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433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文艺复兴是14世纪中叶到17世纪初在欧洲发生的思想文化运动。它只限于社会上的少数英才——学者、文人和艺术家的活动,但是它所宣扬的思想,不啻是向长期以来在基督教神学笼罩下陷于沉闷窒息的西欧社会送来的一股清新的气息,把绝大部分有文化教养的人士从中世纪的昏睡中唤醒过来。他们怀着一种复古的心情去挖掘古代遗产,力图恢复古典文化艺术,使之“再生”。文艺复兴并非对于古典文化的“亦步亦趋”的简单模仿,而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创新。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上卷)》

材料二   17世纪末和18世纪初,欧洲知识界的一个思想特征是,对于人认识自身和认识世界的能力愈来愈具有自信。许多人认为,自己和自己所处的时代是摆脱偏见和迷信的时代,这就是说,人凭着健全的常识来观察世界,而后才做结论。许多受过教育的欧洲人日益不再接受那些不根据经验观测就宣布为真理的思想。

——彼得·李伯庚《欧洲文化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洲知识界“愈来愈具有自信”的原因。
7日内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济宁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6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47年印度获得独立。两年后,新中国诞生。两国人民经过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摆脱了帝国主义的奴役,实现了民族独立。

——摘编自《中国睦邻史》

材料二   1945年到1970年间,70多个新国家从帝国崩溃中诞生。1947年,英国承认它的印度次大陆殖民地独立。不过,独立最终导致两个对立国家的出现,即印度教的印度和穆斯林的巴基斯坦,在随后几十年,它们之间爆发了三次重大战争。尼日利亚等国家的国界,是由19世纪帝国主义列强而不是根据当地居民的习惯和传统划定。对于新独立的民族国家而言,这些边界通常很不合理。1967年到1970年间,尼日利亚陷入内战。在许多前殖民地,帝国主义的强制性统治似乎被市场微妙的强制所取代,许多新独立的国家发现,它们自己在高度商业化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挣扎(机会渺茫),因为主要的工业化国家似乎掌控一切。以往的殖民政府很少花心思平衡地发展殖民地经济,往往忽略至关重要的基础设施,包括教育和医疗卫生。对许多新独立的国家而言,寻找专家、资本、市场以及快速而均衡的工业化所需要的政策,是一项巨大挑战。

——摘编自[美]大卫·克里斯蒂安等《大历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印度获得独立和新中国诞生相同的国际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二战后新兴独立国家存在的问题,并说明二战后新兴独立国家存在问题的原因。
7日内更新 | 31次组卷 | 3卷引用:山东省临沂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战国时期的货币呈现出不同于春秋的新特点。天然货币和实物货币的使用比例变小,战国中后期,金属铸币几乎完全占据市场流通的主要货币地位。战国时期的货币可分为布币、刀币、蚁鼻钱和圜钱四大体系,具体的种类多达数百种。货币流通区域也发生了变化(表)。

布币

不仅在韩、赵、魏的原三晋地区流通,还扩展到楚国和燕国。

刀币

不仅在齐、燕流通,在赵国也大量使用。

蚁鼻钱

楚国蚁鼻钱的流通区域遍及江南地区。

圆钱

秦国的圜钱,在齐、燕、魏、赵等国也都通行。

——摘编自王晓博《从货币角度看战国时期商品贸易的发展和繁荣》

材料二:北宋的铜钱尽管铸造得比过去多,但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官僚、地主的窑藏,岁币和海外贸易的需要,“钱荒”十分严重。为此,政府规定四川等地区只能用铁钱流通。铁钱十才当铜钱一,所以携带很不方便。十世纪末,在唐代飞钱的基础上,成都出现了所谓“交子铺”,发行纸币,以代替缗钱流通。

——摘编自朱绍侯、齐涛主编《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战国时期货币的新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宋纸币出现的因素。
2024-06-17更新 | 4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阶段性测试(四)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从数据变化看社会发展,1978—2018年中国经济数据表

年份经济指标
国内生产
总值/亿元
人均国内生
产总值/元
工业增加值
/亿元
农林牧副渔业
增加值/亿元
进出口
总额/亿元
19783 678.7385.01 621.51 072.5355.0
198815 180.41 378.05 814.13 865.23 821.8
199885 195.56 860.034 134.914 816.426 849.7
2008319 224.624 100.0131 727.633 428.1179 921.5
2018900 309.064 644.0305 160.067 538.0305 050.0
若进一步研究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发展,你认为还可以从哪些方面补充史料并说明理由。
2024-06-16更新 | 3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泉州科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阶段限时训练历史试题
5 . 历史进入20世纪以来,世界政治格局发生了三次重大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战使国际关系的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的争霸斗争从战场转移到关前,国到开会议,通过一系列条约,在企环范围内建了国主义的方护或国利益和维持践后和平的新体系,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年代,国际事务中发生的进个重大事件无不直接或间接地与这一体系相关联。然而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该体系自身存在的8种矛盾不断激化,并最终导致它的崩溃。

