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2024·江西·模拟预测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61年初,党中央确定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1962年又提出了“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指导”方针。农业方面的措施主要有改基本核算单位由人民公社为生产队、提高粮食收购价格等。一些地区曾推行包产到户,但被废止。工业方面,大力压缩基建、降低发展速度。1963年后,加快发展轻工业,并多途径提高技术能力、产品质量,进行“充实、提高”工作,采取措施重建了高度集中的中央管理体制,改变了1958年经济权力下放造成的混乱局面。在毛泽东“用经济办法管理经济”的指示下,借鉴资本主义托拉斯形式,组建了一批国有大集团,并取代政府机关直接进行经营管理。1965年(按当年价格计算)与1957年相比,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0.1%,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摘编自郑有贵《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949—2019)》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60年代经济调整工作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60年代经济调整工作的影响。
2024-04-17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2024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猜题卷(八)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档案馆库作为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其历史源远流长。鸦片战争后,特别是到了民国时期,随着社会政体和经济文化发生的巨大变化,我国古代档案管理机构体系被打破,此时的档案管理机构逐渐开始呈现社会性,不再仅是国家政权机构的统治工具,设置档案机构的社会实践领域也开始扩展。在中央和地方,机关档案管理机构普遍建立,并形成了一定体系,还出现了第一个近代国家档案馆,即文献馆。文献馆是我国近代第一个国家档案馆,它不同于近代的机关档案室,是一个专门管理历史档案的文化事业机构,它的诞生与明清档案的整理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此外,在企业当中也开始设立了保管文书和技术档案的专门机构。

——摘编自丁海斌,刘卉芳《中国近现代档案管理机构发展演变研究》

材料二   1954118日,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根据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的提请,批准国务院设立直属机构——国家档案局。消息在报刊发表后,引起全国档案工作人员的欢欣与拥护,大家纷纷对国家档案局的诞生表示祝贺。国家档案局成立的决定,证明了中国人民与政府万分重视档案工作。国家档案局的成立,表明中国档案工作已经有了明确的方向,走上了康庄大道。国家档案局的成立还意味着向全国宣告档案文件是国家与人民的宝贵财富,档案文件也将为人民利益与国家建设而服务。国家档案局的成立,又一次以事实向全世界证明了人民民主国家制度的优越性。反动统治者在几十年来也没有做起来的事,我们却在新中国成立以后仅五年,就实现了成立全国档案领导机构的意愿。

——摘编自吴宝康、程桂芬《中国近现代档案史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档案管理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相较于中国近代说明新中国档案管理的进步之处,并分析其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近现代档案管理的认识。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下表是1950年我国进口的货品额构成图

——摘编自董志凯《应对封锁禁运——新中国历史一幕》

材料二   下表为我国1997—2007年的进口额前八大产业及其占比(%)


1997年

2000年

2002年

2005年

2007年

1

机械设备制造业(37.6)

机械设备制造业(41.2)

机械设备制造业(48.2)

机械设备制造业(47.9)

机械设备制造业(45.5)

2

化学工业(16.6)

化学工业(13.7)

化学工业(13.3)

化学工业(12.7)

采掘业(13.9)

3

纺织、服装及皮革产品制造业(9.4)

金属产品制造业(10.4)

金属产品制造业(8.4)

采掘业(10.6)

化学工业(12.3)

4

金属产品制造业(9.1)

采掘业(8.1)

采掘业(6.2)

金属产品制造业(7.1)

金属产品制造业(6.6)

5

采掘业(6.0)

其他制造业(6.1)

纺织、服装及皮革产品制造业(5.7)

其他制造业(3.6)

其他制造业(3.7)

6

其他制造业(5.4)

纺织、服装及皮革产品制造业(5.7)

其他制造业(3.3)

纺织、服装及皮革产品制造业(3.4)

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3.3)

7

食品制造业(3.7)

食品制造业(3.0)

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2.9)

农业(2.9)

农业(3.1)

8

农业(3.1)

农业(2.8)

农业(2.5)

炼焦、煤气及石油加工业(2.3)

食品制造业(2.1)

——摘编自涂远芬《我国进口商品结构变动及其优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50年我国进口货品的特点并分析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表中提取任意两个信息并进行解读。
2023-12-05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信息卷(七)历史试题
2023·全国·模拟预测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48年10月27日,东北局常委会组成以陈云为主任的沈阳军事管制委员会,陈云正式主政沈阳城。陈云认识到没有社会的稳定,城市工作无法开展,只有社会稳定了,人心安定了,城市才会运转起来。当时影响沈阳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国民党旧政府的机构、财产物资及人员的接收与处理问题。陈云在主政沈阳的第二天,即1948年10月28日,主持召开了沈阳军事管制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他对接收方法和要注意的问题作出了一系列明确的规定,突出表现在接收原则上:“自上而下,按照系统,统一接收,一切财产、物资、人员、文件均原封不动,先接收,后分配,约法八章”等。沈阳的接管工作就是在这几条原则下开展的。

