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16 道试题
22-23高三上·全国·课时练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周王朝实行国野、乡遂制度。“国”中及其近郊之“乡”,主要是征服者、统治者及其族人或“国人”的居住地区;近郊以远的“遂”、“野”,则主要是被征服、被压迫的“庶人”、“野人”居住的地区。西周以来,周王室、各诸侯国公室以及卿大夫采邑主,都按其政治等级的高低而拥有规模大小不等的军队。军队的基础在士兵。在西周,只有在国家中享有一定政治权利的公民即“国人”或“士”,才有资格当兵,这既是他们的义务,也是他们的权利。至于西周藉田制下的“庶人”、“野人”,则不服兵役;在当时的等级、阶级制度下,他们也没有权利没有资格服兵役。西周至春秋前期的军队内部,官兵之间、上下级之间、军政之间的关系,以及军队的编制、装备和战术,都以“周礼”为指导原则,贯穿着等级制度。

材料二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政府对原来的军制进行了改革。公元前645年,晋国“作州兵”。公元前590年,鲁国"作丘甲";公元前538年,郑国“作兵赋”。“作州兵”的对象,当是晋国“遂”、“野”的“野人”、“农夫”,而不是“国人”。“作州兵就是取消只限三郊才能当兵的规定,扩大及于三遂(诸侯三郊三遂)”。鲁"作丘甲"、郑"作丘赋"的内容,与晋"作州兵"大体相同。“丘”,是齐、鲁、郑等国社会中一基层组织单位的名称。所谓“丘甲”、“丘赋”,就是以“丘”为单位出甲、出赋。

——以上材料均改编自周自强主编《中国经济通史》先秦经济史(上)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周军制的特点及其成因。
(2)根据材料,概述春秋时期军制改革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2022-11-27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高中历史大单元作业(选择性必修)选必1第4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2 . 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国家干预主义的一个重要手段是实行社会福利制度,当前欧洲许多国家由于高福利的社会制度而深陷债务危机,而中国却在积极构建覆盖城乡的社保“网”。对此,中国社科院研究员田德文评论说:“危机暴露出一些国家寅吃卯粮无力负担高福利的弊端,欧洲可能因此进入‘去福利化’进程。但这不能否定高福利制度本身的积极意义。相比之下,现阶段的中国需要探讨的并非高福利是否可行,而是如何补上历史欠账,构建覆盖城乡的社保制度‘网’。”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构建覆盖城乡的社保制度“网”的看法。(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2022-11-21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第18课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帮课堂】2022-2023学年高二历史同步精品讲义(选择性必修1)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世纪后半叶,借助跨越太平洋的白银贸易,玉米进入了中国。玉米、马铃薯等作物对种植环境的要求宽松,这之后,中国的农民们便能够对山上贫瘠的荒地进行耕作了。玉米由西部和南部广袤的田间,开始进入全国各地。以前,从未有过一种农作物能在中国比较温暖潮湿的山区获得高产,玉米的引种使南部和西南部人口得以增加,这成为那里反叛的起因。幸运的是,中国免除了完全依赖玉米引起的蜀黍红斑和其他的营养不良症状,不仅仅是大豆和蔬菜在继续提供维生素,与玉米一起传播开来的新大陆的其他农作物也改善了乡村的营养状况。

——摘编自[美]查尔斯·曼恩《1493:物种大交换丈量的世界史》

材料二   四川川中地区自清乾隆以后,人口增长很快,除了一部分为自然增长外,相当一部分是来自湖广等地的移民。这些移民入川后,在水田已经耕垦殆尽、以垦山为业的情况下,选择玉米为主要粮食作物。大约嘉庆以后,玉米已在山区占据绝对优势,“山居广植以养生”,“山民以作正粮”,“山地种之多茂,贫民赖以资主”。

——摘编自苏生文《玉米在中国》


(1)根据材料一,概括玉米在中国传播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玉米在川中山区占据绝对优势的表现。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玉米在中国传播产生的影响。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进入19世纪后,随着生产的日益专业化,大量原来由家庭主妇自己制作衣帽鞋袜等生活必需品转为依靠市场供应。同时,走街串巷的货郎日渐消失,原来盛行的集市贸易和地方市场也衰落了。为满足增长中的城市市场的需要,欧美许多国家都出现了百货商场。在这类商店中从食品、生活用品到文化用品,一应俱全,商品明码实价,从而避免了讨价还价的麻烦。许多商场不仅雇用穿着体面的女服务员,热情周到地提供顾客服务,还通过别具匠心的布置,营造出一种奇特而令人兴奋的环境,使购物成为一种诱人的活动。

——摘编自王章辉《工业化历程》等

材料二 1917年,粤籍华侨马应彪向海外华商招股,在上海创办了先施百货公司。先施公司打破传统的经营方式,运用大量的玻璃橱柜将商品与顾客直接见面,并利用电台和沪上各大报刊大力宣传。先施公司还首次在旧中国商界实行商品不二价,将商品价格定在合理公平的尺度上,做到既要赚钱又不欺蒙顾客。商场除经营百货外,还在屋顶平台上开设有大型游乐场,吸引了大批游客光临消费。先施公司不仅建立了一套完善的考核制度,还招聘女售货员,实行男女同工同酬,引发人们竞相报考。面对市场上的激烈竞争,先施公司穗扎稳打,步步为营,马应彪本人也以德高望重的长者身份获得商界的尊重。

