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1 .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远东国际法庭法官既为由日本投降书上签字受降各国所派遣,法官们的席次当然应该以受降签字国的先后为序,即以美、中、英、苏、澳、加、法、荷为序。但庭长不喜欢这个安排。由于他想使与他亲近的英、美法官坐他的两侧,便提议应按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的五强为中心安排,即以美、英、苏、中、法为序。但是有人指出:按照联合国宪章,安全理事会五个常任理事国是以中、法、苏、英、美(按照国名英文字母先后)为序的。这样,中国和法国法官将坐在他的两旁。于是庭长又提议:可以用一般按国名英文字母先后为序的办法。但马上发展,居中的将是中、加等国的法官,英、美法官离庭长更远了。
1946年5月2日正式开庭的前一天,庭长宣布,经过盟军最高统帅同意,坐席安排是,庭长右侧为美、中、法等国法官,左侧为英、苏等国法官。这样,英、美两国法官居中。中国法官表示:“这个安排是荒谬的,它既非按照受降签字的次序,又非按照联合国安理会五强排列的次序,亦非按照一般国际会议以国名字母先后排列的次序,用意何在,殊属费解。”说毕便愤然离开。
第二天,远东国际法庭正式开庭。开庭前庭长宣布,最高统帅已经同意,法官行列和坐席的顺序以受降签字国的顺序为准。
——摘编自梅汝璈《远东国际军事法庭》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建立的背景;说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庭长先后提出的法官座次安排的理由。
(2)说明中国法官抗争的原因,并加以简要评价。
简答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2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主导的盟国军事占领当局推动日本进行改革,其主要指令和内容如下:
人权指令
释放政治犯;废除治安维持会;修改宪法
社会改革指令
解放妇女;支持工人运动;教育自由化、民主化;废
除压制性制度;经济机构民主化
经济改革指令
将财阀企业分割;限制地主对土地的占有
神道指令
国家与神道分离
开除公职指令
禁止旧议员参与选举