军事管制委员会平稳地接收了原城市机构及财产。陈云的这个“各按系统,自上而下,原封不动,先接后分”城市接管原则,后来得到了中央的重视,并推而广之。

——摘编自姜敏等《陈云主政沈阳时期城市治理的历史经验与现实启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党接收沈阳工作的背景和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党接收沈阳工作的意义。
2023-12-05更新 | 95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信息卷(七)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战国秦汉时期,赐爵制和官僚制并非合二为一、官、爵关系一直在发生变化,如下表所示。

时代基本特征相关记载出处
秦国“无官不爵”于是免武安君(白起)为士伍。《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秦朝官、爵分为二途上造以下到官佐、史毋(无)爵者。《睡虎地秦墓竹简》
西汉以官秩定爵位赐吏六百石以上爵五大夫,勤事吏二级。《汉书·元帝纪》
东汉爵的政治意义逐渐丧失近世赏人,皆不由等级从,无爵封,无列侯,原其所以,爵废故也。《太平御览》

——摘编自卜宪群《秦汉官僚制度》

(1)根据材料,概括战国、秦汉时期官爵关系的变化(不得照抄原文)。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战国、秦汉时期影响官爵关系变化的因素。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食客”又有“舍人,客,门客,门下客,门人,门子”等称呼。食客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他们以不事生产,寄食于权贵之家,为其服务,并寻找个人发展的机会为主要特征。从经济学角度看,他们似乎是社会的边缘人,但是他们却活跃于政治、外交的舞台,如商鞅、李斯、蔺相如、毛遂等,而吕不韦的食客集体著述的《吕氏春秋》一书,显示了他们在思想政治上深邃的见解和扎实的理论功底,无论在当时还是后世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摘编自杨宁宁《社会变迁条件下的春秋战国食客》

材料二   汉初贵族养士的风气很盛,强大的诸侯王都大量招致宾客游士,扈从左右,其中有文学之士,有儒生、方士,还有纵横论辩之士。诸侯王策划反叛时,宾客游士往往是他们的重要助手,所以汉武帝力加压制,颁布了《左官律》和《附益法》,前者规定王国官为“左官”,以示歧视,后者限制士人与诸王交游。从此以后,诸侯王唯得衣食租税,不能参与政事,其中支脉疏远的人,就与一般富室无异了。

——摘编自邓广铭等《百科名家中国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食客”产生的背景,并分析其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汉代游士阶层的兴衰。
2023-12-05更新 | 321次组卷 | 6卷引用: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信息卷(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16、17世纪英国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中等阶层兴起并迅速上升为社会的中坚阶层,据社会史学家的说法。市民既包括财产市民,即商人、企业家、大农场主和手工工场主等、又包括文化市民、即那些拥有学识的专业人士等,这两类群体是城市的精英群体、构成了城市的中等阶层,中等阶层本身具有的社会开放性促使各类群体纷纷浦入,社会流动加快,社会结构更趋合理、从而保证了社会良性运转,社会转型平稳过波。另外、中等阶层在教育方面既是受益者又是引领者,推动了这一时期“教育革命”的形成和发展。同时、中等阶层在以上各方面的合力作用下。建构了本阶层独有价值观及社会认同,并成为民众普遍向往和追求的社会新风尚。

——摘编自郝英杰《16-17世纪英国中等阶层研究》

材料二   鸦片战争以后,商品市场、近代工业化的发展、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等都深刻撞击着中国传统的封建社会,动摇着封闭的社会阶层体系。一方面使处于社会变迁中的各主要群体自身发生了重大转变,造成传统社会内部具有单一流动途径的阶层体系发生裂变,“士、农、工、商”的旧格局不复存在。与此同时,伴随社会经济的新变动和国家政策的指向,使传统“四民”结构中的商人群体开始由边缘走向中心,并且此时期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力量,如:市民阶层、新知识分子群体等。晚清以来社会群体的变动代表着阶层结构的演化方向:一方面表现为封建社会阶层体系的分解和近代新阶层体系的形成,另一方面又表现为新旧两种阶层结构的混合发展。同时,无论是新生的社会群体还是旧有的社会力量,其发展都不够成熟且带有畸形的特征,难以单独组合成完整的社会阶层体系。

——摘编自程蕾《中国近代社会群体变迁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6-17世纪英国社会群体变迁的主要特征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相较于16-17世纪英国、指出近代中国社会群体变迁的不同之处、并说明造成不同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社会群体变迁的认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