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3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丝绸之路作为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源于胡商组成商队进行的长途贩运。当时的商品并不是一次性从中亚直接贩易到中原的,而是要经过商队几次倒手才能贩易到中原地区。《周书吐谷浑传》记载吐谷浑使团通使北齐“商胡二百四十人,驼骡六百头,杂彩丝绢以万计”。古代商队在丝绸之路上运行,要经过很多不同统治者的势力范围,就必须有熟悉当地风俗、自然环境的本土人士加入。粟特商人的足迹遍布丝路沿线的重要城镇。粟特人在从事大规模贸易的同时,也传播语言、艺术、技艺和宗教。

材料二   据官方统计,1500—1650年间,从美洲流入欧洲的金存量和银存量分别增加了大约5%和50%,数值之大令人惊叹。在哥伦布第二次航行中,“他组成一支有17艘帆船,1200多名船员的庞大船队,其中有工匠和农夫。船队备齐武器、食品与印第安人交换的小物件外,还载着采矿机械、炸药、农具,还运去了农作物和家禽”。贡税制是哥伦布建立的一套奴役印第安人的制度,规定:“年满14岁以上的印第安人,每人每三个月要缴纳一个鹰脚铃那么多的金砂(约等于2/3盎司),或缴纳25磅棉纱或相当的棉布,作为捐税和贡物。完成任务的则挂一个铜牌。否则就要处死。”

材料三   正如马克思所说的那样:“某一个地域创造出来的生产力,特别是发明,在往后的发展中是否会失传,完全取决于交往扩展的情况。”对于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而言,还应遵循包容原则。“人类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鉴的动力。”在文明交流互鉴中,一种文明对另一种文明的强制或强迫,是十分不利于文明之间的和平发展与和谐共生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丝绸之路商队的活动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哥伦布交流”带来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文明交流的原则。
2024-04-16更新 | 11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山西省平遥县第二中学校高三下学期冲刺调研押题(四)文综试卷-高中历史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12年,以“输世界文明于国内”为宗旨,李石曾、吴玉章等在北京发起组织“留法俭学会”,后在蔡元培的帮助下在北京设立了留法预备学校,在国内展开勤工俭学主义的宣传活动。五四运动以后,“迨欧战既停,国内青年受新思潮之鼓荡,求知识之心大盛,复耳濡目染于‘工读’之名词……奋起作海外勤工俭学之行者因以大增”。许多地方政府也先后对留法学生给予资助。1919~1920年不到两年的时间共有1700余人远赴法国,形成北洋政府时期留法运动高潮。历时10年的留法勤工俭学运动虽然只是短暂的一瞬间,但它对我国近现代历史发展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涌现出一大批国家栋梁——“编写奠定法学界奠基之作《比较宪法》的王世杰”“中国现代物理研究奠基者之一的严济慈”“中国最为著名的耳鼻喉医学专科领域的学术带头人曹清泰”“‘猛看猛译’马克思主义著作,翻译《共产党宣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等著作的重要段落,宣传俄国十月革命及各国工人运动的蔡和森”等。

——摘编自王刚《北洋时期留法群体的救国路径研究》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洋政府时期出现留法运动高潮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洋政府时期留法运动的影响。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武汉地区的相关建制始于西汉,初为江夏郡沙羡县地。东汉末年,荆州牧刘表设置江夏太守,将郡治设在位于今汉阳龟山的“却月城”中,“却月城”遂成为武汉市区内的最早城堡。223年,东吴孙权在武昌蛇山修筑夏口城,同时在城内黄鹄矶上修筑瞭望塔,取名黄鹤楼。唐时江夏(武昌)和汉阳分别升为鄂州和沔州州治,成为长江沿岸的商业重镇。明朝成化年间,汉水改道,汉口因水流平缓、易于船舶停靠,而一跃成为货物集散的商业重镇。明末清初,汉口已是商贾云集,舟楫如织,货物山积,有“货到汉口活”的美誉。“十里帆樯依市立,万家灯火彻宵明”,汉口镇以其高度发达的工商业经济,与朱仙镇、景德镇、佛山镇并称天下“四大名镇”。19世纪初,作为武汉三镇之一的汉口会馆数量最多时达200多所。叶调元竹枝词云:“此地从来无土著,九分商贾一分民。”

