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各农村革命根据地实行土地制度的彻底改革,没收地主土地分给无地少地的农民。这项政策的实施,对于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和革命战争的推进,起了决定性作用。但在日本侵略者步步进逼、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的形势下,为了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停止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开始了党的土地政策的重大转变。

-摘编自柳礼泉《抗战时期党的土地政策研究》

材料二 1947年《中国土地法大纲》颁布后,各解放区普遍深入展开斗争恶霸地主和没收、分配地主的土地。至1948年底,大约有1.5亿人口地区完成土改任务,使得1亿无地少地的农民获得了土地。这一胜利,大大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积极性,巩固了人民民主政权,鼓舞了解放军指导员的士气。

-摘编自王桧林《中国现代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共土地政策从土地革命时期到抗战时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解放战争时期土地改革的意义。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长征是一次检验真理的伟大远征。直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真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确立。长征途中,红军面临着凶恶残暴的追兵阻敌,面临着严酷恶劣的自然环境,还面临着同党内错误思想的激烈斗争。经过长征,党和红军不是弱了,而定更强了,因为我们党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找到了指引这条道路的正确理论。

——摘自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长征是一次检验真理的伟大远征”的理解。
2022-05-25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流市富林中学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四大发明问世以后,逐渐走向世界。它们或取代了欧洲长期使用的书写材料羊皮和小牛皮,或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或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现,或成为新教的工具,推动了宗教改革的到来。

材料二   18世纪60年代,英国人瓦特改良的英汽机不仅可以用作提水,还可以带动机床、织布机等,促使工场手工业作坊转变为机器大工业工厂,伦敦、曼彻斯顿等工业城市逐渐形成,英、法、美等国家也逐渐成为工业国家。此外,蒸汽动力在交通运输工具上的运用,使得世界各地的联系更加密切,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

材料三   20世纪90年代以后,互联网进一步发展为全球信息网。它不仅可以提供文件传输、聊天等服务,也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步伐。传统产业通过互联网提高了管理水平,并通过全球营销和采购扩大了市场。在互联网时代,人们可以在家完成很多工作,提高了工作效率,增加了乐趣,但网络也给人们特别是青少年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人教版《普通高中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③》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所描绘的“四大发明”。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瓦特改良蒸汽机的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互联网发展的影响。
4 . 世界联系不断加强

亚历山大帝国形势图

从公元前334年亚历山大东侵到公元前30年罗马帝国最后吞并埃及,这300多年在地中海东部地区的历史上被称之为“希腊化时代”。希腊化时代的文化是希腊文化与东方文化相互交流融会的结晶。虽然它承袭希腊的传统,但与古典时期的希腊文化不同。如果说希腊古典文化是一种城邦文化,那么希腊化文化则是一种走向帝国的、多民族的文化。其基本特征是希腊一体化和地方多元性相结合,文化中心也从雅典移到了埃及的亚历山大。

——摘编自齐涛《世界通史教程:古代卷》


(1)依据亚历山大帝国形势图,指出亚历山大帝国沟通了哪些古代文明?结合材料说明“希腊化时代”的文化特点。

15-17世纪,由于欧洲水手探索世界海洋并建立起远洋贸易的航线,全球贸易和物种交流发展起来。地理知识的积累使他们能够把世界各地通过便捷的贸易网络连接起来然而,商业交流并非是全球网络的唯一结果。农作物的移植和牲畜的传播改善了人类的营养状况,增加了东半球的人口。外来的病原体引发的传染病使美洲和太平洋岛屿上的土著人口大量减少。欧洲的航海探险、远洋贸易网络以及哥伦布交换使得世界各地区相互依存,推动了全球一体化进程。

——摘编自杰里·本特利 等《新全球史》


(2)依据材料和所学,说明15-17世纪欧洲航海探险对加强世界联系产生的影响。

1819年,美国蒸汽船横渡大西洋          1825年,英国试验蒸汽机车
(3)简述以上两图所示交通工具出现的背景,结合所学分析其历史意义。

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契合各国人民要发展、要合作的时代潮流。历史上的经济全球化,促成了贸易大繁荣、投资大便利、人员大流动、技术大发展,各国人民从中受益,为世界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积存了不少问题和弊端,经济全球化出现“回头浪”。

经济全球化出现一些问题并不可怕,不能因噎废食,动辄“退群”“脱钩”“筑墙”,改革完善才有出路,必须在前进中解决问题。各国应携起手来,总结历史经验与教训,加强协调、完善治理,推动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新型经济全球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时代的中国与世界》


