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16 道试题
1 . 两首《送瘟神》表达了毛泽东怎样的情怀?
2023-01-11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第15课现代医疗卫生体系与社会生活-高二历史同步必备知识清单(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2 . 习近平说:“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近现代史中部分历史时期或节点


注:C时期的探索既有成功,也有失误。

材料二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党和国家面临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党和国家面临又一个重大历史关头……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出现严重曲折,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面临新的巨大困难和压力。

——欧阳淞《关于中国共产党90年历史的回顾与思考》


(1)时代是出卷人,不同时期有不同任务。请分别写出年代尺中A、B时期的主要任务。
(2)材料二所述的两个“重大历史关头”,中国共产党都交出了满意的答卷。请分别运用史实加以说明。
(3)综合材料分析,党的奋斗历程对新时代做好让人民满意的答卷有哪些启迪?
21-22高三·全国·课时练习
3 . 农业为人类提供了比较稳定的食物来源,也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国秦汉魏西晋时期,是我国北方旱作农业形成发展时期。秦汉时期引进作物主要是果树、蔬菜类,西汉时期的《氾胜之书》中提到的主要作物有禾、黍、麦、稻、稗等13种,可以基本反映出当时作物种类概貌。春秋战国时代,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大田作物,和夏、商、西周时代一样,粮食作物占绝对支配地位。但粮食作物的种类,虽然基本如故,但其构成及位序则发生了颇大的变化。至春秋末年和战国时代,菽(大豆)已经和粟并列为主要粮食作物。

——据梁家勉主编《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史稿》等整理

材料二   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海宁州志》记载:洋柿,实小面红,列在草花属中。《烟屿楼笔记》说“西夷”食之,“华人但以供玩好,不食之也”“至清末叶欧风东渐,国人亦嗜食之”。民国二十四年,《广东通志稿》记载:番茄传入“不过数十年,今则已成为普遍之种植矣”“外国人多腌而生食,广东人皆与肉类煮熟作菜”。民国二十五年《石屏县志》记载:“状元红即番茄,五十年前屏人云有毒,不可食,近年则成为食品佳者。”据民国时期《燕京农讯》记载:“本场所植者每亩约产八千斤……本场所产者平均每斤当洋一分,故八千斤可得八十元。通常三四口之人家有西红柿二株足以供给应用。”

——摘编自刘玉霞《番茄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影响研究》

材料三   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及时推进农村改革,解决农村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不适应的深层次问题,建立健全农民减负增收的长效机制。农业科技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要大力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强化农业科技体制机制创新,逐渐建立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农业生产经营科技创新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社编《中国国情读本2020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述我国北方旱作农业形成期作物栽培发展的特点,从粮食作物的角度,指出中国北方所属的农业区。
(2)根据材料二,指出番茄在中国传播的变化,并结合所学,概述影响番茄在中国传播的因素。
(3)阅读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请选择阐释:①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解决农村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不适应的深层次问题”的相关改革措施。从我国人工智能技术与生物技术运用的角度,举例说明“农业科技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②指出当代中国在粮食安全问题上的方针,概述中共十八大以来我国粮食安全得到保障的原因。
2022-12-21更新 | 77次组卷 | 1卷引用:历史预测卷(三)(12页)
21-22高三·全国·课时练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这一伟大文献中,毛泽东高屋建瓴地阐述了抗日战争发展的整体过程,将抗战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防御、相持和反攻,并导以战争胜利的战术,指出运动战和游击战是夺取抗日战争胜利主要的战略战术,组织民众起来进行抗战,兵民是胜利之本。毛泽东通过整体性分析从全局上驾取了抗日战争的发展趋势,解除了艰苦抗战中的人们对战争前途的疑虑,坚信中国不会亡国,但抗战不可能速胜。