——摘编自《武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通览》

材料二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老汉口镇的下游沿长江先后开辟了汉口英租界、汉口德租界、汉口俄租界、汉口法租界和汉口日租界五国租界,这些租界独立于中国政府管辖之外,在界内分别设置工部局、巡捕房、领事法院等迥异于中国政治体制的管理机构。19111010日,辛亥革命首义于武昌,宣布脱离清朝,成立中华民国,建立中华民国军政府。清末民初,汉口这一个城市的对外贸易就占全国外贸总量的10%,仅次于上海。日本驻汉口总领事水野幸吉写道“与武昌、汉阳鼎立之汉口者,贸易年额一亿三千万两,夙超天津,近凌广东,今也位于清国要港之二、将近而摩上海之垒,使观察者艳称为东方之芝加哥。”孙中山在《建国方略》决心把上海建成东方纽约、把汉口建成东方芝加哥。1926年国民政府攻下汉口,1927年把武昌、汉口、汉阳合并称为武汉,并且迁都武汉,作为直辖市,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直辖市。

——摘编自陈刚《近代汉口社会转型与住居形态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武汉地区城镇发展演变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近代武汉城市化进程不同于古代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024-04-13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山西省晋中市高三下学期4月份大联考(二模)文综试题-高中历史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所谓的早期维新思想,大体是指1894年以前的维新思想,它的发展以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中法战争以前,它虽然与洋务思想存在某些歧异,但附属和依存于洋务思想;中法战争以后,它作为洋务思想的对立面而逐渐分离出来,表现出了更多的资本主义倾向……19世纪80年代,中外交往走向频繁,不少人(薛福成等)获得了留学或出使西方国家的机会,增加了对西方社会的切身体验。中法战争已经表明洋务措施不能使中国自强的事实,早期维新思想家转而要求采用西方民主政治形式,君民共主被提上日程,成为当时维新思想家宣传鼓吹的重点。“以商为战”则是早期维新思想家对“西学为用”思想的一种补充,这种思想是在19世纪70年代以后外国商品侵入日益扩大的情况下形成的,因而具有鲜明的爱国主义色彩。

——摘编自吴剑杰《论早期维新思想与洋务思想的分离》

材料二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认为,儒家的思想专制是造成中国思想僵化和文化落后的主要原因,它通过文化的传播进入国民性中,尤其是作为官方意识形态的儒教和被偶像化的孔子,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事实上五四运动的先驱者在主张学习西方进步文化的同时,也是民族传统文化遗产的继承者。如李大钊、鲁迅等,其广泛传颂的文学作品无不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

“彻底西化”这种抉择推动了中国传统框架的突破,有利于传统文化惰性思想的消散,促进中国传统文化向现代转型。

——摘编自秦晓萌《五四新文化运动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法战争后早期维新派有别于洋务派的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早期维新思想与洋务思想分离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五四新文化运动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核心内容。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人倡导的仁爱、宽恕思想塑造了中华文明的包容性。汉族、匈奴、突厥、吐蕃、女真、蒙古、维吾尔族等民族都拥有自己独特的语言、传统和习俗,并在相互交流和融合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景观。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不同的思想流派提供了不同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选择,允许人们按照自己的意愿求得生存与发展。从汉赋、唐诗到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每一种形式都展现出不同地域、不同历史背景和不同审美观念的独特之处。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宗教信仰与传统的中国哲学思想相互交织、相互影响,促进了宗教和哲学的融合。中国古代封建君主也大多深谙因地制宜的治理策略,包括唐代的羁縻制、辽代的南北分治、清代的盟旗制等都体现者这一理念。科举制的创立和发展更是让中小地主实现了“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政治抱负。此外,古代丝绸之路的开辟为中外文化、商业、科技等领域的交流提供了平台,并使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相互渗透、相互影响。

