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西方,希罗多德已经有了编纂世界史的实践,由于时代条件的限制,人们所认为的“世界”并不能包括整个人类世界。中世纪的基督教史学致力构筑所有人、所有民族都在上帝目的规划之中的世界史。16世纪,鲍杜安构想了“世界史”体系,他在《世界史的创立及其与法学的联系》中认为:“史必须是囊括一切的,就像一个有机体,各部分是不可分的。”他指出人类历史不仅在时间上,而且在空间上都应当是世界性的。1599年,波普利尼埃尔的《带有完美历史观念的史学史》提出了“整体历史”的概念,他根据文化表征将整体世界历史分为歌曲、舞蹈阶段,诗或史诗阶段,散文历史写作阶段,证明了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在不断提高。这种指向未来、重视今世而不是古代的完美历史,实际上也就是人类文化、文明不断向前的进步史。而同时代的勒卢阿将世界历史涵盖范围进一步扩大,他将欧洲文明视为人类文明发展的最高阶段。

——摘编自张井梅《1617世纪历史进步观与西方史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6世纪西欧社会整体历史观诞生的历史条件。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16世纪西欧社会的整体历史观。
2024-01-28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中,曹操起于兖州,后屯兵积谷,招贤纳士,迎汉献帝, “挟天子以令诸侯”。到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在北方基本完成统一大业。东汉末年,南方战乱相对较少,人口数量和经济地位与北方相比有所上升。孙权继父兄基业,聚集忠良豪杰,进据江东,知人善用,力求向外发展。曹操统一北方后,南下荆州,却被孙刘联军打败于赤壁。由于损失惨重,曹操一时难以再聚集重兵进行决战,只好任由南方处于独立状态。在此情况下,刘备借机向益州发展,并与孙权结盟共同对付曹操,三国鼎立局面得以形成。

——摘编自王恩涌、曹诗图《魏、蜀、吴三国时代的政治地理战略分析》

材料二   北魏前期,南北之间的战争最初属于边境冲突。至北魏孝文帝迁都改制,统治重心移至中原,北魏政权也向中原式王朝迈进,北魏在与南朝通使中注重文物典制的输入,南北朝的冲突向统一战争转变。北魏分裂后,步入后三国时代。东魏为全力与西魏争胜,积极促成与萧梁聘使相通,并争取使后者断绝与西魏的交往。而在东魏与萧梁的频繁往来中,双方均自居正统并交锋激烈。南北朝后期三国鼎立时,北方关中、关东和江南三大地域出现了向心力与文化认同。

——摘编自姚宏杰《南北朝时期南北政治关系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国鼎立局面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北朝时期南北方政治关系演变的积极影响。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三国时期政权之间关系的认识。
2023-11-20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曲靖天人高级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适应性月考(二)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茫茫戈壁,莫高窟静立千年。从青春少女到白发苍苍,“敦煌的女儿”樊锦诗守望这文化瑰宝长达一个甲子的时光。如今,在距地球4亿多千米的浩瀚星空中,一颗以她的名字命名的小行星——“樊锦诗星”正静静运转。

【坚守·敦煌】

星光之下,是奔赴与扎根的不朽传奇。从北京大学毕业后,坚信“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志向”,樊锦诗西去敦煌,从此便是一生的事业。喝咸水、点油灯、住土屋、睡土炕、捉老鼠,成了这位江南姑娘的家常便饭。在从“小樊”变成“老太太”的漫漫岁月里,她没有觉得苦:“国家把这么重要的遗产交给我们,我们要对得起国家,对得起祖宗,对得起历史。能为莫高窟做事,是我的幸运。”

一代代“打不走的莫高窟人”,守护千年瑰宝、传承中华文明,让曾经的疮痍之地成为今天世界文化遗产管理开放的典范。洞窟坍塌损毁时,他们徒手清沙、修筑围墙;世风浮躁时,他们埋首勤学、甘坐冷板凳,终在敦煌学研究上扬眉吐气;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他们开拓创新,以多彩文创让敦煌文化走进千家万户。近日,樊锦诗在继捐资1000万元支持敦煌学研究后,再次捐资1000万元用于敦煌文物事业和急需人才培养。

【青春·敦煌】

目前仅从事敦煌文物数字化保护的80后、90后就占到八成以上,为古老敦煌注入青春力量。他们用数字化新技术采集拼图,打造数字传播创意产品,将莫高窟“画”进数字世界除了方便游客瞻仰游览,更要使敦煌文化融入现代生活,设计者将壁画、文献中涉及饮食、音乐、舞蹈、服饰的内容与“岁时节令”相结合,呈现在互联网上,在二十四节气中展现敦煌之美,有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有同学认为,弘扬敦煌文化需要打造数字传播创意产品。


