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21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希腊化时代是一个文化全球化的时代,也可能是欧洲古代史上最令人兴奋的时期。公元前3世纪,我们只要掌握一种语言就可以从罗马一直漫游到印度;极具开拓性的希腊阿尔戈英雄们则探险到了印度洋和非洲大西洋沿岸…….基督教的文化内涵是犹太教人文主义和希腊哲学的理性主义……这个运动在公元1世纪末已经演变成独具特色的新宗教,确定希腊语为宗教语言,吸收了希腊哲学某些流派的思想。

——摘编彼得·索恩曼在《希腊化时代》

材料二   沃特·迪士尼公司的一句广告语说:“世界太小了”。以分工协作为基础的现代工业的社会化生产,促成了生产和交换的国际化,造就了遍及全球的国际市场,以便使国际贸易更加便利、商品流通更快、交易成本更低,让消费者从中获益,为世界各地的企业提供一个施展自己才能的广阔空间,从而又会进一步激发更大规模的商品流动、资金流动和人员流动,使那里的经济产生活力。

(1)依据材料一概括“希腊化时代”在世界文明发展中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简述促成“世界太小了”这一状况语出现的背景。
2 . 翻译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镶嵌在整个人类社会活动的大场景中。中国历史上出现过三次翻译高潮,第一次是两汉至唐宋的佛经翻译,第二次是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第三次是晚清民国西学翻译。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明末清初时期,大量的西方耶稣会教士来中国传教,他们与中国的一些知识分子合作,将西方的宗教和自然科学典籍翻译成中文,并将中国一些优秀的作品介绍到国外,在当时形成了“西学东渐”和“东学西渐”双向的文化交流之风。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中引入的西方自然科学著作指导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西方传教士严谨的学术精神为中国学术的发展做出了良好的典范。然而,这一时期的翻译活动却因缺少社会动力而未能得到应有的发展。

材料二   晚清时期社会背景的特殊性使翻译的社会性功能得以凸显。由于特定的社会需求,科技书籍的翻译活动在晚清时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为此,清政府专门建立了一批翻译出版机构,改变了以往只有西方教会翻译出版西学图书的局面。随着维新运动的深入开展,晚清翻译活动开始承担起启蒙国人思想的重任,翻译的内容也由单纯的科技翻译扩展到社会科学翻译和文学翻译,政治小说的社会功能被推到了思想启蒙的前沿。维新派创立的《清议报》和《新民丛报》相继刊载了《卢梭学案》等文章,留日学生也通过创办刊物翻译宣传革命主张,使得资产阶级的革命思想深入人心,为推动社会改革和进步提供了必要的理论支持和思想依据。

——以上材料均摘自王军平《晚清翻译社会功能实现的渐进过程探析》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两次翻译活动的不同。
(2)季羡林先生曾说:“中华文化之所以能永葆青春,翻译之为用大矣哉。”请你任选一个中国翻译出现的高潮时期,结合史实,谈一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
2024-06-15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度高二下学期6月阶段考试历史试卷
3 . 历史上对秦始皇“坑儒”存在争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卢生相与谋曰:“始皇为人,天性刚戾自用……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贪于权势至如此,未可为求仙药。”于是乃亡去。始皇闻亡,乃大怒曰:“诸生在咸阳者,吾使人廉问(察访查问),或为妖言以乱黔首。”于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诸生传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

——(西汉)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桑弘羊就盐铁专卖政策的利弊跟郡国贤良(儒生)们争辩,称“故秦王燔去其术而不行,坑之渭中而不用。乃安得鼓口舌,申颜眉,预前论议,是非国家之事也?”

——摘编自(西汉)桓宽《盐铁论·卷五》

秦既焚书,恐天下不从所改更法,而诸生到者拜为郎,前后七百人。乃密种瓜于骊山陵谷中温处。瓜实成,诏博士诸生说之,人言不同,乃令就视之。为伏机,诸生贤儒皆至焉,方相难不决,因发机(弩机),从上填之以土,皆压,终乃无声。