——摘编自马中国《毛泽东为什么能》

材料二   因为胜利,党内的骄傲情绪,以功臣自居的情绪,停顿起来不求进步的情绪,贪图享乐不愿再过艰苦生活的情绪,可能生长。因为胜利,人民感谢我们,资产阶级也会出来捧场。敌人的武力是不能征服我们的,这点已经得到证明了。资产阶级的捧场则可能征服我们队伍中的意志薄弱者。可能有这样一些共产党人,他们是不曾被拿枪的敌人征服过的,他们在这些敌人面前不愧英雄的称号;但是经不起人们用糖衣裹着的炮弹的攻击,他们在糖弹面前要打败仗。

——据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的讲话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伟大文献”的名称,从敌后战场抗战的角度,结合所学,概括说明“兵民是胜利之本”。
(2)指出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召开的地点。概括材料二中毛泽东讲话的中心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毛泽东提出上述思想的原因。
2022-12-21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历史预测卷(三)(12页)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宣告成立,明确宣布实行“五族共和”。民国建立后成立的“中华民族大同会”在其电文中号召:“鉴民国初建,五族涣散,联络感情,化除畛域,共谋统一。”《共和国历史教科书》强调:“今民国建立,凡我民族,不问何种何教,权利义务皆属平等,无所轩轻。利害与共,痛痒相关,同心协力,以肩国家之重任。”至此,中华民族从几千年形成的“自在的民族实体”,开始发展成为“自觉的民族实体”。

——摘编自郭盛民《“五族共和”及其历史意义》

材料二   1932年,明确以“民族复兴”为办刊宗旨的《再生》《复兴月刊》等杂志先后在北平、上海创办,《东方杂志》《独立评论》《大公报》等报刊也纷纷以“民族复兴”为话题刊文,认为“民族复兴”是从目前的落后、衰落状态中走出,恢复世界强国的民族地位,恢复文化古国的灿烂辉煌。当时还出版了一些围绕“民族复兴”这一主题的书籍,如吴庚恕的《中国民族复兴的政策与实施》,张君劢的《民族复兴之学术基础》,王之平的《民族复兴之关键》等。1937年“七七”事变的发生,使“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中华民族复兴”的话语和观念很快成为一种社会思潮。与此同时,中华民族复兴话语也为国共两党高度关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初期民族观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民国初年相比,20世纪30年代民族观的发展,并分析其意义
21-22高三·全国·课时练习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荣光褪尽的欧洲与大部分亚洲地区,惨不忍睹的废墟正直直盯着我们。当恶人的谋划或强国的欲求在大范围内将文明社会的框架化为乌有……万一眼下情况调转,某些共产主义或新纳粹主义国家垄断了这等致命手段,我不认为我们还能高枕无忧。对这种情况的恐惧很可能十分轻易地将集权体系强加于自由民主世界,而后果则令人不寒而栗。

材料二       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在这条线后面坐落着中欧和东欧古国的都城。华沙、柏林、布拉格、维也纳、布达佩斯、贝尔格莱德、布加勒斯特和索菲亚——所有这些名城及其居民无一不处在苏联的势力范围之内……为了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在1946年,在联合国普遍权威之下,就所有问题同苏联达成良好谅解;并且通过这个世界性组织,在英语世界及其一切相关地区的全力支持下,使上述良好谅解在今后漫长的和平年份中维持下去。这就是我通过这次讲话向大家呈现的解决方案,我称之为“和平砥柱”。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1946年3月5日温斯顿·丘吉尔的演说