——摘编自王炜民《中华文明概述》

材料二   古代西方文明崇尚对立与冲突,常常导致宗教战争和割据战争的爆发。人类历史记载以来最早的意识形态冲突,乃是公元420年罗马帝国摄政普尔克里娅以保护波斯境内的基督徒之名,而对迫害基督徒的波斯皇帝巴赫拉姆开战。中世纪,欧洲统治者为了弘扬基督教,打击异教徒,多次进行所谓的宗教清洗、宗教裁判,不同于基督教信仰的各类宗教或惨遭灭绝,或被迫远走异国他乡。欧洲各国君主和宗教人士发动的讨伐异教徒的九次十字军行动,几乎每次都以灾难性的失败告终,但这些行为往往成为全欧洲基督徒的美谈。欧洲各阶层之间也对立严重,即便是古希腊,外邦人想要获取公民权的机会几乎为零;中世纪贵族的后代永远是贵族,庄园主世代为庄园主,农奴几乎没有任何走向自由民的机会,甚至在法国等国家还存在与阶层一一对应的三级会议。中世纪晚期,随着民族意识的觉醒,欧洲的冲突更是旷日持久,对近现代欧洲历史走向的影响不可避免。

——摘编自孟广林《西方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华文明包容性的具体表现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西方文明不同于古代中华文明之处并分析其影响。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农村土地政策的变迁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毛泽东思想精髓的体现。在大革命时期,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大众与北洋军阀及列强之间的矛盾,中国共产党对农村农民土地的认识开始深化。进入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逐步认识到土地问题是农民问题的根本,是关乎中国革命的关键,“打土豪、分田地”的政策,保障了农民的权益,扩大了革命的基础。进入抗日战争时期,为了动员和调动一切阶级和力量,在保障农民权益的基础上,实行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使农民成为抗日战争的重要力量。在解放战争时期,为进一步维护农民利益,提出“耕者有其田”的口号,瓦解了封建土地制度,使农民成为中国革命胜利的关键因素。

材料二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党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法规,通过《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等文件进一步落实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突破“一大二公”“大锅饭”的公社体制。并于1982年颁布首个中央一号文件,主要论述的是农业生产责任制,强调将土地产权分为所有权和经营权,所有权归集体,即坚持土地的集体所有制,切实保护耕地和合理利用耕地,将经营权由集体经济组织按户均分包给农户自主经营,实现“两权分离”,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扩大了农产品的流通,使其惠及农民。

——摘编自孙玉滨《百年征程:中国共产党农村土地政策的发展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主革命时期我国土地政策的突出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后我党土地政策的变化,并分析这一变化的积极影响。
2024-04-09更新 | 173次组卷 | 6卷引用:2024届山西省部分学校高三下学期4月阶段性测试(定位)文科综合试题-高中历史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872年以前,俄国政府每四年将整个巴库油田承包给一个包税人,再由包税人分租给业主。1872年,俄国政府全面废除油田包税制度,进行公开招标,实行长期甚至永久租赁,有力刺激了企业家向石油业投资。从1877年起,俄国政府变相禁止美国煤油进口,并免征俄国企业家的煤油消费税10年。到1883年,美国煤油被排挤出俄国市场。1884年,俄国开始向国外出口石油。从19世纪80年初期开始,以蒸汽机驱动的钻井抽油法取代了传统的手工打井采油法,成为俄国石油开采的主要方法。到19世纪末,俄国的石油开采量位居世界首位,占世界石油产量的半数。与此同时,俄国的石油加工技术也迅速进步,石油逐渐成为俄国工业和运输业的主要燃料。伴随着石油及其制品销售的活跃,石油业主之间展开激烈争夺并形成垄断组织。

——据张广翔《19世纪60-90年代俄国石油工业发展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中后期俄国石油工业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19世纪中后期俄国石油工业快速发展的影响。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洪宪帝制期间,为迎合袁世凯施行帝制的愿望,英国改变了原先延缓帝制的主张,转而迅速筹划承认,以期尽快稳固袁世凯政权,避免日本干涉,维持英国在华的殖民地位与既得利益。然而,为全力应对欧战,英国又不得不倚重日英同盟,借以保护它在远东地区的利益。因此,在洪宪帝制问题上,英国处处迁就日本,同意所谓的“观望”政策,而日本则以“观望”为名,行干涉之实,积极实施倒袁计划,最终迫使英国走上放弃袁世凯政权的道路。

