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2 道试题
1 . 如图是绘制于中唐时期的敦煌榆林窟佛教壁画《弥勒经变耕种图》,它采用“异时同图”的手法,将农民扶犁春耕、秋季收割和扬场等场面在同一画面中呈现,表现的是“一种七收”场面。该壁画可为以下哪些主题提供史料佐证(     

①主题一:唐朝中期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②主题二:唐代农业生产呈现精耕细作
③主题三:曲辕犁已经在全国得到普及
④主题四:佛教思想融入中国社会生活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 . 水稻的输入与输出

材料一   宋代引入的占城稻是中国古代典型的外来农作物品种。在唐末传入我国后,经宋朝政府的大力推广,兼之自身的优良品性,逐步发展为长江流域居主体地位的粮食作物,并相继演化出众多优良的新品种。由于占城稻的生长期比较短,江南地区种植占城稻的时间,大致是在每年的二月中旬至三月上旬。在收获完占城稻后,还有较长的农时可以用来种植麦类作物。宋代以后,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以及人口南迁,导致南方江、淮、浙一带人多地少的矛盾日益突出。

材料二   20世纪80年代中国杂交水稻技术在国内成功推广以来,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国际水稻研究所(IRRI)等国际组织对世界上主要的水稻种植国,特别是缺粮国,开展了一系列杂交水稻技术的援助项目,聘请中国专家到受援国进行技术指导和技术推广工作。目前,中国杂交水稻已在全球40多个国家试验示范,其中有10多个国家开展商业化种植,种植总面积超过7800万亩,平均每公顷产量比当地常规品种高出2t左右。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占城稻在宋代推广种植的意义。
(2)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简述中国杂交水稻在国外推广的原因及影响。
2024-04-30更新 | 6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北京市门头沟区高三下学期一模考试历史试卷
3 . 中华民族图腾崇拜

材料一   

材料二   闻一多先生以为,龙是以蛇为本体,又融合了“兽类的四脚,马的头、鬣的尾,鹿的角,狗的爪,鱼的鳞和须”,是因为“当初(原始社会)那众图腾单位林立的时代,内中以蛇图腾为最强大,众图腾的合并与融化,便是蛇图腾兼并与同化了许多弱小单位的结果”。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名誉院长郭大顺接受光明日报采访

材料三   随着龙图腾分散到各地方,龙的影响也扩展到四面八方。因地域的限制,交通的不变,人们那时交往极少,各部族根据自己的需要对龙加以改造,这样,龙的观念就因地而异了,使得龙的形态在先秦时期呈现千姿百态的景象。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人们的观念隔阂逐渐融洽,龙的形态也开始趋向统一。历代封建帝王蓄意把自己的一切都和龙挂上钩,使龙成为其专用品,皇帝即位叫“飞龙”,皇帝穿的叫“龙袍”,坐的是“龙椅”,睡的是“龙床”,有了病叫“龙体欠安”,皇帝的子孙则叫“龙子、龙孙”。……随着封建制度的越来越僵化,那些帝王们也越来越害怕江山不稳,禁止龙在民间传播就是镇压百姓的手段之一。龙被帝王专用以后,人们观念中的龙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龙不再是保佑众生的神灵,而是极其可恶凶残的暴君。

从孙中山推翻帝制至新中国成立,人们的各种观念从旧的禁锢中彻底解放出来,人们不再相信龙是帝王之祖而神圣不可侵犯,这个被少数人利用驾驭在华夏民族头上几千年作为华夏民族的权威象征,终于重回到人民手中,人民不再对龙感到恐惧神秘而心有敬畏。人们舞龙,不再是对祖先神人祭祀,也不再是向帝王歌功颂德,龙的节日纯粹是大众化的娱乐活动而非宗教的和政治的。美国旧金山华人街赫然盘踞两条巨龙,那是民族的象征与骄傲。从这点意义上说,龙蕴藏着深邃的内涵:龙是团结、伟大的象征,是联系每一个炎黄子孙的心结。