(1)结合材料,运用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知识,说明以樊锦诗为代表的一代敦煌人是如何创造“奔赴与扎根的不朽传奇”。
(2)结合材料与所学的文化知识,以三段论推理的形式对该同学的结论作出有效推理。
2023-10-12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云南民族大学附属高级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占领香港地区共分两个步骤,第一步是利用两次鸦片战争的机会,武力夺占香港岛和南龙龙半岛。184289日,清政府被迫签订《南京条约》,其第三款规定:“将香港一岛络予大英国君主及嗣后世袭主位者常远据守主掌,任便立法治理。”1860年,中英《北京条约》第六款规定将南九龙半岛由永租改为割让,“并归英属香港界内”。英国占领香港的第二步,是利用19世纪末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掀起瓜分狂潮的机会,于189869日遥迫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行租借界限街以北、深圳河以南的广大地区及大小二百多个岛屿(今天统称“新界”),租期为99

——摘编自余绳武、杨诗浩《中英有关香港的三个条约问题》

材料二   香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中国人民从来不承认三个不平等条约。断中国成立初期,迫于国际国内形势,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领导人坚持的方针是“暂时不动香港”“长期打算,充分利用”。六七十年代,党中央主张:“在条件成熟的时候,经过谈判和平解决,在未解决以前维持现状。”1981年初,邓小平指出:“香港问题已摆上日程,我们必须有一个明确的方针和态度。”事实上,他巴经形成对解决香港问题的方针和大体构想,这就是把“一国两制”原则首先用于香港通过谈判,中英签署联合公报,中国最终在199771日,实现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摘编自萧冬连《中国解决香港问题的始末》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以来中国政府应对香港问题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影响中国解决主权问题的因素。
2022-10-06更新 | 77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第一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摸底测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茶从“神农氏尝百草,日遇72毒,得茶而解之”至今已有近五千年的历史。商朝以前,茶被视为珍物。六朝时期,我国佛教盛行,茶与佛教产生互动,促进了茶文化的萌芽。唐朝时期,茶叶品种更加多样,产量也更高。同时随着茶叶贸易活动不断完善,大众饮茶习惯逐渐形成。唐代大量与茶相关的作品出现,如茶诗、茶画等。世界上第一部专门写茶叶的著作《茶经》出现,其内容丰富,包含生物学、生态学、制茶学、分类学及数理学等一系列学科知识,还包括当时盛行的一些关于茶文化的传说、史记资料、诗词歌赋等。

——摘编自郝祁花《中国茶文化的历史演变及内涵研究》等

材料二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与利用茶的国家。饮茶在国内日益发展的同时,其影响还不断越出国界。17世纪中国茶叶被引进英国。随着时间推移,英国人开始向茶中添加在传统饮食中占有重要地位的牛奶,后来又大量添加燕糖,逐渐形成具有英国特色的下午茶。在剑桥大学,饮用下午茶已然成为学校的重要传统,下午茶的氛围十分民主与平等,无论身份高低与专业差异,人们就相关问题自由探索。英式饮茶需要大量添加蔗糖,带动了蔗糖消费的增长,为了制造出更多的蔗糖满足社会需要,英国在适宜种植甘蔗的西印度群岛进行大力开拓,英属西印度群岛的甘蔗种植园迅速发展,其他作物抑或植物被砍伐或者抛弃。为了不依赖中国,英国开始努力探索茶树种植,先后在印度、东非等地区大量种植茶树。

——摘编自刘章才《茶向西方的传播简述》

材料三 中国茶文化具有中国特色,是世界文化体系中具有比较优势的文化内容,这就需要我们把中国茶文化的发展置于全球化背景之下,既与全球化发展趋势总体适应,又与茶文化发展的国情、省情、地情相吻合,切实做到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彰显特色。随着当代文化经济一体化发展,茶产业的发展越来越需要茶文化研究成果的应用,包括营造茶产业活动的氛围、实现有关茶技术知识的再生产、促进茶知识和技能传递等,而且茶文化自身产业化发展也成为一种趋势,这就为茶文化研究的产业化提出了要求。历史地看,中国早期的茶文化发展是走在茶科技、茶产业前面的。然而,今天的茶文化还未取得与茶科技、茶产业同等的地位。应像抓茶科技、茶产业一样,打造茶文化信息与技术服务平台,提供及时、有效的茶文化信息与技术服务,有计划、有重点地引导或指导人们广泛开展茶文化创新实践活动。

——龚永新等《中国茶文化发展的历史回顾与思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茶文化在唐朝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社会饮茶的特点,并简要分析中国茶传播对世界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归纳作者对促进当今中国茶文化发展的建议。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奥诺雷·德·巴尔扎克,法国小说家,被称为现代法国小说之父。

巴尔扎克擅长于典型人物形象和社会风俗的细致刻画,并表达人物性格在社会环境中的变化和发展。他认为小说家必须面向现实生活,使自己成为当代社会的风俗史家;又认为小说家的人物不仅在于摹写社会现象,还须阐明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指出人物、欲念和事件背后的意义。在塑造人物的问题上,他强调特性,也强调共性;他说诗人的使命在于创造典型,使典型个性化,个性典型化;又说典型人物应该把那些多少和他类似的人的性格特点集中于一身。他还强调艺术必须为社会服务;认为艺术家不仅要描写罪恶和德行,而且要指出其中的教育意义;艺术家必须同时是道德家和政治家。

在19世纪30至40年代,他以惊人的毅力创作了大量作品,写出了91部小说,塑造了高老头、葛朗台等两千四百七十二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合称《人间喜剧》。《人间喜剧》被誉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百科全书”。但他由于早期的债务和写作的艰辛,终因劳累过度与1850年8月18日与世长辞。

——摘编自百度百科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巴尔扎克作品风格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19世纪世界文学领域批判现实主义风格的特点。
2021-08-28更新 | 10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云南师大附中2015届高三适应性月考(四)文综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乙卯残腊(1915年的阴历年底),由横滨搭法轮赴春申,在太平洋舟中作。

浩渺水东流,客心空太息。

神州悲板荡,丧乱安所极?