——摘编自李馨《帝制并非自为——对于袁世凯称帝原因初探》

材料二   自复辟消息传开后,全国多地商业均受打击。如无锡,“当地金融机关亦立时收紧,现洋甚缺,无处搜罗,以致各项商业交易骤静”。一些西方的舆论也表示了对民国前途的担忧,如字林报社论略云,“中国将从此而分裂矣”。而伍廷芳则认为“帝制问题从此可永远解决也”。更有人指出“多一次流血,而人民之脑海中即深一层共和之观念”。

——摘编自周峰《张勋复辟后各界态度及思考研究——以〈申报〉报道为中心》

材料三   梁启超在中华民国建立十年后写的一篇文章中也有颇为深刻的认识。他说:“原来政治是民意造成,不独‘德谟克拉西’(民主)政治是建设在多数人意识之上,即独裁政治、寡头政治,也是建设在多数人意识之上。无论何种政治,总要有多数人积极的拥护——最少亦要有多数人消极的默认,才能存在。所以国民对于政治上的自觉,实为政治进化的总根源。”

——摘编自许增紘《民众觉悟与辛亥革命的成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对袁世凯复辟态度的转变历程,说明促成这一转变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张勋复辟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三“国民对于政治上的自觉,实为政治进化的总根源”这一观点进行分析。
2024-04-04更新 | 133次组卷 | 2卷引用:山西省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
9 . 阅读以下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根据中国史籍,3世纪初,大草原上的旱灾严重影响中国北方的经济,以致全国爆发了农民起义(黄巾军),汉朝在农民起义中崩溃了,公元220年以后,中国长期陷入分裂局面。这时,大量匈奴人为了逃避草原上的旱灾,纷纷逃入中国边境,占领中国北方的魏武帝将其分为左右南北中五部,以便控制。晋朝统一中国后,又有不少塞外落后民族要求内附。

——吴兴勇《匈奴与世界民族大迁徙》

材料二   日耳曼人简陋的农业制度以及粮食生产水平不能满足人口增长的需要,加上他们爱好掠夺的品性,因此常常会把自己的地方抛弃而向外扩展。4世纪以后,凶悍的匈奴人进入欧洲,连续征服日耳曼部落,边使日耳曼部落为了生存或避难而向罗马帝国境内移动。移民运动在很长的时期里一直继续着,但是到了5世纪,罗马政府已经没有力量来对仔日耳曼人的移民……蛮族入侵的结果是在西罗马帝国威墟上兴建了一系列蛮族国家,蛮族国家和罗马残留文化以及存留下来的基督教会,共同构筑了一个中世纪社会。

——赵立行《世界文明史讲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3世纪初匈奴人迁徙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日耳曼人入侵西罗马帝国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3—6世纪中国和罗马发展历程的趋向有何异同。
2024-04-04更新 | 75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太原市尖草坪区第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9世纪时,新兴城市在意大利北部和法国南部出现。10~11世纪,法国北部、尼德兰、莱茵河流域,以及临近地中海贸易区等地也纷纷出现了新城市。14~15世纪,西欧不仅出现了奥尔良、米兰等地区性或全国性的经济中心城市,还出现了成尼斯、巴黎等少数国际大都市。但这些城市多在千人以内,中等规模在数千至万人之间,即使是巴黎也仅有8万余人。最初的城市市民多是商人与手艺人一身二任;后来发展出上层城市贵族(土地贵族和教会贵族)、中层的富裕商人、手艺人、教士教师等,下层的帮工、学徒、仆役、破产的工匠等。中世纪城市分为三类;为了满足地方市场需要而产生的中小城市,主要生产和经营特种专业产品的城市和从事中介性国际贸易的城市。

材料二   为了克服险恶的生存条件,市民从城市诞生之日起,或“通过和平的方法”,或“通过暴力的方法”,要求教俗领主“承认城市为一个自治社会”,并获得宪章载明的自由。市民还通过创立自己的特别法庭,摆脱其所属审判管辖区域的领主法庭的繁复和束缚。如果说领主和庄园把自由人变成了农奴,那么脱离领主控制的市民和获得自治的城市则把农奴变成了自由人,中世纪西欧新兴的城市,不仅是经济发展的驱动力,也是欧洲文化兴旺的保证。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姜守明《浅析中世纪西欧城市制的起源和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世纪西欧城市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分析中世纪西欧城市兴起的历史意义。
2024-04-04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大同市2023-2024学年高一3月月考历史试题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