——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上卷)》

材料二   二战的结束制造了和平的景象:易北河畔,苏联士兵和美国士兵因亲密的情谊而击掌皮贺他们的胜利,但是,当1945年春天德国投降之时,苏联、美国和英国之间的战时同盟就解体了。

曾经的伙伴为了各自国家的利益,不断地放弃合作。两年之后,因为共同的危险而诞生的同盟关系让位给两个主要敌对国之间的冷战。冷战的最初体现是欧洲大陆被分成了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竞争的集团——-方依赖美国,一方追随苏联。

——摘自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

材料三   在一些观察者眼里,19891991年后欧洲的共产主义政权纷纷解体,预示着从此以后的世界现代史将只有一个发展方向。按照他们的理论观点,所有的现代社会事实上都已经走向自由民主制和自由市场经济。然而,这样一种想象出的“历史的终结”决非历史可能发展的唯一方向,这一点很快就变得很明显了。新的运动纷纷出现,向全球资本主义、西方政治理论霸权、现代文化世俗主义以及美国的强权控制——冷战当中形成的唯一世界霸权,提出了挑战。

——引自(美)R.R.帕尔默《现代世界史(下,从1870年起)》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写出一战后“在全球范围内建立”的“新体系”的名称。以“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年代”为限,例举中国、印度和德国出现的对这一“新体系”形成冲击的“重大事件”。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二战期间“因为共同的危险而诞生的同盟关系”的性质,并简述二战后美国为加强与苏联“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的“竞争”而采取的措施。
(3)阅读材料三、用一句话归纳苏东剧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简析这一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
2024-06-05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宜春市宜丰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6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中国古代宗族]

材料一:汉晋之际是宗族势力发展较快的一个时期。 东汉末年董卓之乱之时,关东各军阀起兵讨董卓。其中就有很多的富室强族以其强大的人力物力建立自己的武装并参与到讨董卓的军事斗争之中,成为当时各军阀中不可忽视的力量。曹魏实行九品官人法,而晋代沿用之后,不仅使强宗大族对其所在的乡里社会有重大的影响,而且还为他们世居高位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宗族势力越来越强。世家大族式家族制度,经过三国西晋近百年的发展,到东晋南朝时已成为十分典型的中国封建社会中期的家族制度。原来控制东吴政权和控制西晋政权的世家大族联合起来,把持着东晋南朝的各级政权,而众多的地方世族普遍存在于地方乡闾之间,横行乡里,鱼肉百姓。

——摘编自陈克标《汉晋之际乡里秩序及其维持研究》

材料二:明清时期,在血缘和地缘关系共同维系的乡村关系网络中,宗族始终处于国家权力与乡村治理的枢纽地位,承上延伸着国家权力在村落社会的推行,启下肩负着村落内部的自我管理和调适。可以说,以宗法制度维系的宗族组织是乡村社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传统基层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众所周知,徽州自唐宋而下逐渐成为一个典型的宗族社会,宗族不仅是乡村联系地方官府的重要枢纽,且在基层和民间组织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甚至成为徽州乡村社会制度和秩序的制定者和维护者。

——摘编自宋杰、刘道胜《明清徽州乡村宗族秩序的构建与村际竞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汉晋之际宗族势力产生的背景并概括其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宗族组织在基层治理中的意义。
2024-06-04更新 | 16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十堰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联合测评历史试卷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大清律例》明确规定:一切官员及军民人等,如有私自出海经商,或移住外洋海岛者,斩立决。清政府也颁布过诸多禁令限制华侨归国。鸦片战争后,列强以通商口岸为基地,拐掠华工,苦力贸易日益猖獗,清政府基本上采取默许态度。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外国贩卖中国苦力公开化、合法化。1868年《中美续增条约》规定,两国人民随时来往,不得禁阻。清政府通过与外国议订华工出国具体章程,以求对外国有所约束,对华工有所保护,如规定华工“年不及20岁者,必须取具本身父母准往凭单,盖用地方官印信,方准承招”“合同所定承工年限,不准逾于五年”“七日之内,必得休息一日”等。