——(东汉)卫宏《诏定古文尚(官)书序》

(1)“史料互证”是一种历史研究方法,通过对不同的历史文献、资料进行对比、交叉验证,以寻求历史事件的真相或更准确的解释。上述各则材料能否形成互证,证明“坑儒”的客观存在?
(2)“坑儒”说存在一定的争议,如果想要进一步论证“坑儒”说是否真实,可以从哪些角度进行论证?
2024-06-15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度高二下学期6月阶段考试历史试卷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中国古代,朝廷为树立官员楷模,激励官员高效勤勉地治理地方,常常借德政颂表彰地方官员。唐朝德政颂已形成固定程式,先序后颂,内容丰富,还原出人物的立体形象。其序文主要介绍官员的身份、家族背景、任官经历等基础信息,最重要的是官员在任期内做出的成绩,内容充实。德政颂所歌颂的对象并非随意确定,必须有可圈可点的政绩。《唐六典》记载,“凡德政碑及生祠,皆取政绩可称,州为中省,省司勘覆定,奏闻,乃立焉”,经官方多重查验写就的德政颂,其内容具有更高的可信度。撰拟德政颂要求作者具有极高的文学功底和文化素养,大多由翰林学士或礼部侍郎完成,代表的是中央政府发出官方对官员的赞赏。因此德政颂兼具颂文的华丽铺陈之美和公文的真实性与实用性。唐代德政颂包含了百姓的评价和帝王的考核两种标准,但最终被确定为歌颂对象的官员必须符合官方的管理需求。唐代德政颂所记载的地方官员的事迹和为官品质为后人树立了楷模,对今天的地方治理也有着深刻的启发意义。

——摘编自陆婷婷《唐代德政颂与地方治理》

(1)根据材料,概括唐代德政颂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代德政颂对地方治理的影响。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唐代德政颂对当今地方治理的启示。
2024-06-13更新 | 11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份联合考试历史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食客”又有“舍人,客,门客,门下客,门人,门子”等称呼。食客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他们以不事生产,寄食于权贵之家,为其服务,并寻找个人发展的机会为主要特征。从经济学角度看,他们似乎是社会的边缘人,但是他们却活跃于政治、外交的舞台,如商鞅、李斯、蔺相如、毛遂等,而吕不韦的食客集体著述的《吕氏春秋》一书,显示了他们在思想政治上深邃的见解和扎实的理论功底,无论在当时还是后世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摘编自杨宁宁《社会变迁条件下的春秋战国食客》

材料二   汉初贵族养士的风气很盛,强大的诸侯王都大量招致宾客游士,扈从左右,其中有文学之士,有儒生、方士,还有纵横论辩之士。诸侯王策划反叛时,宾客游士往往是他们的重要助手,所以汉武帝力加压制,颁布了《左官律》和《附益法》,前者规定王国官为“左官”,以示歧视,后者限制士人与诸王交游。从此以后,诸侯王唯得衣食租税,不能参与政事,其中支脉疏远的人,就与一般富室无异了。

——摘编自邓广铭等《百科名家中国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食客”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汉代游士阶层的兴衰。
2024-06-11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沈阳市皇姑区沈阳市翔宇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6月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司马迁将项羽载入《史记·卷七·项羽本纪第七》,班固将项羽载入《汉书·卷三十一·陈胜项籍传第一》。在《史记》中,司马迁除了介绍项羽生平(“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以及转述项羽的言论之外,均对项羽以“字”相称,或者称其为“项王”。在《汉书》中,班固对项羽以“名”相称,很少称其为“项王”。在《史记》中,项羽的封号是“西楚霸王”,而在《汉书》中,项羽的封号是“西楚伯王”。关于项羽身死之后的记载,司马迁在《史记》中这样写道:“项王已死,楚地皆降汉,独鲁不下。汉乃引天下兵欲屠之,为其守礼义,为主死节,乃持项王头视鲁,鲁父兄乃降。始,楚怀王初封项籍为鲁公,及其死,鲁最后下,故以鲁公礼葬项王谷城。汉王为发哀,泣之而去。”在《汉书》中,班固没有如司马迁那样详细介绍汉军占领鲁地的过程,在写完项羽乌江自刎一段之后,班固仅用一句话交代了项羽的后事——“汉王乃以鲁公号葬羽于谷城”。

——摘编自张春巍《项羽生平记述差异分析—基于〈史记〉和〈汉书〉的考察》

(1)根据材料,概括《史记》和《汉书》记述项羽的差异。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史记》和《汉书》对项羽记述的因素。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部分粮食安全观摘录