材料三       冷战后美军的重大行动

事件描述
海湾战争1991年1月16日,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发动“沙漠风暴”行动,海湾战争爆发
“沙漠之狐”行动1998年12月,美英以伊拉克“不同联合国核查小组合作”为由对伊进行军事打击
科索沃战争1999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未经联合国安理会授权,对南联盟进行了78天的轰炸
阿富汗战争2001年,美国对阿富汗实施了2个多月的持续轰炸,塔利班政权倒台
伊拉克战争2003年3月20日,美英联军开始对伊拉克实施军事打击,萨达姆政权被推翻后,伊境内的武装袭击仍在继续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种种“情况”反映的时代背景。
(2)指出材料二中“铁幕”“和平砥柱”各自所指,结合所学归纳丘吉尔演说的直接影响及美国采取的主要措施。
(3)指出材料三说明了什么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今世界发展的主要特点。
2022-12-21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历史预测卷(五)(14页)
21-22高三·全国·课时练习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近代时期的海外华工史,主体上是一部苦力贸易史,它是殖民主义的罪恶产物。纵观其历程,最早是始于鸦片战争前的向“南洋”偷运华工。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国家,主权受到严重侵害,殖民主义者利用以不平等条约划定的通商口岸为基地和据点,公开而疯狂地揪起贩运华工的恶潮,不但大规模地向南洋贩运华工,而且将其范围扩大到拉丁美洲、北美洲等地区。大量华工被贩卖到海外,过着苦役生活。一战结束后,贩运华工出洋仍然没有销声匿迹,甚至还一度出现回潮现象。至20世纪30年代,华工作为苦力被贩出洋的情况方告结束。

——摘编自董丛林《中国史话·近代中外关系系列       华工史话》

材料二       19178月,中国政府对德奥宣战之后,赴法华工的身份客观上发生转变。他们不再仅是附属于招募国家的契约性质的劳力,而是变成中国派往协约国的“参战代表”。到大战结束,中国获得战胜国身份后,华工更被认为是国家的“功臣”。华工参战角色的论述也由此产生。有关华工参战角色的建构主要着眼于两个层面,即华工的应募动机及他们对国家的贡献。

材料三       19255月,上海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并由此掀起了反对英、日帝国主义的运动。这时,《晨报副刊》连载了一篇名为《巴黎和会中之华工》的文章……该文特意描写了华工的爱国举动以及英国和日本对华工的虐待与镇压,实际隐喻的是日本伙同英国制造的“五卅惨案”,以此号召工友再次团结起来,进行反帝爱国的运动。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中国政府随即以日本违背1922年华盛顿会议签订的《九国公约》等国际公约,向国联提出控告。在此背景之下,“一战华工”又一次被提起。该次有关华工的论述主要围绕华工与《九国公约》的关系展开。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张岩《一战华工历史论述的语境变迁与意义重建》


(1)依据材料一简要归纳历史上华工演变历程的主要特点。
(2)依据材料二指出一战中赴法华工身份的主要变化,并结合所学归纳其“对国家的贡献”。
(3)甲同学赞同《晨报副刊》刊登的文章,乙同学对华工与《九国公约》关系持有疑问。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选择:①对甲同学“赞同”的意见进行评价;②帮助乙同学解决“疑问”。
2022-12-21更新 | 89次组卷 | 1卷引用:历史预测卷(五)(14页)
21-22高三·浙江·课时练习
8 . 文艺复兴确立了人文主义,科学革命树立了理性化思维,工业革命开启了生产力大变革,它们构成推动近代世界史进步的重要力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佛罗伦萨史》一改中世纪早期教会著史的天命观传统,不是以上帝的意志,而是以人的行动来解释历史的发展变化。纵观整部书,马基雅维利除了对一场极具破坏性的大风暴的描述之外,并无过多笔墨着力于上帝对人间事务的影响,而主要是以人的活动为中心描述和解释历史。马基雅维利对教会,特别是作为教会首领的教皇,持强烈的批判态度。

——摘编自徐朗《人文主义史学下的政治意涵——读马基雅维利〈佛罗伦萨史〉有感》

材料二   复古与创新构成了文艺复兴的主旋律。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重视向古代学习,但并不迷信古人的著作,由于知识视野的扩大,使人们更为自信,敢于向权威挑战,养成了一种怀疑主义的科学态度……文艺复兴时期通过对古代文献的再发现和再认识,为科学的产生奠定了极为完整和系统的文献铺垫……受人文主义者影响的现实主义绘画需要画家们详细观察纯自然,如花、鸟、鱼、虫、山、石、树等,这样就建立了以自然界为基础认识事物的意识,而并非像中世纪一样以为知识是从书本上和逻辑中派生出来的。