(4)从材料中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加以简要说明。

5 . 国家治理关乎民生商周时期的统治者已经产生了“敬德保民”的认知和经验。春秋时期,政治家管仲认为“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孔子主张“为政以德”,提倡统治者应该强修养、克己成仁,实施养民、富民、教民之治。战国时期,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力主君为民而设、统治者要推行“仁政”。

——摘编自严炳洲《从以民为本到人民至上——民本思想在中国的现代化演进研究》


(1)依据材料,概括先秦时期民本思想的主要观点。

汉初,经济的凋敝和秦亡的教训使统治者认识到“为富安天下”,只有与民休息、尽快恢复社会经济,才是兴邦的根本出路。汉高祖即位之初,“约法省禁,轻田租,什五而税一”。文帝时“下诏赐民十二年租税之半”。景帝时“三十而税一也”。文景之时,先后“除肉刑”,“欲令治狱者务先宽”。

——摘编自马卫东《中国古代三大治世的历史成因》


(2)依据材料,概括汉初统治政策的特点。结合所学说明其带来的影响。

民生主义是孙中山毕生追求的革命纲领。在同盟会成立之初孙中山就倡导民生主义。中华民国成立后,他明确指出“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孙中山强调“国民党之民生主义,其最要之原则不外二者:一曰平均地权:二曰节制资本”。他一生都在力行振兴实业的革命实践,他主张在“关系主权之事,不能丧失”的前提下,可利用外资、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制度和技术来发展本国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摘编自韩喜平《新时代视域下孙中山民生主义评析》


(3)依据材料,列举孙中山提出的有利于民生发展的主张。

19569月召开的党的八大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2017年中国GDP总量连续8年位居世界第二位,实现了从低收入国家到中等收入国家的跨越;201710月召开的党的十九大提出了社会主要矛盾的最新论断,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摘编自门小军《中国共产党对各个历史时期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分析及其经验启示》


(4)从材料中任选一种关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论断,说明其提出的背景及历史意义。
2022-03-09更新 | 457次组卷 | 6卷引用:北京市2022年高二第一次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历史试题
6 . 文明相互交融、和谐共存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础和前提。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代永乐三年(1405年),郑和奉命七下西洋。他先后拜访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传播了文化,强化了交流。但因遵循“四夷朝贡到京,有物则偿,有贡则赏”的原则,以“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来维护重礼仪而轻利益的朝贡贸易体系为主要目的,费钱粮无数,仅维持28年便戛然而止,令后人唏嘘不已。

——改编自谢博等《郑和下西洋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启示》

材料二   201310月,习近平出访东盟成员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并出席APEC(亚太经合组织)峰会。在讲话中他首次提出与东盟国家加强海上合作,构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沿线国家或地区共同发展。2012年中国同东盟双边贸易额达4000多亿美元,是10年前的6倍,争取到2020年实现双方贸易额1万亿美元的目标。

——改编自杨保筠《"海上丝绸之路”的21世纪新构想》


(1)根据材料一,概括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与结果。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构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积极意义。
(3)为更好地构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请你提出几点建议。(至少两点)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开元年间,唐朝达到盛世,但从均田制等制度层面看,也开启了衰败的肇端。《新唐书·食货志二》指出:“自开元以后,天下户籍久不更造,丁中转死,田亩卖易,贫富升降不实。”宋人刘怒认为:“魏、齐、周、隋,兵革不息,农民少而旷土多,故均田之制存。至唐,承平日久,丁口滋众,官无闲田,不复给授,故田制为空文。”唐朝官员队伍增长速度又特别快,贞观初期朝廷正式官员仅643人,到开元时已增至18000多人,天宝年间,均田制最终走向了崩溃。

——摘编自陈忠海《唐朝均田制的兴与衰》

材料二:通过对上一阶段土地革命的经验和教训进行深刻反思总结,中共“六大”会议通过了《土地问题决议案》以及《农民问题决议案》,对1927年11月临时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以来实施的“没收一切土地”政策进行了改变,进一步制定了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只“没收地主阶级的一切土地”的政策。中国共产党摒弃了1930年以前共产国际的意见和苏联“土地国有”的经验,结合中国国情,将“土地国有”发展为“土地农有”,经过各根据地的实践,最终于1931年春解决了地权问题,标志着党的土地革命路线初步形成。这条路线可概括为“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

