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98 道试题
1 . 北宋官员苏颂使辽途中曾写下《奚山道中》(奚山道:宋辽间的往来驿道,位于辽中京附近)一诗:“拥传经过白霫(白霫:北方少数民族)东,依稀村落有华风。食饴宛类吹箫市,逆旅时逢炀灶翁。渐使犬羊归畎亩,方知雨露遍华戎。朝廷涵养恩多少,岁岁轺车万里通。”诗中所述(     
A.反映出政权割据下的统一因素B.赞扬了辽宋间榷场贸易的繁荣
C.彰显出了女真族的封建化成就D.体现北宋对外交往的开放色彩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据史书记载,吴公子季札,通晓《诗》《乐》。戎子驹支对历史和现实政治了如指掌,并且能赋《诗》言志。晋文公之舅狐偃深明大义,精通历史,学识过人。这说明(       
A.儒学成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B.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到华夏民族
C.各族同源共祖观念得到发展D.“百家争鸣”辐射周边各民族
2024-02-03更新 | 243次组卷 | 5卷引用:重庆市2024届高三3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词并不是宋代就产生的,只是在宋代才繁荣起来的,词在南朝末年至隋朝初年这一段时间就已经产生了。南朝文学家沈约在《宋书·谢灵运传》中就说到:“夫五色相宣,八音谐畅,由乎玄黄律吕,各适物宜,欲诗宫羽相变,低昂互节,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一简之内,音韵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秒达此旨,始可言文。”这反映了词的特点是(     
A.音乐文学B.抒情文学C.婉约兼具豪放D.追求辞藻的华美
2024-01-16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巴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4 . 《诗》《书》等原是孔子编订的私学教材,至汉代,位列官方史书《汉书》的《艺文志》第一大部类“六艺略”。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汉武帝尊崇儒术B.秦始皇焚书坑儒
C.诸子“百家争鸣”D.班固的史学素养
2023-11-27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巴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5 . 春秋时期,楚国贵族申叔时主张教太子学习春秋、诗、礼、乐、训典:令尹子囊说楚国“抚有(安抚)蛮夷”,“以属(归属)诸夏”;楚人还借用殷人和周人的文字。据此推知,这一时期(     
A.中原地区文化辐射周边各国B.各地形成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
C.华夏民族文化认同初步形成D.楚国实行开放包容的民族政策
2024-02-09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西南大学附属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东汉思想家王充在《论衡》中不无自豪地写道:“古之戎狄,今为中国;古之裸人,今被朝服”,“巴、蜀、越海(治所在今四川西昌东南)、郁林(辖今广西大部)⋯⋯,周时被发椎髻,今戴皮弁;周时重译(指辗转翻译),今吟《诗》《书》”。这在实质上揭示出当时(     
A.文字服饰实现统一B.政治一统促进文化认同
C.儒学正统地位确立D.各地经济文化平衡发展
2024-04-09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黔江民族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4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唐至北宋前期,时人以诗人的眼光评价杜甫,其作流传不广。但到了北宋中后期,宋人从“文”和“道”推崇杜甫,认为“至其出处,每与孔孟合”,“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由此,“学诗者,非子美不道,虽武夫女子皆知尊之”。这一变化(     
A.和孔孟学说理念不符B.说明理学成为官方哲学
C.受时局和理学的影响D.是北宋崇文方针的体现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8 . 唐代科举中,举子在考试前请托宣传和达官闻人荐举是非常普遍的现象。据宋代赵彦卫《云麓漫钞》载,“唐之举人,先藉当世显人以姓名达之主司,然后以所业投献,逾数日又投,谓之‘温卷’。盖此待文备众体可以见史才、诗笔、议论”。唐代科举制中的“行卷”风气(     
A.扩大了官吏来源B.加强了中央集权C.破坏了科场公平D.打破了士族特权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1683年,清康熙帝曾赋诗《中秋日闻海上捷音》云:“万里扶桑早挂弓,水犀军指岛门空。……海隅久念苍生困,耕凿从今九壤同”诗。中“海上捷音”指(     
A.戚继光成功抗倭B.郑和远渡西洋C.击退荷兰侵略者D.清军收复台湾
2023-12-06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璧山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杜甫的诗三吏三别(《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深刻写出了民间疾苦及在乱世之中身世飘荡的孤独。表达了作者对倍受战祸摧残的老百姓的困苦和对老百姓的同情。反映了唐朝国力由盛转衰的变化,所以被称为“诗史”。这些诗反映的史实是(     
A.开元盛世B.安史之乱C.藩镇割据D.黄巢起义
2023-12-06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璧山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