——摘编自周庆才《旧中国最早的百货公司》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百货商场兴起的主要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民国时期上海先施百货公司的经营特点。
(3)根据材料,简析近代中外百货公司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共同作用。
2022-11-18更新 | 371次组卷 | 5卷引用:第8课世界市场与商业贸易-2022-2023学年高二历史课后培优分级练(选择性必修2)
5 . 中国城市供水设施的发展

材料一   远古时代,先民一般利用天然河水、湖水或泉水维持生计。夏商周时期,人类活动区域不断扩大,在无天然河湖可资利用的地方,只好开泉、凿井取水。秦汉以后,随着城市规模越来越大,对生活用水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井、泉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统治者不得不开发水源,修渠引水,以解决城镇居民的用水问题。汉武帝元狩三年修昆明池,并引池水入汉都长安,供居民使用。隋唐长安有比较完备的供水系统,龙首渠、清明渠、永安渠分别从东、南两个方向进城,与城中众多的水井相辅相成,共同解决城市生活用水及环境用水问题。唐代以后,宋元明清诸代在大中型城市中也普遍建有供水设施。

——摘编自王双怀《中国古代水利工程及其特征》

材料二   近代以来在西方的影响下,各地沿海通商口岸如天津、上海先后建设了城市自来水供水系统。20世纪初,北京供水不足问题进一步引起各方人士重视。1908年北京连续发生火灾,清廷寻求防火方法,袁世凯称自来水为解决之道并获得政府支持。因国力衰微,政府财政状况捉襟见肘,自来水公司只得采取招商集股的方式筹集资金,随后发行300万元股票。又因技术落后无力自产,供水设备只得向外国购买,但外国公司只计自身利益,对中国的自来水系统建设不负责任,建设过程很快出了问题。在铺设安装水管时,部分宗室以管线可能会经过其祖坟为理由阻挠,甚至将官司打到了宗人府。

——摘编自张凯昭《民生之首:清末民初北京的自来水系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归纳中国古代城市供水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影响近代中国城市自来水系统建设的因素。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明朝中期起,商品经济呈现出空前繁荣的局面。商业性农业的发展增加了全国各地区的商业联系,也引起了农业各部门及其手工业部门之间的连锁反应和相互依赖。许多重要商品的贸易,已不再局限于地方局部范围内的狭小市场,而是被长途贩运到很远的地方销售,乃至行销全国。有关海禁、开海的斗争由地方达到中央,隆庆开放海禁之后,大批中国商品以东南为跳板流入欧洲和美洲,大量白银流入中国出现了白银货币化的趋势。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时,即规定赋税折银征税,政府财政也以白银为计算单位。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中国市场迅速与世界市场衔接,变成世界市场的一部分,一个依附的部分。市场的变化影响产业的变化。受影响的部门,第一是传统的农业和手工业,他们逐渐地与世界市场发生了关系,处在这种关系中的农业和手工业,其命运便逐渐地由市场摆布,被操纵在国际资本主义手里。第二是现代工业,机器、设备、技术、资金方面依赖外国市场。在工业结构与部门方面,那些有限满足世界资本主义市场需要的行业优先发展,如丝、茶等出口加工业。第三是金融业,中国的货币愈到后期对世界金融市场依附性愈浓。

——摘编自赵德鑫《中国近现代经济史(1842——1949)》

材料三 2018 年后,中国推动自主开放,如主动降税,构建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维护和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向全球提供公共产品,如推动“一带一路”倡议,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随着经贸发展的需要,中国不断地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反垄断法》《外商投资法》等相继出台。

——摘编自薛荣久、杨凤鸣《开放是当代中国的鲜明标识》


(1)据材料一,概括明朝中后期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近代中国经济发展出现了哪些新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新变化出现的外部因素。
(3)综合上述材料,归纳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
2022-11-09更新 | 163次组卷 | 2卷引用:第27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辟与发展(轻松练)-【轻松学历史】2022-2023学年高一纲要上同步课件与课时训练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民国时期中医学校教育信息表

1929年,召开全国中医药界教材编写会议。在讨论中医药学校教材编写的同时,审定通过五年全日制中医学校中医药专业的课程设置、课程的课时安排等
学校教育是民国时期培养中医人才的重要方式,但也有部分名医是靠师徒相传成才的。学校的部分教员白天教学,晚上教授拜入门下的学生
中医界人士意识到西医的一些优势,积极探索用西医的长处来改革中医
1931年,创办上海中医学院。共开设医经、内经等17门中医课程,西医课程有3门,分别是生理、解剖和传染病
20世纪30年代,承淡安在江苏无锡开办中医针灸研究社,设实习课,为学生安排临床实践的地方,课程时长五个月

