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4081 道试题
1 . 消费价格指数是反映消费品价格变动趋势和程度的相对数,价格越高,价格指数越大。下面表格是英国历史上消费品价格指数变化情况,形成表中价格指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年份

1475

1521

1555

1558

1559

1595

1597

价格指数

100

167

270

370

407

515

685

A.商品经济的发展B.封建专制制度解体
C.疯狂的殖民掠夺D.资本主义制度确立
2024-06-06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 山东省济宁市曲阜孔子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中国古代北方农牧分界线自战国时期大致形成,后不断变化,秦汉时期农牧分界线呈北移趋势,秦将农耕区北界推至阴山以南,至汉武帝时农耕区已达乌兰布和沙区、贺兰山、河西走廊和湟水流域,北抵河套以北的阴山山脉,东面扔沿长城一线,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汉代(     
A.移民实边政策的推行B.地方治理体系的完善
C.民族交融的日益增强D.北方边患危机的解决
2024-05-01更新 | 72次组卷 | 2卷引用: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以前,“镇”“市”的内涵与功能存在显著区别。目前,关于镇的设置最早史料见于元琛在北魏道武帝时的一封上书:“昔皇始以移防为重,盛简亲贤,拥麾作镇”。宋代,政府将镇市列入行政建制,位居县城之下。《嘉泰吴兴志·卷10》记载:“诸镇省罢略尽,所以存者特曰监镇,主烟火兼征商。”在宋代存世方志中,多有“市镇”一条,可见宋代“镇市”或“市镇”已成为专用名词。

——根据张倩《宋代“镇”“市”结合的历史考察》

材料二   中国古代地方政府体制结构,是以设置城乡合治的地域性地方政府为基本构架。从民国初年开始,在人口集中的城镇地区设置城镇型地方政府——市、镇。完全不同于乡村的城镇型地方政府的出现,导致地方政府体制类型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地方政府体制结构的主导类型中形成了城乡分治的格局。

——根据陈小京、伏宁、黄福高《中国地方政府体制结构》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宋代以前,“镇”“市”的内涵与功能有何区别?宋代“镇”的功能为何发生变化?简述宋代至明清“镇”的发展过程。
(2)根据材料二、指出近代以来我国地域性地方政府结构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
2024-04-30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金兰教育合作组织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国际联盟盟约》中规定:“除本盟约或本条约另有明文规定外,凡大会或理事开会时之决议,应得出席会议之联盟会员国全体之同意”;《联合国宪章》规定:“关于程序事项之决议,十五会员国……应以九理事国之可决票表决之;对于其他一切事项之决议,应以九理事国之可决票包括全体常任理事国之同意票表决之”。以上变化(     
A.体现了强权政治色彩B.避免了新战争爆发
C.使和平解决争端更具操作性D.反映了世界的多极化趋势
5 . 1951年,联合国通过《关于难民地位的公约》,规定公约“适用于1951年1月1日前欧洲发生的事情”。1966年,联合国通过了《关于难民地位的议定书》,没有规定时间和地域方面的限制。这一变化(     
A.有助于遏制难民的增加B.保障了难民的生存权
C.源于世界多极化的趋势D.适应了新的世界形势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印度原始佛教追求涅槃,主张修行实践,不拜偶像。魏晋至隋唐期间,佛教杂糅了宗法观念和儒家思想的轮回学说变成了天理轮回、报应不爽的理论。对涅槃超脱的追求变成了对来世幸福的追求,修行实践变成了布施求福。这种变化说明(     
A.封建礼教观念受到冲击B.隋唐统治者重视佛教
C.佛教呈现出本土化趋势D.佛教遭受毁灭性打击
7 . 根据“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关税与贸易总额发展情况变化趋势图”,下列叙述合理的是(       

二战后世界关税与贸易总额发展情况变化趋势图
A.世界贸易实现快速均衡发展B.降低关税推动贸易自由化
C.协调机制助推世界贸易发展D.关税和贸易的增长成正比
2024-05-04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临沂市河东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指出材料一反映的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此现象进行阐释。

材料二   下表为世界各大洲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比率变化(%)