八表正同昏,一夫终窃国。

黯黯五彩旗,自兹少颜色。

逆贼稽征讨,机势今已熟。

义声起云南,鼓鼙动河北。

——摘自李大钊《诗六首》

材料二   他晚年受幕僚蒙蔽和怂恿,自以为复辟帝制可以加强中国的统一,避免日本攫取中国主权,最后却众叛亲离,只得宣布退位,再造共和,他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为自己写了一挽联:“为日本去一大敌,看中国再造共和!”对这个为令人费解的遗嘱,有人理解为“共和误中国.中国误共和。”

——摘编自向曾辉《最后的声音——民国名人的遗嘱》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李李大钊叹息的原因。
(2)如何理解材料二中“共和误中国,中国误共和”?
2021-08-27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第一中学2015届高三第七次双基检测文综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清政府从1872年至1875年,派遣幼童赴美留学,前后4次共120人,这是近代中国最早的官派留学生。原定学习期限l5年,由于清廷内部矛盾以及美国的排华风潮,1881年,清政府中断留学计划,分三批将幼童全部撤回。被撤回的94名幼童中,大部分都没能完成学业。尽管如此,留美女童或多或少都已经受到西方先进科技的熏陶,回国后大多被政府任用,在近代中国的军事科技、地质矿冶、铁路建设以及电讯等多项科技事业的起步发展中,作出了可歌可泣的贡献。就连西方学者也承认:“留美幼童们,在中国现代交通事业上,均居于领袖群伦的地位,他们倡导修筑铁路,开办电报,扩充煤矿。不仅如此,他们是中国现代化陆军海军的第一批优秀军官。”据1884年9月2日美国驻华公使照会记载:“中法闽省之战,中圆官兵均甚出力,其中尤为出力者,则系杨武船内由美国撤回之学生,均系奋不顾身……。”

——摘编自徐飞、茹诗珍《留美幼童对近代中国科技发展的历史影响》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留美幼童计划夭折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留美幼童的贡献。
2021-08-26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第一中学2017届高三第四次一轮复习检测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9 . 材料   樊锦诗(1938年至今),国家荣誉称号“文物保护杰出贡献者”获得者。1963年7月从北大历史系毕业后,她毅然放弃在大都市的工作机会选择了敦煌。40余年来,樊锦诗潜心于石窟考古研究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她运用考古类型学的方法,完成了敦煌莫高窟北朝、隋及唐代前期的分期断代,成为学术界公认的敦煌石窟分期排年成果。20世纪80年代,她带领敦煌研究院开始尝试文物数字化,最终形成能够“永久保存”“永续利用”的宝贵资源。樊锦诗还积极谋求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工作的国际合作,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帮助下,敦煌研究院先后与日本、美国等国机构开展合作项目,使敦煌石窟的保护研究逐步与国际接轨。敦煌研究院还在立法保护文物、制定《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等诸多方面进行了探索、总结了经验、推广了成果。莫高窟的管理与旅游开放创新模式,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的认可,称其是“极具意义的典范”。

——摘编自《敦煌守望者——樊锦诗》等


(1)根据材料,概述樊锦诗为敦煌文物保护做出的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樊锦诗身上体现出来的品质。
2020-08-25更新 | 67次组卷 | 2卷引用:云南省曲靖市第二中学2020届高三适应性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10 .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一战的点火点燃之后,法国社会各界立刻被一片同仇敌忾的狂热所笼罩。这一现象是如何产生的?普法战争结束以来,“复仇意识”在众多法国人中广泛传播,在其广泛传播的过程中,巴雷斯、戴鲁菜德等作家、诗人的鼓动起了巨大作用。费里推行的教育改革,不仅使法国的小学教育成为世俗的、免费的、义务的,而且还成功地把爱国主义情感融入国民教育之中。在这一过程中,历史学家和广大小学老师功不可没,特别是史学家拉维斯,亲自撰写《一年级法国史》《一年级公民教育》等小学课本。在这些课本里,往往不时会出现这样的句子:“战争虽然不是多半要发生的,但却是可能的,正因为这样,法国必须保持武装,时刻准备自卫……”可以想见,用这样的教材教出来的一批又一批学生,早已在精神上作好了投入反德战争的准备。

——摘编自《法国知识分子:一战中不该被忽略的群体》


(1)根据材料,概括法国民众爱国情绪高涨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法国知识分子对战争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