——摘编自《东亚三国的近现代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战后日本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推动日本改革的目的。
3 . 中日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两国关系的发展有赖于青年一代的沟通与交流。为此,我省N中学邀请日本某校学生前来访问,并拟定了以下交流提纲。假如你作为N中学的一员,按照提纲要求,将如何回答下列问题?
①在中日友好交往的历史中,先进的中华文明曾予日本以很大影响。请以汉、唐为例,各举一项史实说明。
②19世纪60年代后,中日两国开始近代化道路的探索。试以“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为例,简述其背景的共同点和各自军事改革的措施。
③明治维新后,日木走上对外扩张道路,中日关系发生逆转。指出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根源。
④近代日本发动的两次大规模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试列举日军制造的两起惨绝人寡的大屠杀。同时,侵略战争也使日本人民备尝战争的苦果,右图《1945年8月的广岛》的景象是哪次空前军事行动的结果?
⑤综上所述,你认为怎样才能实现中日关系的友好发展?
2016-11-18更新 | 807次组卷 | 1卷引用: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卷(江苏卷)
4 . 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不同的国家经济发展模式也不尽相同。以英、美为代表的“自由放任”模式和以苏联、中国为代表的“计划经济”模式,都可能使一个国家完成工业化,实现经济转型,但这两种模式走向极端和僵化后,也会造成严重弊病。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请以英国和苏联为例,说明“自由放任”模式和“计划经济”模式产生的消极影响。
2.以美国罗斯福新政为起点,西方国家通过何种方式突破“自由放任”模式?这标志着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为修正“计划经济”模式的弊端,苏、中两国先后进行了改革。苏联的赫鲁晓夫改革以失败而告终,原因何在?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从思想和实践上全面突破“计划经济”模式,其表现是什么?
4.美、中两国对各自经济发展模式成功突破的手段有何共同之处?纵观经济发展模式的调整过程,你能得出什么启示?
5 . 在历史进程中,法制与社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唐律疏议》卷一“十恶”条一曰谋反(谓谋危社稷);二曰谋大逆(谓谋毁宗庙、山陵及宫阙);三曰谋叛(谓谋背国从伪)……“诸谋反及大逆者皆斩”。
——张晋藩《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
(1)概括材料一的主要内容,并指出中国封建时代法律的本质特征。
材料二
(明初)市场管理立法初具规模,包括对商品价格的估定.度量衡的规范、牙商(中间人)的管理、不正当经商行为的处置都有专门的法律条文。
洪武二十年(1397年)中禁人民无得撞出海与外国互市。
——张晋藩《中国法制通史》
(2)材料二反映了明初法律的哪些内容? 这些法律对当时的社会经济有何影响?
材料三
第8条        所有法国人都享有民事权利。
第537条     除法律规定的限制外,私人得自由处分属于其所有的财产。
第1134条   依法成立的契约,在缔结契约当事人间有相当于法律的效力。前项契约,仅得依当事
人相互的同意或法律规定的原因取消之。
——《拿破仑法典》
(3)材料三体现了《拿破仑法典》的哪些基本原则? 该法典有何影响?
(4)以英、美、法为例,说明立法在确立资产阶级统治中的作用。
材料四
民(国)初颁布了《商人通例》《公司条例》《证券交易所法》等法规,涉及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和政府管理等领域。在全国工商会议上,工商界代表对公司注册章程、商标法、商会法等提出了许多建议和要求,工(农)商部在制订相关法规,时均有所采纳,并在参考西方有关法规的基础上,较多地注意了本国状况。
——摘编自《民国初期的经济法制建设》
(5)归纳材料四所反映的民国初期经济立法的特点,指出其历史作用。
材料五
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所以,应该集中力量制定刑法、民法、诉讼法和其他各种必要的法律……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1978年12月13日)
(6)材料五主要阐述了什么思想观点? 是在吸取什么历史教训情况下提出的? 概述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我国法律制度建设的主要表现。
(7)综上,谈谈法制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2011·上海·高考真题
简答题 | 适中(0.65) |
真题
6 . 时代与史家
社会文化,时有更新:史家智识,遂以变迁。试以司马迁、司马光、梁启超为例,叙述中国史家治史理念的变化趋势及其社会原因。
2016-11-18更新 | 391次组卷 | 1卷引用:2011年上海市高考真题历史卷
7 . 科学技术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郑和当时建造的超大型宝船长140多米,宽57米是史无前例的。(建造宝船的)巨型船坞,在中国历史上亘古未有,在当时世界上也无与伦比。它是中世纪中国造船业在全世界遥遥领先的明证。郑和船队的航海技术在当时世界上也是独领风骚的。15世纪初,是中国人称雄海上的时代,这是全世界公认的事实。       ——摘编自韩胜宝《郑和之路》
材料二 江南制造总局造船厂,1868年已着手建造螺轮蒸汽舰了。造螺轮蒸汽舰是1845—1850年间在欧洲推广使用的。1850年后被用于军事。——摘编自徐泰来《中国近代史记》
克服技术的落后是一个巨大的困难,尤其是当那些西洋顾问和教习自己就不很专业时,更是如此。自强规划所造出的枪炮舰船的性能及其低劣,这就导致需要不断从国外购置枪炮。
——[美]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三   1958年起,由聂荣臻主持的国防科技研究已迈开步伐。党和政府克服苏联政府单方面撕毁协议、撤走专家、停止供应设备所造成的严重困难,自力更生发展国防科技工业,终于取得了国防极端技术的重大突破。中国国防尖端技术的巨大发展,标志着中国国防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大大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也集中代表了我国科学技术当时达到的新水平,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摘自何沁《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四   19世纪70年代,德国瞄准对重工业和新工业发展有决定影响的科技领域,设立许多科学研究机构。俾斯麦鼓励德国学子去学习和掌握德国还没掌握的高新科技。特拉瑙带回了爱迪生的电灯制造专利权。1883年创办德国爱迪生公司。电气工业的发展是造成德国90年代德国经济繁荣的基本因素。1851年至1900年,在重大科技革新和发明创造方面德国超过英法之总和,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     ——摘编自丁建宏《德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说明造船、航海技术对郑和下西洋的作用。结合所学知识,追述唐宋时期造船、航海的主要科技成就。
(2)根据材料二,归纳洋务企业制造军舰的技术状况。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洋务运动失败的外部原因。
(3)根据材料三,指出我国国防尖端技术大发展的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文化大革命”前我国“国防尖端技术重大突破”的表现。
(4)根据材料四,归纳德国发展高新科技的途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技发展对当时德国经济的影响。
(5)你对发展我国科学技术有何建议?
简答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8 . 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敦煌位于今天甘肃省的西部,是内地通往西域的门户。从汉代经魏晋南北朝,到隋唐五代,通过陆上丝绸之路,中外交往频繁,敦煌因此汇聚了东西方的多种文化。规模宏大的莫高窟石窟中保存的精美壁画、雕塑,融汇了中国、印度、中亚乃至希腊文明等多种元素。1899年,在敦煌石窟中发现了大批写本残卷。这批珍贵文书被闻讯而来的英、法、俄、日等国的所谓“探险家”劫走,仅有小部分留存于国内。文献时间跨度从晋到宋,唐朝的最多,总数在四万件以上,被称为敦煌文书。其内容以佛经为主,也有大量的儒家经典、官私文书以及道教、摩尼教、基督教的经典。除了汉文文献处,还有丝绸之路上许多民族所使用语言文字写成的文献,如藏文、梵文、于阗文、粟特文等文献。敦煌文书、敦煌石窟以及相关考古发现,吸引了世界各国的学者,在20世纪形成了一门世界性的学问——敦煌学。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敦煌学所依靠的资料。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敦煌学成为一门世界性学问的原因。
9 . 【世界文化遗产荟萃】(1O分)
江苏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富多彩,独特多样。对这些文化遗产的探寻,不仅可以认识历史风貌,还能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材料一 明孝陵……新创了方城、明楼和享殿等建筑,改方坟为圆丘,称“宝顶”,从而形成自己的风格。……明孝陵的主体建筑坐落在钟山之阳,从御河桥起至宝城顶,包括文武方门、中门、孝陵殿、石桥、方城、明楼等,排列在南北中轴线上,庄严、方正、均衡、协调,符合封建君权神权的思想要求。
——徐吉军《中国丧葬史》
材料二 昆剧原称昆腔,又称昆曲,发源于元朝末年的昆山地区,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它在明朝中叶经过戏曲音乐家魏良辅革新后,以苏州为大本营传播到全国各地,形成了南昆、北昆、湘昆、永昆、滇昆、川昆、晋昆和京昆等流派支脉,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具有悠久艺术传统的戏曲形态,被推崇为“近代百戏之祖”。
——吴新雷《为“百戏之祖”立典》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明孝陵的布局特色。并分析明孝陵在中国帝王陵寝史上的突出地位。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述昆曲的独特文化价值。分析清中叶以来昆曲走向衰落的原因。
(3)从上述材料中遗产的文化特征看,指出它们所属遗产的类别。结合江苏两处文化遗产,谈谈保护文化遗产有何社会价值?

10 . 东汉后期和唐朝前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县城数量表(单位:座)

时间
区域
东汉后期唐朝前期
黄河流域765669
长江流域342611

概述上表反映的县城数量及分布的变化,阐释导致变化的历史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