内容出处
“国家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礼记·王制》
“粟者,王之本事也”“不生粟之国亡,粟生而死者霸,粟生而不死者王。”《管子·治国》
“李悝为魏文侯作尽地力之教”“以谷贱时增其贾而籴,以利农,谷贵时减贾而粜,名曰常平仓。民便之。”《汉书·食货志》
“蓄积藏于民为上,藏于官次之,积而不发者又其最次。”《救荒活民书》(南宋)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主管财政经济工作的陈云高度重视粮食工作。20世纪50年代中期,他提出“发展农业是保证工业发展和全部经济计划完成的基本条件”“改善生活,吃还是第一位”“吃的方面,先粮食后副食品”“粮食工作极为重要,它决不仅仅是一项单纯的经济工作,而且也是一项重大的政治工作”。60年代初,他又提出“在粮食问题上,应该有这样的目标:一是要过得下去,二是不依靠外国”。这一系列有关粮食安全的思想,对于今天保障粮食安全、提高粮食安全治理能力仍然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摘编自赵纪萍《陈云的粮食安全思想和主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粮食安全观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古代相比,新中国粮食安全观的新发展并分析其原因。
2024-05-27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江海各口,门户洞开,已为我与敌人公共之地。值此时局,似觉防无可防矣。惟交涉之事日繁,彼族恃强要挟,在在皆可生衅。自有洋务以来,叠次办结之案,无非委曲将就。至本年日本兴兵台湾一事,屡饬各疆臣严密筹防,调兵集船,购利器,筑炮台,一时并举,虽未即有把握,而虚声究已稍壮。该酋外怵公论,内慑兵威,乃渐帖耳就款,於国体民情尚无窒碍,未必非在事诸臣挽救之力……夫临事筹防,措手已多不及;若先时备豫,倭兵亦不敢来,乌得谓防务可一日缓哉!

——摘自李鸿章《筹议海防拆》

材料二   我们现在还没有原子弹。但是,过去我们也没有飞机和大炮,我们是用小米加步枪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和蒋介石的。我们现在已经比过去强,以后还要比现在强,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而且还要有原子弹。

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怎么办呢?可靠的办法就是把军政费用降到一个适当的比例,增加经济建设费用。只有经济建设发展得更快了,国防建设才能够有更大的进步。

——摘自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李鸿章向清政府提出筹办海防的理由。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晚清海防建设与新中国国防建设的不同结果,并分析其原因。
2024-05-26更新 | 133次组卷 | 5卷引用: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考古发现证实,春秋战国时代,从东亚经过南亚至西亚的海上丝绸之路已经存在。先秦至隋代以前,中国多是与西亚、中亚地区往来;南朝后期与波斯来往增多;唐宋元时期则以阿拉伯地区为多。陶瓷是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的主角,因此这条路又被称为“海上陶瓷之路”。

——摘编自王喜成《历史上的“丝绸之路”及其重要作用》

材料二:19世纪五六十年代,卷入世界市场的大多是农业占主导地位的国家。它们围绕着一个巨大的工业中心——英国。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一批新工业国家的兴起,英国的贸易垄断地位被打破。1913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为:英国15%,美国11%,德国13%,法国8%,俄国4%18701913,原料和工业制成品的贸易额都增加了两倍多,这说明工业发达国家和初级产品生产国家之间的国际分工以及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都加强了。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影响。
2024-05-21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沈阳市重点高中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检测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渤海是公元698年至926年由靺羯族为主体在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主、并包括朝鲜半岛东北部和俄罗斯滨海边区在内的广大区域里建立的民族地方政权。根据文献记载与考古发现.渤海政权在其存在的229年当中,都城四迁四治。上京城两次为都,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布局和建筑也最为完备,在都城和建筑方而集中代表了“海东盛国”的文化面貌。

渤海都城的修建和完备,集中体现了渤海对中原先进制度、文化的吸收融化。而在此吸收融化过程中,渤海三代王文王大钦茂率先起了很关键的作用,大钦茂自737 年—793年在位50 多年,正好是渤海都城发展的重要时期。 文献记载,大饮茂继位开始,使多次向唐王朝派遣使臣、全面学习和推行中原的制度和文化,因此,都城的建设必然是首当其冲、之后,又经过历代王的增修、改建、终于使渤海上京的各个建制与设施完备化、制度化,成为当时我闫东北地区又一座繁荣昌盛的小长安城,生动体现了渤海与中原“疆里虽重海,车书本一家”的内在密切联系。

——摘编自魏存成《渤海都城的布局发展及其与隋唐长安城的关系》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渤海上京城城市建设与布局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渤海上京城城市建设与布局的影响。
2024-05-20更新 | 14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沈阳市重点高中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检测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