——摘编自禹建湘《龙的演变及其内涵》

(1)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述龙图腾所体现出的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
(2)阅读材料并结合时代背景,阐释“龙”的形象和内涵是如何发展演变的。
2024-04-30更新 | 8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北京市门头沟区高三下学期一模考试历史试卷
4 . 以下史实与结论对应准确的是(     
史实结论
A1957年底,“一五”计划的主要指标超额完成中国实现了工业化
B20世纪70年代,中国重返联合国,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中日建交迎来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建交高潮
C高速铁路、高速公路里程均居世界第一、世界港口吞吐量前10里面中国占有7席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走在世界前列
D中国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倡议设立亚投行中国正在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提供中国方案
A.AB.BC.CD.D
2024-04-30更新 | 6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北京市门头沟区高三下学期一模考试历史试卷
5 . 洪武十三年,朱元璋诛杀宰相胡惟庸,牵连致死者3万余人。关于胡惟庸被杀原因,朱元璋口谕:“(胡惟庸)窃持国柄,枉法污贤”,未提谋逆之事;《明太祖实录》记载:“丞相胡惟庸等谋逆”,这一说法被后世史家反复转引。据此能够得出的结论是(     
①朱元璋口谕内容因具有主观因素,说法不可信
②《明太祖实录》属于官修史书,说法是可信的
③明初宰相胡惟庸被诛杀的原因存在多种可能性
④探究胡惟庸被杀之因须搜集更多史料加以辨析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024-04-30更新 | 8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北京市门头沟区高三下学期一模考试历史试卷
6 . “及元狩元年,博望侯张骞使大夏来,言居大夏时见蜀布、邛竹杖,使问所从何来,曰‘从东南身毒国,可数千里,得蜀贾人市’。……骞因盛言大夏在汉西南,慕中国,患匈奴隔其道,诚通蜀,身毒国道便近,有利无害。”汉武帝对此采取的措施是(     
A.以冠军侯去病为骠骑将军,将万骑出陇西
B.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
C.令王然于、柏始昌、吕越人等,使间出西夷西
D.因使(郑)吉并护北道,故号曰都护……都护治乌垒城
2024-04-30更新 | 10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北京市门头沟区高三下学期一模考试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下表为1956年《人民日报》改版后7、8两月头条新闻的统计数量。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分类经济建设文化教育人民生活会议新闻涉外新闻公告性新闻总计
数量3155214461
A.体现新闻适应国内经济建设的需求B.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建立
C.为尽快恢复国民经济做好舆论准备D.受到了向苏联新闻模式学习的影响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8 . 下图为《1949—2018年中国人口自然增长率统计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数据来源《新中国六十年统计资料汇编》《中国人口与就业统计年鉴》

A.①处增长率快速增长,因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B.②处增长率明显下降,只因自然灾害的影响
C.③处增长率回升受改革开放等多种因素影响
D.④处增长率低速平稳,因国民经济发展受挫
2023-05-30更新 | 212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门头沟区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9 . 河泊所遗址

材料一   上(汉武帝)使王然于以越(南越)破及诛南夷兵威风喻滇王入朝。……滇王未肯听。元封二年,天子以兵临滇。滇王举国降,请置吏入朝。于是以为益州郡,赐滇王王印,复长其民。

——摘编自司马迁《史记·西南夷列传》

材料二   近年来,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河泊所遗址(云南省昆明市滇池东南岸的晋宁区上蒜镇河泊所村附近)进行了系统的考古发掘。挖掘出了道路、建筑基槽与河道等大量遗存。道路路面总体宽约12米,主体部分分层明显。在洪积层堆积中出土了大量的陶片、瓦当、砖块、红烧土块、铜器、铁器、铜钱等,共计2000余件。其中铜钱有“五铢”、“大泉五十(王莽新朝通行货币)”等字样。


滇国相印                                 益州太守章               遗址中出土的部分简牍残片

2019年,在90号灰坑中发现了官印封泥“滇国相印”,这是继1956年“滇王之印”出土后,古滇国考古的又一次重大发现,弥补了传统文献关于古滇国史迹记载的缺失。2021—2022年在河道废弃堆积中发掘出837枚枚封泥,其中数量最多的是官印封泥,有“益州太守章”等,涵盖益州郡24县当中的20个地名。此外在周边区域还发现了一些简牍残片,目前已辨认出的文字包括“滇池以亭行”、“始元四年”(公元前83年)等,是反映当时益州郡行政往来的文书。

——摘编自蒋志龙等《河泊所遗址——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过程中的西南缩影》


(1)阅读上述材料,指出材料中所述史料的类型。
(2)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简述河泊所遗址的历史价值。
2023-05-16更新 | 151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门头沟区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10 . 1943年,毛泽东在《组织起来》中指出:“我们应该走到群众中间去,向群众学习,把他们的经验综合起来,成为更好的有条理的道理和办法,然后再告诉群众(宣传),并号召群众实行起来,解决群众的问题,使群众得到解放和幸福。”毛泽东强调贯彻群众路线有利于(     
A.发动群众参加土地革命B.奠定中国革命胜利基础
C.粉碎国民党的重点进攻D.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023-05-16更新 | 171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门头沟区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