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9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雅典城邦建立的陪审法庭作为国家主要司法机关,允许一般公民参加法庭一切事务,规定一般公民也能够担任陪审员。这种做法
A.对贵族特权起到某种约束作用B.切实地维护了所有雅典人的利益
C.有利于公民掌握国家最高权力D.使公民可直接决定城邦大政方针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2 . 意大利人利玛窦(1552—1610年)来中国传教后,逐渐形成了所谓的“利玛窦规矩”,即应遵守中国法度、传播西学服务于朝廷、用儒家经典诠释天主教义等。这些“规矩”
A.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B.动摇了儒家正统地位
C.扩大了中西文明差距D.冲击了天朝上国观念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据史载,道教领袖丘处机曾于1188年两次被金世宗召见,其“剖析天人之理,演明道德之宗”等建议甚合金世宗之意;1219年,丘处机提出的“济世安民”、“仁爱孝道”等主张,也得到成吉思汗的赞同。据此可知
A.道教成为金元两朝的国教B.民族交融趋势已深度发展
C.金元统治理念发生根本变化D.金元统治者十分推崇道教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1哥白尼(1473-1543)(绘画作品)图2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材料二   从语源学角度看,“革命”一词借自人类最早的科学之天文学。原型是指星体运行回到出发点,循环运动是其主要特点。17世纪,逐渐被引申为“现存社会的动荡与破坏”,并且在有关的文献中这种用法的次数在不断增加。18世纪是“革命”一词使用频率增加的关键期,正好应对了这个世纪剧烈的历史变迁。这样,由于“革命”一词的使用从浩瀚宇宙降临到人类社会,打破了长期盛行的循环史观,帮助人类看到了进步的希望,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动力。

——摘自马克在主编的《世界文明史》(上)

材料三   20世纪以来,人们对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文明以及与之相伴随的科学主义、工业主义究竟是人类的福祉,还是人类的灾难,大体上有两种认识,即肯定的、乐观主义的认识和否定的、悲观主义的认识。

——摘自马克在主编的《世界文明史》(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以“科学革命”为主线简述欧洲近代科学兴起与发展的史实关联性。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为什么说“18世纪是‘革命’一词使用频率增加的关键期,正好应对了这个世纪剧烈的历史变迁”。
(3)针对材料三的两种认识,谈谈你的看法。
2021-10-21更新 | 85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示范高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秋季联赛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唐朝时期,民族往来和对外交往活跃。图1为《唐代绘画中的外国贡使团》,图2的《职贡图》相传为唐代画家阎立本所作,反映的是外国使节和我国边远少数民族使臣携带贡品来唐朝进贡的生动情景。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提取材料信息,对两幅绘画作品加以阐释。
2021-10-21更新 | 274次组卷 | 2卷引用:安徽省示范高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秋季联赛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到宋仁宗末年,科举考试脱离实际的问题更加严重。神宗即位之初,新、旧党中不少著名人士对于改革科举和振兴学校都持有基本相同甚至完全一致的观点。1071年,朝廷正式颁布兴学诏令,史称“熙宁兴学”。其主要内容有:改革科举考试内容和科目,罢试诗赋声律等,改试经义论策、断案和律令大义等;诏令各州县兴建学校;在太学中严格实行三舍考选法,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学生考选升补制度,使得人才的培养和选拔逐渐连成一体;除太学外,还设立专科类学校,如武学、律学、医学等。

——摘编自卜宪群主编《中国通史隋唐五代两宋》

材料二   辛亥革命以后,提倡职业教育、主张在中国建立职业教育制度的舆论在民初形成潮流。如最早提倡职业教育的是《教育杂志》主编陆费逵,他指出:“职业教育一技之长可谋生活为主……非职业教育兴盛,实业教育必不能发达,民生必不能富裕。”陈独秀在《青年杂志》发表文章,认为解决社会经济问题,必须从职业教育入手。黄炎培撰写多篇文章,呼吁学习美国的职业教育,从根本上把职业教育与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状况联系起来。19175月,黄炎培联合社会各界人士于上海成立中华职业教育社并发表宣言,提出最终目标“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至此,职业教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摘编自谢媛媛《民国时期职业教育研究》

材料三   20189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指出:“党的十九大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高度,作出了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重大部署。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熙宁兴学”历史背景和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国初年职业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我国现代教育发展的认识。
2021-10-21更新 | 119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示范高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秋季联赛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7 . 二战后期建立的雅尔塔体系基本架构一是以大国合作为基础的联合国组织;二是美苏分别控制的东西方两大势力范围。之所以出现这种结构性的矛盾,主要原因在于
A.利益与实力的较量B.战时同盟关系破裂
C.美国实行冷战政策D.美国控制了联合国
2021-10-21更新 | 936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示范高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秋季联赛历史试题
8 . 20世纪70年代,一些发展中国家出口一吨茶叶可换回17吨化肥,到80年代只能换回8吨;以前一吨香蕉可换回一吨钢,到1979年则需两吨香蕉换回一吨钢。该现象表明,这些发展中国家
A.需努力吸引外国资本B.必须调整经济结构
C.理应加强区域合作D.应积极扩大对外贸易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如表为《世界主要国家工业生产和相对战争潜力表》(世界工业生产总量=100%,相对战争潜力世界=100%)。据此可推
美国英国法国德国苏联
1929年工业生产总量43.39.46.6115
1938年工业生产总量28.79.24.513.217.6
相对战争潜力(1937年)41.710.24.214.414.0
A.苏联已成社会主义工业强国B.美国经济发展速度明显下滑
C.德国发动战争实力不断上升D.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必将胜利
10 . 从中古时期到1400年间,中欧和西欧的所有文学都是用拉丁语来写作的,但到15世纪时,地方文学和民族语言兴起,如英语、法语、日耳曼语已经形成,同时民族文学也渐渐兴起。这些现象的出现
A.动摇了基督教会的统治地位B.为民族国家的兴起创造了条件
C.成为拉丁语衰败的根本因素D.直接推动了城市自治运动兴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