——摘编自许霞《民国时期中医学校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对现代中医教育的启示》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共产党制定了"中医科学化"的政策。1950年初,北京中医进修学校成立。到1953年,全国达到27所中医进修学校,学员3760人。1965年,全国中医学院(高等院校)已达22所,编写、审定、出版中医学院试用教材18种。1982年,卫生部召开会议,强调中医院要坚持以中医的理论指导医疗、教学和科研实践,高等中医教育要充分按照中医药学的特点办学。1992年,经国家教委批准,北京、上海等中医学院校举办七年制本科和双学士学位。1997年,中医药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建立中医药教育体系、中医药学科和课程体系、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为实现中医药全面发展服务。

——摘编自李青凌《建国以来我国中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时期中医学校教育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中医人才培养方面获得的发展。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乡镇企业的前身是社队企业。根据有关资料,1949年前全国兼营“四坊”、“五匠”的,约有1000多万人。从1954年开始,农村专业手工业者或兼营手工业的农民都被整合进农业合作社,他们经营的手工业作坊成为社队企业的最早来源。当年毛泽东提出大办工业“几个并举”的方针,其中就包括农村工业化。1959年高峰时,全国农村办起工业企业70万个,总产值71亿元。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10%。人民日报也积极宣传兴办社队企业的优势。1959829日,人民日报在头版上呼吁,“目前人民公社直接所有的东西,如社办企业、社办事业、由公社支配的公积金和公益金等,还不很多,但是它们却代表着我国农村的伟大的光明灿烂的发展前途。”

——摘编自王铁成《社队企业兴起与乡村社会变迁》

材料二   19832月初,邓小平到苏州和无锡等地视察,听到苏州已有不少社、队人均收入超过了800美元,他深受鼓舞。1984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连续颁布三个文件,对农村发展社队(乡镇)企业给予支持,要求各地党委和政府“对乡镇企业要像对国有企业一样,一视同仁,给予必要的扶持”。从1984年开始,乡镇企业出现了突破性的发展势头。各类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联户办和户办企业更是大批量诞生。到1988年,企业个数达1888万个,从业人数达9546万人,总收入达4232亿元,4年间乡镇企业数平均每年增长52.8%,从业人数平均每年增长20.8%,总收入平均每年增长58.4%。

——摘编自萧冬连《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的历史和机制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后社队企业兴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80年代中国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的作用。
(3)由材料中社队企业到乡镇企业的发展历程,你可以得到什么认识?
22-23高三上·全国·课时练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后,政务院改称国务院,撤销了原来政务院与各部之间实际存在的一个层级,即政法、财经、文教、监察委员会,设立政法、文教、重工业、轻工业、财贸金融、交通、农林水利、对私改造等八个办公室,协助总理分别掌管国务院所属35个部和委员会的工作。此外,第一次设立国家统计局、国家计量局等20个直属机构,主办各项专门业务。当时国务院的许多经济管理部门是按行业、按产品经济管理原则设置的,既指导地方政府有关机构的工作,又直接管理企事业单位,权力日益集中,自上而下开始形成一整套部门对口管理的体制。这样,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分工越来越细,政府的行政机构也就越设越多。1955年7月,撤销一个燃料工业部,增设煤炭工业部、电力工业部、石油工业部等三个部,以及农产品采购部、第三机械工业部。1956年5月,又是撤销三个部而增设十二个部。结果,至1956年底,国务院已设立48个部。


请回答:
(1)据材料概括1954—1956年国务院行政机构改革的特点。
(2)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54—1956年国务院行政机构改革的影响。
2022-10-31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高中历史大单元作业(选择性必修)选必1第3课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22-23高三上·全国·课时练习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凡居住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领土内的人民,都得享受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犯下列各条之一的人,没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一、雇佣他人的劳动以谋利者(如富农、资本家)。二、不以劳动,而靠资本、土地及别的产业的盈利为生活者(如豪绅、地主、高利贷者、资本家)。三、地主、资本家的代理人,中间人(仲介人、牙人之类)及买办。四、一切靠传教迷信为职业的人,如各宗教的传教师、牧师、僧侣、道士、及地理和阴阳先生等。五、国民党政府及其他反动政府的警察、侦探、宪兵、官僚、军阀及一切参加反对工农利益的反动分子。

——《苏维埃暂行选举法》1933年

材料二   第一条   根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第十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由各民族人民用普选方法产生之。

第二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之代表,省、县、乡(镇)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之代表,市、市辖区人民代表大会之代表和各民族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之代表,均依现行行政区划选举之。

第三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之代表,省、县和设区的市人民代表大会之代表,由其下一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之。乡、镇、市辖区和不设区的市人民代表大会之代表,由选民直接选举之。

第四条   凡年满十八周岁之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不分民族和种族、性别、职业、社会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和居住期限,均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第五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者,无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一、依法尚未改变成份的地主阶级分子;

二、依法被剥夺政治权利的反革命分子;

三、其他依法被剥夺政治权利者;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1953年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指出苏区选举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53年选举法制定的背景。对比指出1953年选举法与1933年《苏维埃暂行选举法》的关联。
2022-10-31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高中历史大单元作业(选择性必修)选必1第3课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