年份

欧洲

非洲

美洲

世界总人口

1650

18.3

18.3

2.4

5.45亿

1750

19.2

13.1

1.6

7.28亿

1850

22.7

8.1

5.1

11.71亿

1900

24.9

7.4

9.0

16.08亿

——据【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整理

(2)根据材料二,分别指出欧、非、美三大洲人口占世界人口比率的变化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三大洲人口变化的共同因素。
2024-05-03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肥城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东汉末年以后,黄河中下游地区畜牧生产呈现一路下滑的趋势,在魏晋—隋唐时期,当地畜牧经济发展却经历了一个明显的反弹过程。在这一历史阶段中,畜牧区域曾一度向东南方向显著扩张,国营和私营的大型畜牧业都取得明显发展。可以说,十六国至唐初,黄土高原地带一直是胡、汉混杂居处而以少数民族为主体,其经济生产也以畜牧业为重。由于畜牧经济的发展,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羊肉酪浆”之类的饮食物品乃成为“中国之味”,“食肉饮酪”在社会上曾一度相当流行。唐代胡食风行,胡食的特点之一就是食肉量较大,而畜牧业的发展,可为社会提供大量的肉食来源。

——摘编自王利华《中古时期北方地区畜牧业的变动》

材料二   19世纪上半叶的大部分时间,很少有英裔美国人考虑过迁徙到密西西比河以西的广袤土地上。“西部地区”给人的印象是“美国大沙漠”,不适合文明存在。19世纪40年代以后,许多美国人开始对西部特别是牛仔的形象赋予浪漫色彩,他们将西部地区看作是勇敢者和上进者经历艰难险阻可以建设新文明的地方,将实际上工资低廉的雇工描述为强大而不朽的传奇人物。欧洲移民后裔定居西部的过程,至少在两个世纪中主导了美国人的国家想象,有时也成为历史学界讨论的中心话题。20世纪的历史学家则将西部描述为一个勇敢、成功、对抗、贪婪以及失败并存的地方:破败废弃的小镇,荒凉阴郁的印第安保留地,穷困潦倒的贫民区,生态遭受严重破坏的自然景观与辽阔的牧场、肥沃的农田和繁华的城市共同构成了西部。他们强调,在塑造西部社会的过程中,妇女和男人发挥了同等重要的作用。

——摘编自[美]艾伦·布林克利《美国史》

材料三   2000-2003年,重庆市外迁农村移民12.16万农村移民,2004年继续外迁2.34万人。截至2003年,外迁移民占三峡库区全部农村移民的41%,减轻了库区的土地负荷和人口压力,有利于防止乱垦滥伐和水土流失。1998年以来,三峡库区停止了开垦荒地,对已开垦改造的25度以上的荒地和低产地,逐步推行退耕还林还草。截至2004年,重庆市的自然保护区达到48个,总面积8290平方公里,初步建成重庆市及三峡库区珍稀濒危动植物抢救、繁育及迁地保护中心。

——摘编自刘德绍、杨力《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对策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十六国至唐初,黄河中下游地区畜牧经济反弹的表现及原因。
(2)根据材料二,简述美国人眼中“西部”形象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影响变化的因素。
(3)根据材料三,从迁出地的角度,谈谈三峡移民的意义。
2024-05-01更新 | 33次组卷 | 2卷引用:重庆市江津第二中学校等多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10 . 下表为1990-2013年人口迁移强势吸引中心变化情况表。下列选项对该表信息分析不正确的是(     
国家/地区综合迁入选择指数/综合迁出选择指数
1990排序2000排序2010排序2013排序
卡塔尔
马尔代夫
阿联酋
阿曼
沙特阿拉伯
美国
澳大利亚
加蓬
巴林
26.71
--
30.35
29.62
52.52
13.10
12.99
--
10.78
4
--
2
3
1
5
6
--
7
29.62
34.46
29.95
37.00
17.28
11.69
12.06
--
5
3
4
1
2
6
8
7
--
71.45
52.73
55.27
45.97
34.33
16.16
13.05
11.41
10.65
1
3
2
4
5
6
7
8
9
76.40
59.83
56.57
44.40
34.12
15.36
13.28
12.34
11.24
1
2
3
4
5
6
7
8
9
A.石油生产国对人口的吸引力近年呈增加趋势
B.美国和澳大利亚对人口吸引保持稳定的状态
C.经济全球化加速了国际人口迁移现象的扩散
D.劳动力市场结构变动是国际人口迁移的根源
2024-04-28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杭州市(含周边)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