材料二   民国年间,特别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各主要交战国把招用廉价华工作为解决战时劳工问题的重要途径。法国主要由惠民公司承招及招工局直接招运,英国由劳工局管理、和记洋行参与招工,两国招雇华工达25万人。法商惠民公司的招工条款中载明:中国工人决不用于任何战事职务,专为从事各种实业及农业之用;华工佣工之期为5年;每天工作时间不超过10小时等。相当多的华工被分配到直接与军事有关的铁路、公路、兵工厂、军火库等部门服役,一上班就得连续不停地工作。华工们实行军事化管制,有些华工营,特别是英国远征军的华工营,完全由军官率领,他们被安置在常遭敌方飞机空袭的危险地带,生命安全毫无保障。

——以上材料摘编自董丛林《华工史话》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政府华工出国政策的变化之处,并简析其背景。
(2)据材料二,归纳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华工出国的特征。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近代“华工出国”。
2024-05-31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连云港市三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初,德国人口不到2.5千万,19世纪中叶达3.5千万,1875年急剧增加到4.3千万。其中工业发展快的地区,如慕尼黑、科隆、埃森、开姆尼茨和杜塞尔多夫人口的增长尤甚。1820年,人口在十万以上的城市只有柏林和汉堡,到1870年增至七个,1900年已超过八个。首都柏林人口从1820年的不足20万到1900年增至近190万。

——摘编自胡才珍《论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在欧洲历史地位的巨变》等

材料二   法国大革命后,包括英国在内的欧洲工业化国家对法国实施经济封锁,影响了法国工业化进程的发展。1815年,拿破仑帝国覆灭之后,法国进入和平发展时期,国家立即通过一系列立法手段强化国内市场统一、增强国家财政能力和介入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法国的工业化进程随即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就城镇化而言……由于工厂主要集中在巴黎、里昂、波尔多和马赛等传统政治中心城市周围,法国的城镇化主要是通过这些城市的扩张实现的,其他中小城镇直到二战后才有所发展。1800年,法国的城市人口为10%,到1880年才增加到35%。直到1931年,法国才实现城镇化。

——摘编自田德文《欧洲城镇化历史经验的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后期德国城市化发展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法国城镇化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2024-05-29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阶段性测试四)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美国革命之所以重要,并不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独立的国家,而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新的、不同类型的国家。美国独立战争的一个显著成就是政教分离,推动实行民主的、科学的和非宗教的教育。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和嗣后的法国大革命推动了法国殖民地海地和西班牙、葡萄牙统治下的拉丁美洲各殖民地人民解放运动的高涨。经过长期斗争,绝大部分拉丁美洲地区挣脱了法、西、葡的殖民枷锁,建立了独立国家。

——摘编自刘绪贻、杨生茂《美国通史(第2卷)》

材料二   亚当斯在就任美国总统后对于使美国获得独立的这场革命深以为憾,因为它给法国树立了榜样。如拉法耶特侯爵刚从美国独立战争的战场上回到法国就呼吁:“现在就发动一场起义,抵抗是神圣的使命。”还有下面的理论:政治权力源于接受权力统治的人民,权力应当取决于人民的意愿;凡不是据此构建的政府,都是不合法的。法国人一度也信奉并欢呼美国人的观念:政府的灭亡就是自由的开端。

——摘编自【英】阿克顿《法国大革命讲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独立战争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相同点。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欧中世纪早期,文化教育几乎全部为教会所垄断,异教学校被取缔。基督教教会为培养僧侣及为教会服务的人才,向群众宣传宗教,并设立了一些教育机构。其中水平较高的有僧院学校和大主教学校。僧院学校附设在僧院内,又分内学和外学。内学培养未来的僧侣,外学则旨在对俗人的子弟进行教民教育。两种学校的学习内容主要是神学和七艺。教师由僧侣担任,教学建立在盲目服从所谓圣书及其讲解人——教师——的权威的基础上,不许学生有任何探索和创造,强调背诵,也采用问答法进行教学。所有的教会学校都奉行禁欲主义,实行严格的管理和残酷的体罚。

——摘编自吴式颖、郭法奇《外国教育史》

材料二   中世纪中期时,在阿尔卑斯山北侧,修院学校被城市教堂学校代替,在伦巴底则被半世俗化的市立学校代替。城市教堂学校和市立学校招生人数和教学队伍日渐扩大,其中一部分发展成大学。13世纪时,大学在几个大城市特别繁荣。巴黎、伦敦等北方地区的大学都由讲师团体主持,这和现在的美国大学实行的制度差不多,由院系来设置课程,安排学位和讲师。博洛尼亚的大学则由一群学生来管理,南方的其他大学也都采用类似制度,他们创立了一套严厉的规矩来规范讲师的操行。

——摘编自【美】朱迪斯·M·本内特等《欧洲中世纪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世纪早期西欧教育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世纪中期欧洲教育发展的表现及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