有吴、会,犹富室之有仓库、遗筐(箱拒)也。今夫千金之子,其仓库、遗筐必身亲守之,而门庭则以委之仆妾。舍金陵而勿都,是委仆妾以仓库、遗筐;昔日之都燕,则身守夫门庭矣。曾谓治天下而智不千金之子若与?

——摘编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1)根据材料,简析黄宗羲认为明朝建都北京的具体弊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补充一条黄宗羲主张建都金陵的理由。
2021-09-09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省级联测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乡村底层走上权力巅峰的明太祖,对荒政破败与王朝衰亡之间的关系有深刻的体会,洪武元年(1368年)就曾明确告诫臣下:“恤其……恤其幼……天下之老幼咸悦矣,其心有不归者,寡焉!”在频繁实施赈恤的过程中,明初荒政建设也取得了明显成效。其一,将救荒的行政权力统一集中到户部,使户部担负起“以积贮之政恤民困”的职责。其二,明确了“不拘时限”的报灾之法、“勘灾既实,尽与蠲免”的蠲免之法、“大口六斗,小口三斗,五岁以下不与”的赈济标准和“务使饥民切沾其利”的赈济原则。其三,为了在第一时间掌握灾情并实施救助,构筑了“遣御史巡行以广耳目”的监察网络和者民报灾制度,制定了严厉的灾荒行政奖惩政策。有效通制了官员在荒政中的懈息和责任推却等行为。

——摘编自杨乙丹、卢勇《明代灾荒赈贷制度探析》

材料二   为了吸纳社会资源,激励社会各界踊跃投入教灾工作,南京国民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针对捐资者、经募赈款(物)者、办赈出力者、防灾御灾有功者等方面的激励、奖赏举措,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灾荒救助的奖励体制,既有对传统的继承,又有一些因应时代的权变。在救灾奖励制度的贯彻实施过程中,由于整体权力系统效率低下,特别是公权私用痼疾无孔不入,加之整个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国民政府的灾荒救助奖励制度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摘编自武艳敏(南京国民政府前期救灾奖励制度的历史考察》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太祖赈灾的目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南京国民政府救灾措施与明初的不同并分析其原因。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866年,出使英俄的公使曾纪泽在伦敦《亚洲季刊》上发表《中国先睡后醒论》。该文针对“欧洲人遽谓中国即一陵夷衰微终至败亡之国”,指出“愚以为中国不过似人酣睡,固非垂毙也”。曾纪泽谈到“中国先睡后醒”,但并未提到“睡狮”。

1899年,梁启超发表《自由书·动物谈》,提到:“吾昔游伦敦博物院,有人制之怪物焉,状若狮子,然偃卧无生动气。或语余曰:子无轻视此物,其内有机焉,一拨捩之,则张牙舞爪,以搏以噬,千人之力,未之敌也。余询其名,其人曰:英语谓之佛兰金仙,昔支那公使曾侯纪泽,译其名之睡狮,又谓之先睡后醒之巨物。……梁启超历历备闻其言,默然以思,愀然以悲,瞿然以兴,曰:呜呼!是可以为我四万万人告矣。”


20世纪初,“睡狮”、“醒狮”之说开始广为流行。1902年,蔡元培等组织明强学社,发表广告称:“今者欧美各国已由民族主义之熟达,而进于民族帝国主义。我国睡狮不觉,尚未进入民族主义之时代”。1903年,邹容在《革命军》中说:“天清地白,霹雳一声,惊数千年之睡狮而起舞,是在革命,是在独立。”1904年,《东方杂志》第一期封面图案,把雄狮的形象特征结合在了龙的形象上。

——据单正平《近代思想文化语境中的醒狮形象》等整理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近代中国“睡狮猛醒”现象的理解。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