——摘编自杨渝玲《文艺复兴:近代科学产生的艺术背景》

材料三   机器的应用、工厂制的建立,劳动大军的集中,人口涌向工业区,使城市无论在地理分布、数量、规模、类型等方面,都起了明显的变化。工业革命前的英国,不仅城市少,而且在地理分布上也不合理……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仅在某些国家内部完全确立,而且还在全世界范围进一步扩展。资产阶级为了不断扩大产品销路,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创业,到处建立联系。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许多国家确立,资本主义逐步形成为一个世界体系。各国资本家之间在技术、人才、资金等方面互通有无。资产阶级为了进一步扩张市场,掠夺更多的原料、劳动力,进一步向亚、非、拉美地区扩张,并使之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

——摘编自庄解忧《世界上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经济社会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佛罗伦萨史》所体现的关于“人”的内涵,并各举一例这时期文学、美术的代表作。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文艺复兴对科学革命的作用。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请选择阐述:①工业革命后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②工业革命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
2022-12-21更新 | 97次组卷 | 1卷引用:历史预测卷(六)(13页)
21-22高三·浙江·课时练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9 . 新航路开辟后,各地区的物种开始了大规模的跨洲交流,引发了世界上广泛的食物革命。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番薯,皮紫,味稍甘于薯芋,尤易蕃。郡本无此种,自万历甲午荒后明年,都御史金学曾抚闽,从外番丐种归,教民种树(薯),以当谷食,足果其腹,荒不为灾。

——摘编自(明)喻政主修《福州府志》

材料二   新航路开辟以后,殖民者开始改造北美大草原。在喂饱了远道而来的牲畜的同时,欧洲人又开始了有意识的物种迁移……殖民者开发大片的土地,种植小麦以供出口。在那里,科学家培育出了变种小麦,能够在多变的气候及解冻的土壤中繁荣生长。这样,变种小麦在欧洲大陆取代了传统小麦,大大提高了产量,加上铁路将北美洲的富余小麦运回欧洲,小麦终于在1750年至1850年这段时期逐步取代了其他谷物的地位,引起了欧洲真正的食物革命。从此,小麦开始满足人们的大量需要,彻底确定了其传统的主食地位。

——摘编自朱基富《新航路开辟:欧洲饮食文化的新篇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番薯在中国传播的历程,并分析番薯引入中国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列举一例美洲传入欧洲的农作物名称,并分析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2022-12-21更新 | 116次组卷 | 1卷引用:历史预测卷(六)(13页)
21-22高三·全国·课时练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1812月李大钊指出,俄国布尔什维克“他们的主义,就是革命的社会主义;他们的党,就是革命的社会党;他们是奉德国社会主义经济学家马客士(马克思)为主旨的;他们的目的,在把现在为社会主义的障碍的国家界限打破,把资本家独占利益的生产制度打破。”……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中,李大钊通过对俄国革命与法国革命的比较,充分肯定俄国十月革命所采行的革命手段的世界性意义,指出:“俄罗斯之革命是二十世纪初期之革命,是立于社会主义上之革命,是社会的革命而并著世界的革命之采色者也。”……李大钊在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的同时,又发表了小说《雪地冰天两少年》……小说中一少年说:“民国建立,号称五族,此实分裂之兆。予以为吾中华若欲成一统一之国家,非基于新民族主义不可。新民族主义云者?即合汉、满、蒙、回、藏镕成一个民族的精神而成新中华民族。达此之程叙,不外以汉人之文化,开发其他之民族,而后同立于民主宪法之下,自由以展其特能,以行其自治,而与异民族相抵抗。”

——摘编自吴汉全《李大钊与“五四”运动的现代化地位》


(1)根据材料,概括李大钊对中国近代化的贡献,并结合所学指出当时中国所面临的社会现状。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条贡献加以评析。
2022-12-20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历史预测卷(四)(11页)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