——摘编自黎林烽《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及现实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均田制崩溃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31年土地路线的意义。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上述土地政策对当代制定土地政策的启示。
8 . 历史学习小组选择了“近代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矛盾与改革”这个主题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同学们阅读了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李世安的《世界现代史》,李剑杰的《论罗斯福新政的历史作用》等书籍、文章,从中摘录了以下资料,进行了一次小组讨论。请你阅读该小组的资料,参与他们的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资料一   美国在1929年最先爆发经济危机。这次危机之所以首先在美国发生,是由于美国的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所有制之间的基本矛盾特别尖锐。但这次危机的爆发,主要责任在美国政府。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政府倾向于不干预经济,…使垄断越演越烈。公司、银行只对股票、市场感兴趣,而对整个市场的动向了解不够,…而广大消费者收入并未真正提高,购买力低下。所以消费市场赶不上生产发展的速度,导致了1929年的经济危机。

——李世安《世界现代史》

资料二   1929——1933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

美国德国英国法国日本世界
工业下浮46.2%40.6%28.4%16.5%8.4%1/3
外贸缩减70%69.1%50%50%2/3
失业人数1700600300853003000

资料三   罗斯福推行新政

政府宣布银行停业4天;建立联邦储备银行为银行提供保险,恢复银行正常信贷活动,重建人们对银行的信心政府颁布《全国工业复兴法》,成立“国家工业复兴局”,复兴工…凡是接受法规的企业,一律发给印有“我们一定尽本分”的蓝鹰标志政府成立“农业经济调整署”,对于减少耕种或养殖的农民给予补贴。销毁过剩农副产品,稳定农产品的价格国会设立“联邦紧急救济署”,花费20亿美元,兴办公共工程,雇用了400万人就刺激了消费和生产;实施失业保险

资料四



(1)资料一揭示了美国1929年经济危机发生的原因。阅读资料一,你认为这场危机爆发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1929年的经济危机,表现出时间长、破坏力强、范围广、危害深等特点,请你用资料二说明破坏力强这特点。
(3)资料三陈述了罗斯福新政中的基本措施,从内容中可以看出罗斯福新政有何特点?根据四项内容的表述,对比①②③④的概括,选择对应序号填入表格中。
(4)请你根据资料四,谈谈“新政”的作用。
2022-02-16更新 | 86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铜川王益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学业水平考试模拟冲刺(二)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3年开始的“一五”计划拉开了新中国工业化建设的步伐。为了打破一些帝国主义国家的恶意封锁,把落后的农业大国迅速建设成为可在一定程度上拥有现代化水平的工业经济的新中国,苏联等东欧国家伸出了援助之手。此时中国工业化建设的主要任务就是安排落实苏联援建的156个大中型工业项目,用先进的生产技术装备和改造重工业,既加强国防建设,又增加各种农副产品和工业品的生产,保证了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摘编自钱津《论新中国的工业化建设》

材料二   1978年以后,党和国家借鉴了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的成功方案,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科学技术,为工业化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强后盾。在解放生产力的同时,调整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上层建筑。坚持新型工业化道路,以规避传统工业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环境污染与高能耗等问题。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统筹兼顾,处理好工业化建设与其他相关产业之间的重要关系。飞速发展的工业化使中国由一个贫困落后的农业国蜕变为世界工业大国和制造业大国。

——摘编自徐坤、王智《新中国七十年工业化进程中的“中国智慧”》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工业化建设的特点及原因。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1978年以来我国工业化建设的历史作用。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0 .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商鞅变法历时十余年,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法律、社会、风俗等方方面面,商鞅强调以法治国,将奖惩机制贯彻到法令的各个方面,为了使秦国迅速强大,商鞅将举国之力集中到农业和军事上,实行强有力的农战结合的战略。

——摘自中央电视台纪录片《中国通史》解说词

材料二   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在中国社会发生的洋务运动,是一场清政府为了拯救其垂危统治,引进和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创办和发展军用工业、民用工业企业,编练建设新式海军海防,并相应培养新型人才为中心,以达到富强目的的活动。因此,不管清政府从事改革的洋务派自觉或不自觉、意识或不意识,他们的言行,在一定时期里是体现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要求的。

——夏元东著《洋务运动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商鞅变法在农业和军事领域的“奖惩”举措,并分析该变法对历史发展进程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洋务运动的目的,并结合所学写出两个“军用工业”,简要谈谈你对洋务运动“在一定时期里是体现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要求”的认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